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石頭城同李伯襄宮詹原文
伊予志四方,頗輕萬里別。
負劍去鄉閭,掛帆下吳越。
晨扳白門柳,夕探清溪蕨。
俯仰懷舊京,徘徊望北闕。
天上逢故人,濟我巨川楫。
江山申獨往,風水成利涉。
共此雲濤壯,各吐中懷烈。
背棹指石城,登艫盼燕月。
感念平生親,遙遙在天末。
多謝關山雲,早晚遲於發。
詩詞問答
問:登石頭城同李伯襄宮詹的作者是誰?答:李雲龍
問:登石頭城同李伯襄宮詹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八部
參考注釋
四方
(1)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各個方面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正方形或正方體
一隻四方的木頭匣子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負劍
(1).謂推劍於背。《戰國策·燕策三》:“ 秦王 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 荊軻 ,斷其左股。”《史記·刺客列傳》“王負劍” 唐 司馬貞 索隱:“ 王劭 曰:‘古者帶劍上長,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於背,令前短易拔,故云“王負劍”。’”
(2).佩劍;持劍。《戰國策·趙策一》:“君其負劍而御臣以國,舍臣於廟,授吏大夫,臣試計之。” 南朝 陳 徐陵 《梁貞陽侯與王太尉僧辯書》:“況復邦家不造,至此橫流,宗社無依,何所逃責,因以提戈負劍,臥泣行號,言念 荊 巫,志雪讎恥。”《新五代史·吳世家論》:“﹝ 楊行密 ﹞嘗使從者 張洪 負劍而侍, 洪 拔劍擊 行密 ,不中。”
(3).抱小孩之狀。《禮記·曲禮上》:“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鄭玄 註:“負謂置之於背,劍謂挾之於旁。” 孔穎達 疏:“負劍辟咡詔之者,豈但在行須教正,在抱時亦令習也。”後因以指對孩子從小的教習。 清 錢謙益 《趙景之宮允六十壽序》:“余兒時受先宮保負劍之訓,曰:‘孺子如有聞也,必以 趙先生 為師。’”
(4).謂伏劍取死。負,通“ 伏 ”。《墨子·節葬下》:“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此其為敗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眾,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 孫詒讓 間詁:“負伏通。《左傳·襄三年》:‘ 魏絳 將伏劍。’ 孔 疏云:‘謂仰劍刃,身伏其上而取死也。’”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 * 。”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掛帆
張帆行船。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始寧墅》詩:“剖竹守滄海,掛帆過舊山。” 唐 孟郊 《湖州取解述情》詩:“因茲掛帆去,遂作歸山吟。” 宋 梅堯臣 《回自青龍呈謝師直》詩:“起來整巾不稱意,掛帆直走滄海邊。”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交書 徐公 ,即掛帆還 白下 。”
吳越
(1). 春秋 吳國 與 越國 的並稱。《國語·吳語》:“不修 方城 之內,踰諸夏而圖東國,三歲於 沮 汾 以服 吳 越 。”
(2). 吳 越 兩國時相攻伐,積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當初指望做夫妻,誰知變成 吳 越 。” 元 關漢卿 《碧玉簫》曲:“休謊説,不索尋 吳 越 。喒,負心的教天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我與你恩愛深重,教你穿在身上,恩將讎報,反成 吳 越 ?”
(3).指 春秋 吳 越 故地(今 江 浙 一帶)。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甘赴 江 湘 ,奮戈 吳 越 。”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 吳 越 ,一夜飛度 鏡湖 月。” 清 方文 《宋遺民詠·龔聖予開》:“往來 吳 越 間,傷心舊宗社。”
(4). 五代 十國之一。始祖 錢鏐 ,據有今 江蘇省 西南部、 浙江省 全部和 福建省 東北部,後降於 北宋 。《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鏐》:“ 梁祖 革命,以 鏐 為尚父、 吳越 國王。”
白門
(1).古代把天地八方分為八門,西南方稱白門。《淮南子·墬形訓》:“西南方為 編駒之山 ,曰白門。” 高誘 註:“西南月建在申,金氣之始也,金氣白,故曰白門。” 漢 張衡 《思玄賦》:“蹶白門而東馳兮,雲台行乎中野。”
(2). 南朝 宋 都城 建康 (今 江蘇省 南京市 ) 宣陽門 的俗稱。《南史·宋紀下·明帝》:“ 宣陽門 謂之 白門 ,上以 白門 不祥,諱之。尚書右丞 江謐 嘗誤犯,上變色曰:‘白汝家門!’”
(3). 江蘇省 南京市 的別名。六朝皆都 建康 (今 南京市 ),其正南門為 宣陽門 ,俗稱 白門 ,故名。《南齊書·王儉傳》:“ 宋 世外六門設竹籬。是年初,有發 * 樽者言:‘ 白門 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牆。” 明 吳從先 《徐郎小傳》:“ 芳 固 吳 兒,父以負犇 白門 ,因依常侍為命。”《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小弟堅臥 白門 ,原無心於仕途。” 清 趙翼 《金陵》詩:“不到 金陵 廿六年, 白門 煙柳故依然。”
(4).白蓮教的支派。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白門是白蓮教的支流。”參見“ 白蓮教 ”。
俯仰
(1) 低頭和抬頭,泛指隨便應付
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時間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舊京
舊都;古都。《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 篤 以 關中 表里山 河 ,先帝舊京,不宜改營 洛邑 。” 晉 盧諶 《贈崔溫》詩:“北眺沙漠垂,南望舊京路。” 明 莫止 《潼關》詩:“舊京想像千官入,餘恨逡巡六國還。”
徘徊
(1) 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北闕
(1).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漢書·高帝紀下》:“ 蕭何 治 未央宮 ,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 顏師古 註:“ 未央宮 雖南嚮,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
(2).用為宮禁或朝廷的別稱。 漢 李陵 《答蘇武書》:“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耶?” 唐 李白 《憶舊遊寄淮郡元參軍》詩:“北闕青雲不可期, 東山 白首還歸去。” 宋 陸游 《西郊》詩:“七十辭北闕,五畝寄西郊。” 康有為 《星海自京還》詩:“伏陳北闕有封事,醉臥西風賸酒樓。”
天上
天空中。如:飛機在天上飛;月亮掛在天上。
故人
(1) 舊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國演義》
(2) 古稱前妻或前夫
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來。——《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從門入,故人(指前妻)從閣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誼,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對門生故吏既親切又客氣的謙稱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後漢書·楊震傳》
巨川
大河。《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唐 韓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兩寺獨宿有題》詩:“大廈棟方隆,巨川檝行剡。” 宋 曾鞏 《侍中制》:“ 舜 用 皋陶 ,若股肱之承元首; 商 咨 傅説 ,如舟楫之濟巨川。”後亦用為比喻大事業的語典。 唐 胡曾 《賀高相公除荊南啟》:“仰將軍之大樹,敢議營巢;窺丞相之巨川,唯希在藻。”
江山
江河和山嶺,指國家的疆土或政權
江山如此多嬌
江山險固。——《資治通鑑》
江山如畫。——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獨往
(1).猶言孤往獨來。謂超脫萬物,獨行己志。 三國 魏 嵇康 《四言贈兄秀才入軍》之十七:“含道獨往,棄智遺身。”《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許詢“自序”>》:“遣此弱喪情,資神任獨往。” 李善 註:“ 淮南王 《莊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也。’ 司馬彪 曰:‘獨往,任自然,不復顧世。’” 唐 杜甫 《雨》詩:“浮俗何萬端,幽人有高步。 龐公 竟獨往, 尚子 終罕遇。”參見“ 獨往獨來 ”。
(2).一人前往。《周書·武帝紀下》:“諸將固請還師,帝曰:‘……卿等若疑,朕將獨往。’” 宋 蘇軾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詩之二:“不是溪山曾獨往,何人解作掛猿枝。” 章炳麟 《革命道德論》:“值大事之阽危,則能悍然獨往,以為生民請命。”
風水
(1) 水腫病的一種。多由風邪侵襲,肺氣失於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濕瀦留體內所致
(2) 舊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自然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的體系
利涉
(1).順利渡河。《易·需》:“貞吉,利涉大川。”《北史·魏紀一》:“冰草相結若浮橋,眾軍利涉。” 唐 孟浩然 《夜渡湘水》詩:“客行貪利涉,夜裡渡 湘 川。”
(2).稱舟楫為利涉。 唐 杜甫 《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扶顛永蕭條,未濟失利涉。” 晉 王叡 《灸轂子錄·序樂府》:“贈人利涉,則述《公無渡河》。”
雲濤
滾滾如波濤的雲彩
中懷
(1).內心。 漢 蘇武 《別詩》之二:“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前事思如昨,中懷寫向誰?” 清 劉大魁 《贈資政大夫吳府君墓表》:“其為人中懷坦直,好善,喜施與。”
(2).猶五中。指內臟。 宋 蘇舜欽 《答韓持國書》:“長姊奄逝,中懷殞裂。”
石城
(1).傳說中的山名。《莊子·說劍》:“以 燕谿 、 石城 為鋒。” 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楚辭·劉向<九嘆·逢紛>》:“平明發兮 蒼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註:“ 石城 ,山名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縣 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後 秦 伐 趙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貴池 西南。《後漢書·方術傳·高獲》:“ 獲 遂遠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石城》:“ 大昕 案……據《郡國志》: 丹陽郡 有 石城縣 ,當是 高獲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陽 。《晉書·庾亮傳》:“ 亮 有開復中原之謀…… 亮 當率大眾十萬,據 石城 ,為諸軍聲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節 東。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橫塞起。” 蕭滌非 註:“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紹興 東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賀鑄 《憶仙姿》詞:“日日春風樓上,不見 石城 雙槳。” 康有為 《過石城》詩:“城牆何盤盤,苔莓封之厚,沿溪繞曲曲,帆檣在前後,雲此是 石城 ,小邑萬家有。”
(7).古城名。見“ 石頭城 ”。
(8).壘石成城。比喻堅固的國防。《漢書·食貨志上》:“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感念
因感激或感動而思念
感念不忘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遙遙
(1) 距離很遠
遙遙百有餘里。——《廣東軍務記》
(2) 時間久遠
遙遙無期
(3) 漂遙流動的樣子
舟遙遙以輕颺。——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天末
天的盡頭。指極遠的地方。 漢 張衡 《東京賦》:“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 唐 杜甫 《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寄徐二義尊大梁》詞:“故人天末不見,使我思華年。” 葉聖陶 《夜》:“狗吠聲同汽車的嗚嗚聲遠得幾乎渺茫,好象在天末的那邊。”
多謝
(1) 表示感謝的客套話
(2) 囑咐;勸告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關山
(1) 關隘和山川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2) 指家鄉
早晚
(1) 早晨和晚上
他每天早晚都練氣功
(2) 時候
他已走了多半天了,這早晚多半已經到家了
(3) 〈方〉∶泛指將來某個時候
你早晚進城來,到我們這裡坐坐
(4) 或早或晚
人早晚要死的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燈火半斕斑李若水《受誓戒》
- 客來只是叫擔板,不知的當誰擔板釋道樞《頌古三十九首》
- 星參差,月二八,燈五枝
- 澗冰妨鹿飲,山雪阻僧歸張喬《山中冬夜》
- 遠行何時歸,妾身不自輕黃庚《擬古》
- 山城水隘小橋傍
- 游觀須作意,霜雪僅留槎
- 可憐無限守株人,退鉛進汞錯方便周無所住《抽添頌》
- 無能根本求,僅為色香嗜杜知仁《和范孫閒行溪西得梅數花韻》
- 走馬看花才幾日,曉星殘月半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