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工原文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厘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
詩詞問答
問:臣工的作者是誰?答:佚名
問:臣工寫於哪個朝代?答:先秦
問:臣工是什麼體裁?答:詩經·周頌·臣工之什
問: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群臣百官聽我說,應當謹慎做公務。君王賜與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調度。農官你們也聽令,正是暮春的節令,有何要求說來聽,新田舊田如何種。今年麥子長勢好,秋天將有好收成。光明無比的上天,賜我豐收好年景。下令那些農夫們:備好鋤鏟等農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注釋
嗟:發語語氣詞,嗟嗟,重言以加重語氣。臣工:群臣百官。
敬爾:爾敬。爾,第二人稱代詞;敬,勤謹。在公:為公家工作。
厘:通“賚(lài)”,賜。成:指成法。
咨:詢問、商量。茹:調度。
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護田界之人。一說為農官之副,一說為披甲衛士。
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麥將成熟之時。
又:有。求:需求。
新畲(yú):耕種二年的田叫新,耕種三年的田叫畲。
於(wū):嘆詞,相當於“啊”。皇:美盛。來牟:麥子。
厥(jué)明:厥,其,指代將熟之麥;明,成,劉瑾《詩傳通釋》:“古以年豐谷熟為成。”
明昭:明明,謂明智而洞察。
迄用:終於。康年:豐年。
眾人:庶民們,指農人。
庤(zhì):儲備。錢(jiǎn):農具名,掘土用,若後世之鍬。鎛(bó):農具名,除草用,若後世之鋤。
奄觀:盡觀,即視察之意。銍(zhì)艾(yì):銍,農具名,一種短小的鐮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種芟草的大剪刀。銍、艾二字在這裡轉作動詞,指收割作物。
詩文賞析
《周頌》是宗廟祭祀樂歌,“以其成功告於神明”,其中有十篇編為一卷,以這篇《臣工》為首,標明為《臣工之什》。這一篇和另幾篇是農事詩(或與農副業生產有關的詩)。
這篇詩傳說是周成王時代的作品。從詩的文本來看,確是周王的口氣。全詩十五句,前四句訓勉群臣勤謹工作,研究調度執行已經頒賜的有關農業生產的成法。下四句是訓示農官(保介):暮春時節,麥子快熟了,要趕緊籌劃如何在麥收後整治各類田地。再接下四句是稱讚今年麥子茂盛,能獲得豐收,感謝上帝賜給豐年。最後三句說:命令我的農人們準備麥收,我要去視察收割。全詩脈絡清楚,詩義很明白,確是一首歌頌周王關心農業生產,訓勉群臣勤懇工作,貫徹執行國家發展農業的政策,感謝上天賜予豐收的樂歌。
全詩反映出周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以農業為立國之本。周族是一個農業民族,依靠在當時處於先進地位的農業而興國,建立王朝之後,進一步採取解放生產力和推廣農業技術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之作為基本國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擁有大片土地,由農奴耕種,稱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親耕藉田,舉行所謂“藉田禮”,表示以身作則。“藉田禮”中也祈禱神明,演唱樂歌。據西周文獻,周王朝在立國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體法規,如品種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設以及輪種等耕作技術都包括在內。這一套法規,就是詩中所說的“成(法)”。當時鼓勵開墾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級,耕二年稱“新田”,三年稱“畲”。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規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輪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詩中所說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頒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禮眾多,不但在開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禱,而且在收穫之後也向神明致謝,這篇詩中面對即將到來的豐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獻祭,感謝“明昭上帝,迄用康年”。當時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視,末三句就是寫這一內容。周王說:鍬、鋤暫時用不著了,要收好,準備鐮刀割麥子吧。他對農業生產很熟悉,指示比較具體,這進一步反映了國家對農業的重視。
此詩究竟產生在怎樣的具體環境,歷來解說就很不一致了。有人說是“藉田禮”之歌,駁者以為詩中所指暮春麥熟,不是“藉田禮”舉行的春耕時節;有人說是“廟祭”之歌,駁者以為詩中並無祭事;有人說是廟祭後周王對助祭諸侯說的話,駁者以為詩中明明是對臣工的訓勉。諸家成篇累牘的解說,頗多分歧,但是,這並不影響讀者對此詩基本內容的理解。所以,有的學者如今只說這是“讚頌周王省耕、勞群臣、祈豐年的樂歌”(袁梅《詩經譯註》)。具體細節,留待歷史考據學家研究。
此詩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編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噫嘻》首句即直稱“噫嘻成王”;因為這一篇用成王的口氣,作為成王的訓示,所以放在前面,它們都是歌頌成王的。殷商後王把歌頌先王省耕和祈禱神明的詩,配合樂舞,作為宗廟樂歌在一定的禮儀上演唱,也是為了追念先王的功業,繼承先王重視農業生產的思想,繼續貫徹執行以農立國的基本國策。所以,此詩和其他幾篇農事詩都被編入《周頌》。從此詩的形式來看,全詩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韻,與《周頌》其他作品相類,確是宗廟樂歌。
又:此詩的歷代訓詁也多歧義,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詞。“成”字有釋為“成績”者,則句意為“王對你們的成績給予賞賜”,亦通。茲仍以《詩集傳》等書所釋“成法”於上下文義更為圓通順暢。“保介”一詞,有人釋為“執甲之士”,即周王左右衛士,有成篇的考據,終覺迂曲求深,未若釋為“農官”更合情合理。當然古代官制官名時有變化,對這些細節問題,不妨求大同,存小異。
標籤:詩經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弟子《論語·述而篇》
-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陸羽《茶經·三之造》
-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
-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殷堯藩《端午日》
- 艷歌餘響,繞雲縈水蘇軾《水龍吟·黃州夢過棲霞樓》
- 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劉向《戰國策·齊四·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 塵緣一點,回首西風又陳跡。
- 那裡有鬧紅塵香車寶馬?祗不過送黃昏古木寒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