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溪山有路樹無名,谷里茅庵世外情。
底事臨秋似生感,潘家賦語案頭橫。
詩詞問答
問:《文伯仁溪山秋霽朱允文題即用其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九
參考注釋
無名
(1) 沒有名稱或名聲
師出無名
(2) 沒有緣由或說不清緣由的
無名火
茅庵
亦作“茆菴”。茅廬;草舍。 唐 胡曾 《自嶺下泛鷁到清遠峽作》詩:“不為篋中書未獻,便來茲地結茅庵。”《水滸傳》第一回:“自向 龍虎山 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 明 屠隆 《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紅樓夢》第一二○回:“兩人攜手而行,小廝驅車隨後,到了一座茅庵。”
外情
(1).受外界事物觸動而生之情。 晉 棗據 《雜詩》:“引義割外情,內感實難忘。”《史記·樂書》“感於物而動,性之頌也” 唐 張守節 正義:“其心雖靜,感於外情,因物而動,是性之貪慾也。”
(2).指宮廷外臣民的情緒。《新唐書·李石傳》:“於時大臣新族死,歲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 石 曰:‘刑殺太甚,則致陰沴。’”
(3).外國的情況。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 歐 亞 交通,幾五十年,而國人猶茫昧於外情。”
(4).指與外人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小的媳婦,雖是懶惰嬌痴,小的閨門也嚴謹,卻不曾有甚外情。”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案頭
几案上或書桌上
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三國演義》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河漢淨如流,枯槎便可舟葉茵《舟行次韻二首》
- 西風舉扇揮浮埃,十年水曲並山隈李流謙《用黎州梅字韻作詩送之》
- 朅來岐山下,日暮邊鴻驚
- 深山大澤亦有是,野鳥鳴噪孤熊蹲
- 乍寒猶有重陽味
- 群仙誰嫉妬,使我身漂淪李覯《和蘇著作 * 十詠煉丹井》
- 日月雙車轂,乾坤一傳郵方岳《唐律十首》
- 直道人間未可孤,朝廷有意用真儒呂人龍《上融堂》
- 別有神仙窟宅,乾坤內、充滿氤氳史浩《滿庭芳(立春)》
- 雨後桃花作片飛,風前柳絮點人衣黃靜齋《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