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加賑山東上年偏災州縣詩以志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省歲詢方伯,新春備施惠。

惟是廑民瘼,率以成常例。

上年秋霖盛,山左偏災暨。

其時降旨問,布政適署事。

祗稱借籽種,無煩加賑費。

撫臣茲親察,請加奏章至。

聞善不宿停,恩綸立頒畀。

凡十九州縣,一月均優賜。

靳澤我弗為,妥辦爾加意。

設使重勘驗,諱災有必致。

吾民其誰救,慎哉牧民吏。

詩詞問答

問:《命加賑山東上年偏災州縣詩以志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

2. 每冬月降旨各省督撫有被災應加賑者預奏以俟新春施惠

參考注釋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節過後的一二十天

施惠

施恩

以不上夜班對我施惠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常例

(1).常規;慣例。《晉書·賈充傳》:“至於 周 之 公旦 , 漢 之 蕭何 ,或豫建元子,或封爵元妃,蓋尊顯勛庸,不同常例。”《北齊書·樊遜傳》:“才高不依常例。”《水滸傳》第三八回:“往常時,但是發來的配軍,常例送銀五兩。”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肅案》:“惟以國計民生為念,豈能拘守常例。”

(2).“常例錢”的略稱。《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若或洩漏風聲,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詐害民財。”《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舊規但是老爹們來,只在省城住下,寫個諭帖,知會我們開本花名冊來,秀才廩銀中,扣出一個常例,一同送到。”《說岳全傳》第七回:“他們可有常例送來么?”參見“ 常例錢 ”。

上年

〈方〉∶去年

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魯迅《藤野先生》

秋霖

秋日的淫雨。《管子·度地》:“冬作土功,發地藏,則夏多暴雨,秋霖不止。”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碑》:“北風吹旐,秋霖泣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氣義》:“ 熊執易 赴舉,行次 潼關 ,秋霖月餘,滯於逆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解池神祠加號》:“ 唐 大曆 中, 河中 鹽池為秋霖所敗。” 沙汀 《在祠堂里》:“在院壩里,鴨群寂寞而懶散地鳴叫著,伸長頸項,踱過秋霖的積水。”

山左

(1).山的東側。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三》:“﹝ 翼際山 ﹞上有 吳 江夏 太守 陸渙 所治城……山左即 沔水 口矣。”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別駕》:“某別駕之任 嶺 南,值大雨,借館於山左 許氏 家。”

(2).特指 山東省 。因在 太行山 之左(東),故稱。 清 黃宗羲 《通議大夫靳公傳》:“先世為 山左 之 歷城 人。” 清 劉大櫆 《翰林編修李公墓志銘》:“ 治運 提學 山左 ,公主校閲,甄拔號得人。”

偏災

猶言大災。指危害很大的災害。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旱潦》:“比年北五省水旱偏災,無歲不有。”

其時

(1).那時;當時。《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其時, 白敏中 以中書侍郎請告歸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來赴任。兩個都到 遐叔 處賀喜。” 魯迅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閨女生急病,來請他了,因為他其時已經闊得不耐煩,便非一百元不去。”

(2).猶言正當時;正是時候。 徐遲 《牡丹》五:“真抗戰,假抗戰,他瞭若指掌。助 紂 為虐,他是不乾的,渾水摸魚,此其時也。”

旨問

旨告。指信。 晉 王羲之 《穆松帖》:“上下近問慰馳情,不知何似,絶不得 松 問。汝得旨問,馳白。宜豫知分春事也,吾日東,可語期,令知訊息。” 晉 王羲之 《司州帖》:“雲必欲尅 餘杭 之遲期,此不可言,要須君旨問。僕事中久,宜蹔東復。” 晉 王獻之 《雜帖》:“頃更寒不適,頗有時氣,君須各可耳,遲旨問。”

政適

討伐敵人。政,征伐。《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政適伐國,莫敢不聽。”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政適音征敵。”

署事

處理公事或代理職事。《南史·沉慶之傳》:“ 慶之 粗有口辯,手不知書,每將署事,輒恨眼不識字。” 宋 范仲淹 《邠州建學記》:“明年春,予得請,為 豳城 守。署事之三日,謁夫子廟。”《紅樓夢》第一一○回:“從前奶奶在東府里還是署事,要打要駡,怎么那樣鋒利?誰敢不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這是補實的價錢;若是署事,還可以便宜些。”

稱借

稱許。 宋 秦觀 《謝王學士書》:“試取其所為文投執事,而諸公見之,乃大稱借,以為非世俗之所知。”

籽種

〈方〉∶種子

無煩

不需煩勞;不用。《左傳·昭公元年》:“ 莒 之疆事, 楚 勿與知,諸侯無煩,不亦可乎?” 唐 韋渠牟 《步虛詞》之十八:“無煩騎白鹿,不用駕青牛。”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且抵承 曹大 ,無煩喚 姜五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夢公主》:“此去定早還,無煩穿望。”

撫臣

稱巡撫。 明 唐順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天子議將用師,於是命庭臣推擇諸臣中才望尤異者,使為 廣東 西 、 雲南 三省撫臣。”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庶品》:“如今年督臣進荔枝,則撫臣進蘭花,明歲互易之。”

奏章

臣子向帝王呈遞的意見書

善不

同“ 善否 ”。不,通“ 否2 ”。《國語·晉語一》:“若 紂 有良子而先喪 紂 ,無章其惡而厚其敗。鈞之死也,無必假手於 武王 ,而其世不廢祀至於今,吾豈知 紂 之善不哉?”不,一本作“ 否 ”。

恩綸

猶恩詔。語本《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宋 蘇軾 《賀高陽王待制啟》:“伏審顯奉恩綸,榮更帥閫。” 明 張居正 《被言乞休疏》:“臣捧讀恩綸,涕泗交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今乃乙酉鄉試之年,大布恩綸,開科取士。”參見“ 恩詔 ”。

十九

十分之九。謂絕大多數。《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唐 韓愈 《平淮西碑文》:“凡 蔡 卒三萬五千,其不樂為兵,願歸為農者十九,悉縱之。” 曹靖華 《飛花集·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如此‘土氣’的穿著,加之滿口土腔,甚至問路,十九都遭到白眼。”

州縣

(1).州與縣的合稱。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今將自州縣始,請各誦所懷,聊以觀諸生之志。” 宋 歐陽修 《吉州學記》:“今州縣之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

(2).指州縣官。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應知不知》:“今之州縣死一州一縣之社稷。”

一月

(1).一年的第一月。《書·泰誓序》:“一月戊午,師渡 孟津 。” 孔 傳:“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與諸侯期而共伐 紂 。”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帝王諱名》:“唯 秦始皇 以父 莊襄王 名 楚 ,稱 楚 曰 荊 ;其名曰 政 ,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

(2).一個月。《詩·小雅·採薇》:“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鄭玄 箋:“一月之中三有勝。”《漢書·律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及見 武皇帝 試閉 左慈 等,令斷穀近一月,而顏色不減,氣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捻指之間,在家中早過了一月有餘。”

(3).第一個月。《淮南子·精神訓》:“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十月而生。” 唐 陳陶 《種蘭》詩:“一月薰手足,兩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腸。”

優賜

厚賜。《新唐書·章懷太子賢傳》:“ 賢 又招集諸儒……共注 范曄 《後漢書》。書奏,帝優賜段物數萬。”

加意

特別留意;非常留心

加意保護

設使

如果;假使

勘驗

(1).調查檢驗。《朱子語類》卷四一:“先生厲聲曰:‘公而今去何處勘驗他不用克己?’” 清 曾國藩 《復唐義渠書》:“望與 丁 、 王 、 黃 各鎮將下遊河道逐節勘驗。”

(2).法律名詞。指對具有物證意義的痕跡、物品或屍體進行的檢查。

牧民

放牧牲畜並以此為生的人

詩詞推薦

命加賑山東上年偏災州縣詩以志事原文_命加賑山東上年偏災州縣詩以志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