西直門外作原文
掄元屬鴻儀,平明入禁城。
旬餘未命輿,田功驗郊行。
黍禾雖發苗,而尚靳勃生。
麥有吐穗者,秀實待雨零。
邇日每作雲,雲作風隨鳴。
雨意覺猶遲,為之心怦怦。
季春憶沾膏,心即戒滿盈。
踴懼如去歲,似欲符所評。
豈予戒滿心,或者弗至誠。
詩詞問答
問:西直門外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西直門外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九
2. 自香山還御園逮今十餘日未郊行
參考注釋
掄元
科舉考試中選第一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甲辰科首題》:“今 山陰 朱相公 主甲辰試。首題為‘不知命’章,初命題即約同事,必三段平做,不失題貌,始可掄元;若違式即佳卷亦難前列。”《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遇合有時,下科一定是掄元無疑的了。”《好逑傳》第八回:“若要少年有此才學,可以掄元奪魁,也還容易。”
鴻儀
(1).《易·漸》:“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孔穎達 疏:“處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則其羽可用為物之儀表,可貴可法也。”後以“鴻儀”比喻官位。《隋書·隱逸傳·崔賾》:“謬齒鴻儀,虛班驥皁。”
(2).盛大的典儀。 宋 秦觀 《代賀興龍節表》:“令節載逢,鴻儀斯舉。” 明 張居正 《歸政乞休疏》:“今賴天地祖宗洪佑,中外安寧,大禮大婚,耕耤陵祀,鴻儀鉅典,一一修舉。”《清史稿·禮志一》:“自 虞 廷修五體,兵休刑措,天秩雖簡,鴻儀實容。”
平明
天亮的時候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 楚山孤。—— 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禁城
宮城。 南朝 宋 顏延之 《拜陵廟作》詩:“夙御嚴清制,朝駕守禁城。” 唐 陳羽 《長安臥病秋夜言懷》詩:“九重門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五代 牛希濟 《謁金門》詞:“夢斷禁城鐘鼓,淚滴枕檀無數。”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奄宦上》:“使人主之天下不過此禁城數里之內者,皆奄宦為之也。” 老舍 《駱駝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凍好,靜靜的,灰亮的,坦平的,堅固的,托著那禁城的城牆。”
田功
農事。《書·無逸》:“ 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 孔 傳:“ 文王 節儉,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以知稼穡之艱難。” 孫星衍 疏:“ 文王 就卑賤之事,安居之功,田作之功……言 文王 使就治康功田功,蓋勤稼穡之事也。”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夫恆暘而旱,恆雨而潦,恆燠恆寒而疵癘,妨田功,妖人民。”
黍禾
(1).指黍的莖稈。 漢 班固 《 * 通·八風》:“涼風至,黍禾乾。”
(2).黍和禾。泛指糧食作物。 唐 裴鼎 《陂防判對》:“天生五材,水善利物,且溉且糞,長我黍禾;為隄為防,制為畜泄。”
吐穗
抽穗。稻、麥、高粱等禾本科植物的穗由捲起筒狀的葉子裡露出來
高粱吐穗笑彎了腰
秀實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後因以“秀實”謂人成年。《晉書·陸機陸雲傳論》:“觀夫 陸機 、 陸雲 ,實 荊衡 之杞梓,挺珪璋於秀實,馳英華於早年,風鑒澄爽,神情俊邁。”
邇日
近日;近來。 明 盧象升 《與蔣澤壘先生書》之二:“且邇日世途風波,百千其狀。”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策略續》:“雖邇日工價合計尚欠三千餘金,自當妥為辦理。”
作風
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態度或行為;文藝家或作品的風格
工作作風
雨意
將要下雨的景象
天低雲暗,雨意濃密
怦怦
心急貌;心跳貌。《楚辭·九辯》:“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朱熹 集註:“怦怦,心急貌。” 唐 柳宗元 《河間婦傳》:“﹝婦﹞閉目曰:‘吾病甚。’與之百物,卒不食。餌之善藥,揮去。心怦怦若危柱之弦。” 明 何景明 《後白菊賦》:“心怦怦以憯惻,懷耿耿而苦辛。” 清 吳樾 《< * 時代>自序》:“斯時所與交遊者,非官即幕,自不禁怦怦然動功名之念矣。”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的心怦怦的跳了。”
季春
農曆三月,即春季最後一月
滿盈
全部占滿、充滿
河水滿盈
去歲
去年
滿心
(1).謂心中充滿某種情緒或意願。《莊子·盜跖》:“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捨,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滿生 聽得此言,就是九重天上飛下一紙赦書來,怎不滿心歡喜!” 茅盾 《虹》三:“我滿心要做一些有益於人的事,然而結果相反。” 冰心 《斯人獨憔悴》:“ 穎貞 滿心的不忍,便道:‘快放下來罷!省得招了風要腫起來。’”
(2).滿足。《醒世姻緣傳》第八一回:“這事氣 * !斷個‘埋葬’,也不過十兩三錢,詐了人家這么些錢,還不滿心呀!”
或者
(1) 在可供選擇的東西、狀況或過程中的挑選
決定學醫或者學法律
(2) 連線詞、詞組或分句,表示從兩種以上的事物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同時存在
這個任務可以交給小李或者小張
至誠
極為誠懇;誠心誠意
至誠待人
其言多痛切,發於至誠。——《漢書·楚元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