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治居許昌詩·其一原文
事與心違即掛冠,逍遙芝朮長童顏。
黃金晚去雲中闕,員嶠深游海上山。
平日以身當國論,老年將夢比人間。
文章氣力終豪健,四韻詩來倚馬還。
詩詞問答
問:又和治居許昌詩·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又和治居許昌詩·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又和治居許昌詩·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彭汝礪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參考注釋
事與心違
同“ 事與願違 ”。 宋 歐陽修 《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清 陳維崧 《金菊對芙蓉·姜學在掃墓歸過訪》詞:“相逢暗惹平生恨, 西州 路,事與心違。”
掛冠
辭官
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後漢書·逢萌傳》
逍遙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芝朮
1.藥草名。
童顏
兒童紅潤的面色,多指年雖老而臉色像幼童一樣潤澤
鶴髮童顏
黃金
(1)
(2) 銅
黃金折。——《戰國策·齊策四》
太傅齎黃金。
(3) 金
天作黃金色。——《廣東軍務記》
(4) 金黃色
黃金絡馬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5) 見“金”
中闕
宮殿的中門。《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虢 君聞之大驚,出見 扁鵲 於中闕。”
員嶠
神話中的仙山名。《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萊 。” 楊伯峻 集釋:“《釋文》云:嶠,渠廟切,山鋭而高也。” 宋 沉遼 《陪客游山》詩:“峭嶺想 員嶠 ,橫溪勝 若耶 。”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詩之三:“何時出此圍,中宵夢 員嶠 。”
上山
(1) 爬山,進山
上山拾草
(2) 〈方〉∶指人死亡,埋葬
(3) 〈方〉∶蠶的上簇
誰也料得到這些“寶寶”上山前還得吃多少葉。——茅盾《春蠶》
平日
(1) 平時;平常的日子(區別於特殊的日子 ,如:節日、假日)
吾平日不信有鬼。——清· 林覺民《與妻書》
跟平日一樣起得早
(2) 一周中除星期日以外的日子
國論
(1).有關國家大計的言論、主張。《漢書·薛宣傳》:“臣聞賢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 宋 王安石 《河勢》詩:“國論終將塞,民嗟亦已勤。”
(2).謂商討國家大計,發表政見。 宋 岳飛 《乞解樞柄第三札》:“伏念臣濫廁樞庭,誤陪國論,貪榮滋甚,補報蔑然,豈惟曠職之可憂,抑亦妨賢之是懼。”
(3).全國的輿論。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竊以明德懿親,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為國論之所歸。”
(4).女真語。尊貴的意思。
老年
(1) 正常生命歷程的最後階段
(2) 生命的晚年
五十三歲,步入老年了
(3) 表示人們接近晚年的時期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文章
(1)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氣力
(1) 體力;力氣
沒有說話的氣力
(2) 精力
費盡氣力去解釋
(3) 實力;力量
爭於氣力。——《韓非子·五蠹》
氣力微薄
(4) 權勢;勢力
仗氣力
(5) 才氣;才力
氣力充沛
豪健
(1).勢力強大;聲望顯赫。《後漢書·桓譚傳》:“今人相殺傷,雖已伏法,而私結怨讎,子孫相報,後忿深前,至於滅戶殄業,而俗稱豪健,故雖有怯弱,猶勉而行之,此為聽人自理而無復法禁者也。” 唐 杜牧 《大雨行》:“盡召邑中豪健者,闊展朱盤開酒場。”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明 季以來, 宋 學太盛。於是近今之士,競尊 漢 儒之學,排擊 宋 儒,幾乎南北皆是矣。豪健者尤爭先焉。”
(2).強健;壯健。 唐 杜甫 《沙苑行》:“苑中騋牝三千匹,豐草青青寒不死。食之豪健西域無,每歲攻駒冠邊鄙。” 宋 蘇軾 《與章子厚書》:“且其弟 岳 亦豪健絶人者也, 徐 沂 間人,鷙勇如 棐 岳 類甚眾,若不收拾驅使令捕賊,即作賊耳!” 明 高啟 《憶昨行寄吳中故人》詩:“我今齒髮雖未老,豪健已覺難如前。”
(3).氣魄大,強有力。 唐 元稹 《唐故使持節萬州諸軍事萬州刺史賜緋魚袋劉君墓志銘》:“始君善交人,凡氣志豪健尚功名者,多師之。” 宋 王安石 《祭歐陽文忠公文》:“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三》:“ 老泉 之文豪健, 東坡 之文奇縱,而 潁濱 之文深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三家店詞》:“又 上谷 旅店,有題壁云:一將有餘 魏武帝 ,百身莫贖 楚懷王 。語極豪健。亦無名氏。”
四韻詩
見“ 四韻 ”。
倚馬
靠在馬身上。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桓宣武 北征, 袁虎 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 袁 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絶可觀。”後人多據此典以“倚馬”形容才思敏捷。 唐 吳融 《靈池縣見早梅》詩:“棲身未識登龍地,落筆元非倚馬才。” 明 徐渭 《漁陽三弄》:“奇禽瑞獸雖嘉兆,倚馬雕龍卻禍芽。” 清 李漁 《憐香伴·香詠》:“對客揮毫不構思,自矜倚馬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