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原文
知足則不辱,知止則不殆。
乃可以長久,吾聞諸老子。
惟因所願多,致辱殆亦理。
適者歷郊坰,農狀實稱美。
麰麥發芃然,禾黍胥種起。
堪謂足止乎,秋成尚遠矣。
吾可用知哉,較量方伊始。
邇日每作陰,無風亦弗雨。
遷延恐日久,虞旱愁靡已。
范九三曰憂,那能去諸己。
至於論武功,誠應戒黷侈。
酌中而用之,是吾乃所以。
詩詞問答
問:知足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知足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六十五
2. 音以
參考注釋
知足
知道滿足,滿足於已經得到的
知足常樂
則不
不但,不止。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一折:“ 封家姨 也,則不俺思凡。”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二折:“這錢則不那窮的每爭,便這富的每也爭。” 元 高文秀 《黑旋風》第三折:“我解放了俺哥哥,則不俺哥哥一個人,我把這滿牢里人都放了。”
知止
(1).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朱熹 集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詩:“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 宋 程頤 《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2).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韓詩外傳》卷五:“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新唐書·李靖傳》:“﹝ 靖 ﹞會足疾,懇乞骸骨,帝遣中書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公今引大體,朕深嘉之。’”《四遊記·鐵拐獨步遇師》:“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清 唐孫華 《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適志在無營。”參見“ 知止不殆 ”。
不殆
不危險,不會失敗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乃可
(1).竟可。《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2).才可。《百喻經·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瘥耳。”
(3).豈可,那可。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張季鷹 縱任不拘,時人號為 江東 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南齊書·張敬兒傳》:“足下乃可不通大理,要聽君子之言,豈可罔滅天理,一何若茲?”
(4).寧可;寧使。《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將來今日目前,見這箇弱事,乃可不要富貴,亦不藉你官職。”
長久
時間延續很長
不是長久之計
老子
(1) 父親
(2) 老年男子的自稱。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這一套
所願
(1).願望;希望。《孟子·公孫丑上》:“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 孔子 也。” 晉 陶潛 《閒情賦》:“考所願而必違,徒契闊以苦心。”
(2).指願意去的地方。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辱殆
困辱和危險。語本《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漢書·雋不疑疏廣等傳贊》:“行止足之計,免辱殆之絫。”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衰夕近辱殆,庶幾並懸輿。”
郊坰
泛指郊外。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或建翠翳之青蔥,或射勇禽於郊坰。” 宋 蘇軾 《南歌子》詞:“夜來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鄭澤 《晚眺次鈍根韻》:“郊坰倏將暝,涼鬢風露侵。”
稱美
(1).稱述美德。《禮記·祭統》:“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
(2).稱讚,讚美。《北史·曹世表傳》:“侍中 崔光 ,鄉里貴達,每稱美之。”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九:“稱美宰輔,必曰 伊 周 。”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秀才》:“ 正倫 一家有三秀才,甚為當時稱美。”
麰麥
大麥。《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孰矣。” 趙岐 註:“麰麥,大麥也。”亦泛指麥。《梁書·元帝紀》:“麰麥兩穗,出於 南平 之邦。” 宋 曾鞏 《喜晴》詩:“眼明意豁萬事快,預喜來年麰麥豐。”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三:“歲漕五等,曰正兌,米入京倉……曰麰麥,入京倉,供內府之用。”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後漢書·承宮傳》:“後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足止
猶滿足。《三國志·吳志·薛瑩傳》:“亦惟寵遇,心存足止。”
秋成
(1).秋季成熟。 南朝 梁 王僧孺 《吏部郎表》:“寧為天覆地長,復與雨露相滋,秋成春發,必如暄寒無爽。”
(2).收穫;收成。 唐 杜牧 《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萬家相慶喜秋成,處處樓臺歌板聲。”《元史·李元禮傳》:“時當盛夏,禾稼方茂,百姓歲計,全仰秋成,扈從經過,千乘萬騎,不無蹂躪。”《醒世姻緣傳》第三一回:“這秋成的時候尚且如此,若到了冬春,這些飢民若不設法救濟,必定半個不存。”
(3).指秋季成熟的莊稼。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賦》:“薦秋成於八穀,務春採於扶筐。”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復之 ( 胡復之 )有莊,與 馬士英 之莊鄰,田甚腴。 士英 令其子以三千金強買之……未幾國變,田仍歸 胡 ,官價半原值耳,田中秋成已熟, 馬氏 之工本也。”
尚遠
久遠。 漢 王充 《論衡·福虛》:“ 纏子 稱墨家右鬼神,是引 秦穆公 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 董子 難以 堯 舜 不賜年, 桀 紂 不夭死。 堯 、 舜 、 桀 、 紂 猶為尚遠,且近難以 秦穆公 晉文公 。”
較量
通過比賽或打仗等方式分出雙方高低上下
較量功夫
伊始
開端;開始。伊,助詞,無實義
時國家草創,百度伊始。——《隋書·辛彥之傳》
粒食伊始,農之所先。——《唐書·音樂志》
下車伊始
邇日
近日;近來。 明 盧象升 《與蔣澤壘先生書》之二:“且邇日世途風波,百千其狀。”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策略續》:“雖邇日工價合計尚欠三千餘金,自當妥為辦理。”
無風
(1).沒有風。 唐 韓愈 《南山詩》:“無風自飃簸,融液煦柔茂。”
(2).草名。薇銜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薇銜》:“按 酈道元 《水經注》云: 魏興 錫山 多生薇銜草,有風不偃,無風自搖。則吳風亦作無風。”參見“ 無風獨搖草 ”。
(3).氣象學上指零級風。風速每小時小於1公里,煙直上。
遷延
延後耽擱,延期
遷延時日
日久
日子長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那能
方言。怎么樣。
出處: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么樣矣。”
例句: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
至於
(1) 表示程度、範圍
至於他,是一定會來的
越長城之限,至於 泰安。(至:動詞,抵達。)—— 清· 姚鼐《登泰山記》
至於勸善規過足矣。——清· 劉開《問說》
(2) 表示另提一件事
至於我個人的意見,以後再提
(3) 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文開頭,為現代漢語所沿用
至於斟酌捐益。——諸葛亮《出師表》
至於負者歌於途。——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至於怨誹之多。——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至於農夫小民。——宋· 蘇軾《教戰守》
武功
(1) 專指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戰功
文治武功
(2) 武工
酌中
折中;適中。《新唐書·長孫無忌傳贊》:“嚴嚴 申公 ,功名始終。 文皇 題品,信謂酌中。”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嚴求》:“然羣校多從禽,聚飲近野,或搔擾民庶。上欲糾之以法,而方藉其材力,思得酌中之計,問於 嚴求 。” 清 林則徐 《覆議曾望顏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惟茶葉歷年所銷,自三十餘萬擔至五十餘萬擔不等,現在議立公所,酌中定製,不許各夷逾額多運,即為箝制之方。”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