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原文
東風解凍春波泱,長橋飲練將百丈。
雁齒枕陸接石衢,中流曾無十尺廣。
徒勞人力此胡為,勝朝遺蹟得咨訪。
權璫桑梓乃在茲,春秋祭掃常來往。
有司畏勢為修塗,葆蓋穩驅平似掌。
椓人凶燄一至此,朱家宗社將奚仗。
適來固節度鹽溝,架木吾猶發官帑。
守閽豈得盡廢斯,惕然以懼睪然想。
詩詞問答
問:琉璃河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琉璃河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二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六
2. 葉
參考注釋
東風
(1) 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風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解凍
(1)
(2) 指冰凍的土地、江河等在氣溫回升時融化;也稱“開凍”
(3) 解除對資金等的凍結
使凍結的資產解凍
兩岸關係開始解凍
春波
(1).春水的波瀾。 南朝 宋 謝靈運 《孝感賦》:“荑柔葉於枯木,起春波於寒川。” 唐 張泌 《春晚謠》:“ 蕭關 夢斷無尋處,萬疊春波起南浦。”
(2).指春水。 唐 杜牧 《送張判官歸兼謁鄂州大夫》詩:“江雨春波闊,園林客夢催。” 宋 王安石 《元珍送緑石硯》詩:“久埋瘴霧看猶濕,一取春波洗更鮮。”《冷廬雜識·瑀華妹》引 清 陸瑀華 《過蠡澤》詩:“橋邊煙影淡無痕,橋外春波緑到門。”
長橋
橋名。在 江蘇省 宜興市 ,建於 東漢 時,相傳為 晉 周處 斬蛟處,又名 蛟橋 。橋跨 荊溪 ,又名 荊溪橋 。《晉書·周處傳》:“ 南山 白額猛獸, 長橋 下蛟,並子為三矣。”《初學記》卷七引 晉 祖台之 《志怪》:“ 義興郡 溪渚 長橋 下,有蒼蛟吞噉人, 周處 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瘡,流血滿溪,自郡渚至 太湖 勾浦 乃死。” 唐 李賀 《聽穎師彈琴歌》:“誰看挾劍赴 長橋 ,誰看浸髮題春竹。” 唐 李賀 《送秦光祿北征》詩:“ 周處 長橋 役, 侯調 短弄哀。”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雁齒
亦作“鴈齒”。1.比喻排列整齊之物。 北周 庾信 《溫湯碑》:“ 秦皇 餘石,仍為雁齒之階。” 倪璠 註:“雁齒,階級也。《白帖》:‘橋有雁齒。’” 唐 白居易 《答客問杭州》詩:“大屋詹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
(2).常比喻橋的台階。 唐 白居易 《答王尚書問履道池舊橋》詩:“虹梁雁齒隨年換,素板朱欄逐日修。” 宋 張先 《破陣樂·錢塘》詞:“雁齒橋紅,裙腰草緑,雲際寺、林下路。” 清 金農 《十五夜對月有懷淮上舊遊》詩:“西風一桁秋河路,涼笛三更鴈齒階。”
(3).草名。《爾雅·釋草》“綿馬,羊齒” 晉 郭璞 註:“草細葉,葉羅生而毛,有似羊齒,今 江 東人呼為雁齒。”《梁書·沉約傳》:“雁齒麋古,牛唇彘首。”
中流
(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間
大石當中流。——宋· 蘇軾《石鐘山記》
使船保持在中流駛行
(2) 江河的中段
長江中流
(3) 中等
勞人
(1).憂傷之人。《詩·小雅·巷伯》:“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馬瑞辰 通釋:“ 高誘 《淮南子》註:‘勞,憂也。’‘勞人’即憂人也。”
(2).勞苦之人。《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己亥,罷 洛陽 、 京兆 進苑囿瓜菓,憫勞人也。” 宋 梅堯臣 《秦始皇馳道》詩:“ 秦帝 觀滄海,勞人何得脩。” 魯迅 《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孤兒寡婦,貧女勞人之順命而死,或雖然抗命,而終於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經上誰的口,動誰的心呢?”
胡為
何為,為什麼。《詩·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禮記·檀弓上》:“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漢書·黥布傳》:“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 顏師古 註:“胡,何也。”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宋 蘇軾 《鄭州別後馬上寄子由》詩:“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 何其芳 《畫夢錄·扇上的煙雲》:“你這些話又胡為而來?我一點兒也不能追蹤你思想的道路。”
胡作非為;任意亂來。《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如今説先朝一個宰相,他在下位之時,也著實有名有譽的,後來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駡,飲恨而終。”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二折:“由他閒戲,任你胡為。”《紅樓夢》第一一一回:“ 寳釵 聽著這話,好不自在,便説道:‘我原不該給他行禮,但只老太太去世,咱們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為。’”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蓋 中國 藝術家,一向喜歡介紹 歐洲 十九世紀末之怪畫,一怪,即便於胡為,於是畸形怪相,遂瀰漫於畫苑。”
勝朝
指已被現王朝取代的前王朝
這批勝朝遺少雖然個個年輕,但都迂腐守舊
遺蹟
前人留下的痕跡
瞻顧遺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咨訪
諮詢訪問。《後漢書·章帝紀》:“朕咨訪儒雅,稽之典籍,以為王者生殺,宜順時氣。” 宋 司馬光 《右諫議大夫呂府君墓志銘》:“事之大者,猶宜關白咨訪然後行。” 明 歸有光 《書里涇張氏婦事》:“予方欲咨訪論著之而未及也。” 清 馬建忠 《上李伯相論朝鮮商約界務稟》:“計此次東渡……尚有令 朝鮮 預籌與 俄羅斯 邊界交涉事宜,與咨訪 中東 鐵路通商利弊二事。”
權璫
有權勢的宦官。璫,古代宦者的冠飾,因以代稱宦官。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方正》:“ 吳司空公 廷舉 ,筮仕順德,有權璫市葛於縣,公用其值買二疋送之。”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方禍之剡,權璫熾焰,人宜無敢近者。”《天雨花》第二四回:“二人説起朝中事,權璫勢焰震乾坤。”
桑梓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鄉桑梓。——《儒林外史》
乃在
猶乃才。僅僅。在,通“ 才 ”。《漢書·賈誼傳》:“ 長沙 迺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秋祭
秋季的祭祀。《禮記·祭統》:“秋祭曰嘗。”《儒林外史》第二回:“俺這 周 長兄,只到今年秋祭,少不得有胙肉送來,不怕你不開哩。”
來往
(1) 來和去
街上來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車輛來往
(3) 聯繫、交往或接觸——用於人
他僅與那些百萬富翁們來往
(4) 左右;上下
總不過二尺來往水
有司
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
陛下可將彼家屬送有司問罪。——《三國演義》
召有司案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諸葛亮《出師表》
授之於有司。——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修塗
見“ 修途 ”。
葆蓋
古代車子上用鳥羽裝飾的車蓋。 清 金農 《登陽台觀》詩:“清齋朝盥入山行,怳忽松幢葆蓋迎。”參見“ 葆車 ”。
至此
(1) 到此
你領著他們向前走,至此停下
(2) 到此時
至此,共有五十個人報名
(3) 達到這種情形
事情緣何至此?
朱家
漢 初 魯 地俠士。《史記·遊俠列傳》:“ 魯 朱家 者,與 高祖 同時。 魯 人皆以儒教,而 朱家 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 季布 將軍之阸,及 布 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後以 朱家 泛指俠士。 唐 李白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詩:“歷抵 海 岱 豪,結交 魯 朱家 。” 明 屠隆 《綵毫記·廬山受枉》:“嘆傭奴自賣 朱家 魯 ,少小蒙恩遇。”
宗社
宗廟和社稷,泛指國家
適來
方才;剛才
適來誰進去了?
節度
(1) 節制調度;部署
(2) 規則;分寸
日月之行,有常節度
木吾
木棒名。 漢 代御史、校尉、郡守、都尉、縣長之類官員皆用木吾夾車。 唐 陸羽 《茶經·四之器》:“炭檛以鐵六稜製之……若今之 河 隴 軍人木吾也。”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拱稽之稽,蓋梲檛之類也, 河 隴 謂之木吾。”參閱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官帑
國庫;國庫里的錢財。 元 盧琦 《惠安道中》詩:“ 龍山 兵火後,百里總蕭疎。官帑需新賦,公田索舊租。” 明 唐順之 《建陳渡石橋記》:“其財取諸願助之家,而不費官帑之一錢;其力取諸傭食之夫,而不勞公徭之一卒。”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回是拚命尊 孔 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動搖起來,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書籍來了。”
守閽
(1).守門。
(2).指守門人。《古今小說·閒雲庵阮三償冤債》:“他是箇官宦人家,守閽耳目不少,進去易,出來難。”
豈得
猶怎能,怎可。《後漢書·孔融傳》:“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脇為辭。” 唐 李白 《擬古》詩之十二:“人生難稱意,豈得長為羣?” 宋 葉適 《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今日常文又不用,乃依群盜剽奪行之,豈得以敗亡為戲乎。”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維正之供,至欲藉勢力以巧免,是化外也,繩以嚴刑,豈得為過。”
惕然
(1).惶恐貌。《晏子春秋·雜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聞之,不待時而入見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漢 劉向 《說苑·尊賢》:“諸侯舉兵以伐 齊 , 齊王 聞之,惕然而恐。”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謀議弗臧,職業不舉,惕然內訟,深媿初心。”《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相 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
(2).憂慮貌。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六軍守衛於空宮,百吏宴安於私室,忝為臣子,誰不惕然。” 宋 陸游 《歲暮感懷》詩:“長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勸》:“你雖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將邁矣,君可惕然。”
(3).警覺省悟貌。《史記·龜策列傳》:“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郭汾陽 治第,謂工人曰:‘好築此牆,勿令不牢。’築者釋錘而對曰:‘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築,今某死,某亡,某敗,某絶,人自改換,牆固無恙。’令公聞之,惕然動心,即日請老。”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在坐諸友聞知,惕然皆有惺悟。”
睪然
高遠貌。睪﹐通"皋"。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惜哉片言戾,壯志遂紆鬱胡寅《題關雲長廟》
- 借問嘆者誰
- 滅盡無明,遠了尋常火王哲《蘇幕遮 贈同友》
- 深秋窈以虧
- 語燕流鶯都絕跡,門前閒煞柳成陰錢鍾書《容安室休沐雜詠》
- 鳳闕千門製不奢,上公精意在朝家
- 臨去莫論交頸意,清歌休著斷腸詞
- 千林涼葉顫秋聲,前庭後庭新月明白玉蟾《留別鶴林諸友》
- 畢世為農不復疑,還東六見歲陰移
- 曰予用威,誰其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