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門日作原文
廿七月中簡吉禮,御門御殿例無刊。
敕幾以此實政系,脩典寧其虛數觀。
卻有侍儀節相預,每看背本省郎難。
臨軒降旨惟清語,法祖由來見一端。
詩詞問答
問:御門日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御門日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御門日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五
2. 二十七月之內凡遇筵耕大祀躬行中祀則遣官其經耤諸典例皆停止惟御門聽政及御殿視朝為勤政要務例當如常舉行並服色是日亦易素服不御
參考注釋
七月
《詩·豳風》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農奴終年辛勞而不得溫飽的苦況。全詩八章八十八句,為《國風》中第一長篇。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無衣無褐,必盈《七月》之嘆。” 宋 梅堯臣 《依韻吳沖卿秋蟲》:“今者《秋蟲》篇,不異《七月》章。”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詩序》:“蓋,《詩》有詠古而意在傷時者,《七月》、《信南山》、《采菽》之類是也。”
吉禮
(1).古五禮之一。指祭祀之禮。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曲阜》:“ 乾隆 五十九年,予按試至 曲阜 ,適逢孟冬上丁,時 衍聖公 憲培 初薨,予以吉禮主祭。”
(2).指婚禮。亦指舉辦婚禮時所需之物。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竇玉妻》:“今夕甚佳,又有牢饌,親戚中配屬,何必廣招賓客,吉禮既具,便取今夕。”
御門
清 代皇帝在宮門聽政。 順治 時御 太和門 , 康熙 時改御 乾清門 。御門時凡王公大臣、大學士、內閣學士、各部院、九卿、科、道、侍衛、記注諸官皆侍班;凡奏事、題本、除授、引見皆在此舉行。 雍 乾 兩朝,俱仍其制, 鹹豐 以後此典遂廢。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上:“御門聽政,冬春辰初三刻,夏秋辰正三刻。”《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恰巧那個當兒,正出了個內閣學士缺,祭酒的名次,題本里應得開列在前,他自己心裡的紅算計,下次御門,這個缺八成兒可望。” 震鈞 《天咫偶聞·皇城》:“蓋國初御門之典,在 太和門 。後改御 乾清門 ,因亦移入,即 唐 代之常朝也。常朝五日一舉,故御門五日為期。”參閱《清通典·禮·嘉二》、《清文獻通考·王禮四》。
御殿
(1).宮殿。《後漢書·靈帝紀》:“ 熹平 五年,冬十月壬午,御殿後槐樹自拔倒豎。”
(2).猶御朝。《清史稿·禮志七》:“ 清 初 太祖 創業,建元 天命 ,正月朔即位,貝勒、羣臣集殿前,按翼序立。皇帝御殿,皆跪。”《清史稿·禮志七》:“帝御 太和殿 ,引見畢,賜坐賜茶,悉準常儀。如是日不御殿,各官行禮 午門 外。”
以此
(1).猶言用這,拿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因謂 武侯 曰:‘試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劉大白 《小鳥之群》:“如果枷鎖鐐銬,是一種榮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驕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當是時,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剛為柔, 朱家 亦以此名聞當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原來納粟入監的,有幾般便宜:好讀書,好科舉,好中,結末來又有個小小前程結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願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學生。”
虛數
(1) 虛假不實的數字
(2) 實數與虛數單位之積,亦即實部為零的複數(如3i)
儀節
(1) 儀式禮節
婚姻亦有一定儀節,其中“搶婚”是項特別的習俗
(2) 禮儀;禮節
背本
背棄根本。《左傳·哀公七年》:“ 吳 將亡矣,棄天而背本。”《呂氏春秋·上農》:“國家難治,三疑乃極,是謂背本反則,失毀其國。”《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末俗背本,由來久矣。” 金 王若虛 《議論辨惑》:“若名教之理而書生不知,則誰復知之?且 厚 ( 鄭厚 )獨非書生耶?何其背本之甚也。” 明 張居正 《乞宥言官疏》:“彼之背本反噬,忍為不義,固自忘其父母。”
省郎
(1).指皇帝的侍從官。因居省禁中,故稱。《南史·王韶之傳》:“ 晉帝 自 孝武 以來常居內殿,武官主書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謂西省郎。”
(2).指中樞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贈竇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 成都 。”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 唐 貞觀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謝朓 詩云‘芳洲採杜若’,乃責 坊州 貢之,當時以為嗤笑。”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若夫華族高門,膏腴世爵, 春秋 則代為執政, 六朝 則世戴金貂,著作秘書,不屑省郎。”
(3).指皇帝的侍從官。因居省禁中,故稱。《南史·王韶之傳》:“ 晉帝 自 孝武 以來常居內殿,武官主書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謂西省郎。”
(4).指中樞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贈竇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 成都 。”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 唐 貞觀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謝朓 詩云‘芳洲採杜若’,乃責 坊州 貢之,當時以為嗤笑。”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若夫華族高門,膏腴世爵, 春秋 則代為執政, 六朝 則世戴金貂,著作秘書,不屑省郎。”
臨軒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檐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後漢書·黨錮傳·李膺》:“ 讓 訴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 唐 王維 《少年行》之四:“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 明光宮 。”《清史稿·禮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將儀三:一曰授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皇帝臨軒頒給。”
(2).在窗前。軒,窗檻。 唐 元稹 《鶯鶯傳》:“ 張生 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公既去,而執拂者臨軒指吏曰:‘問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
清語
(1).猶清談高論。 宋 葉適 《滕季度墓志銘》:“清語終日,不及私。”
(2).滿語。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宗室小考》:“上以 清 語為國家根本,而宗室貴胄至有不能語者,風俗攸關甚重。”《晚清文選·民族的國民》:“嗣後八旗,總以 清 語騎射為務。”
法祖
(1).教主。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 林清 ﹞遂為彼教所推,尊為法祖。”
(2).效法先祖。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皇上日閱實錄》:“亦可覘聖主之勤於法祖也。”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