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柳橋忽薦秋風館,送子重逢江上舟。
十裏海山原自到,五年羈淚向誰收。
孤臣捧檄情何劇,聖主憐才召以優。
共詠白蘋深一醉,高嗟吾土倦登樓。
詩詞問答
問:《送良會陳同年被召還任新喻尹》的作者是誰?答:王漸逵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漸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漸逵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參考注釋
柳橋
柳蔭下的橋。古代常折柳贈別,因泛指送別之處。 唐 白居易 《開成二年三月三日奉十二韻以獻》:“柳橋晴有絮,沙路潤無泥。” 宋 張先 《江南柳》詞:“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元 任昱 《紅繡鞋·湖上》曲:“隨人松嶺月,醒酒柳橋風。”
秋風
秋天的風
重逢
分別後又見面;再次相逢;再遇見
久別重逢
江上
(1).江岸上。《呂氏春秋·異寶》:“﹝ 伍員 ﹞因如 吳 。過於 荊 ,至 江 上,欲涉。”《史記·伍子胥列傳》:“ 吳 人憐之,為立祠於 江 上,因命曰 胥山 。” 南朝 宋 鮑照 《發後渚》詩:“ 江 上氣早寒,仲秋始霜雪。” 唐 岑參 《餞王崟判官赴襄陽道》詩:“津頭 習氏宅 , 江 上 夫人城 。” 沉尹默 《燕歸梁》詞:“江上花開趁蝶尋,拚買醉千金。”
(2).江面上。《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胥 遂與 勝 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 江 , 江 上有一漁父乘船,知 伍胥 之急,乃渡 伍胥 。” 唐 崔顥 《黃鶴樓》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 江 上使人愁。” 宋 蘇軾 《江神子·江景》:“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 清 黃景仁 《太白墓》詩:“清風 江 上洒然來,我欲因之寄微慕。”
(3).江中。 宋 蘇轍 《初發嘉山》詩:“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
裏海
位於歐洲和西南亞之間,世界最大的內陸海
山原
山陵與原野。《後漢書·龐參傳》:“ 三輔 山原曠遠,民庶稀疏,故縣丘城,可居者多。” 晉 嵇喜 《答弟叔夜》詩之三:“都邑可優遊,何必棲山原。” 唐 王勃 《滕王閣詩序》:“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四:“此以山原林木為界,一封之,二封之,三封之,作種種界標,實與今人定田界之方法了無差異。”
孤臣
(1).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唐 柳宗元 《入黃溪聞猿》詩:“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封贈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連奏同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 清 丘逢甲 《離台詩》之一:“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參見“ 孤臣孽子 ”。
(2).孤陋無知的臣子。《文選·張衡<東京賦>》:“ 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宮室。” 薛綜 註:“孤臣,孤陋之臣也。”《資治通鑑·晉元帝太興四年》:“ 導 ( 王導 )忠素竭誠,輔大業,不宜聽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舊德,以佞伍賢。”
捧檄
東漢 人 毛義 有孝名。 張奉 去拜訪他,剛好府檄至,要 毛義 去任守令, 毛義 拿到檄,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張奉 因此看不起他。後來 毛義 母死, 毛義 終於不再出去做官, 張奉 才知道他不過是為親屈,感嘆自己知他不深。見《後漢書·劉平等傳序》。後以“捧檄”為為母出仕的典故。 唐 駱賓王 《渡瓜步江》詩:“捧檄辭幽徑,鳴桹下 貴洲 。” 南唐 伍喬 《送江少府授延陵後寄》詩:“束書西上謁明主,捧檄南歸慰老親。” 明 徐渭 《謝督府胡公啟》:“徒知母在而喜,頑然捧檄之情;務擬身教所先,遵以齊眉之敬。” 清 馮桂芬 《顧蓉莊年丈七十雙壽序》:“ 毛義 捧檄色喜,固以家貧親老。”
聖主
(1).對當代皇帝的尊稱。《東觀漢記·鮑永傳》:“今聖主即位,天下已定,不降何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似浮雲殢 吳 越 ,君逢聖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 峨眉 月。”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臣又自惟,幸得以經術遭逢聖主,備位輔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目下有某處將軍缺,倘不吝重金,僕囑內兄游揚聖主之前,此任可致。”
(2).泛稱英明的天子。《戰國策·秦策三》:“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則見聽。”《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臣聞附下罔上,聖主之所宜誅;心狠貌恭,明時之所必罰。” 清 曾國藩 《何君殉難碑記》:“飢寒逼身,難顧廉恥;聖主不能安其民,慈母不能撫其子。”
憐才
(1).愛惜人才。 唐 杜甫 《不見》詩:“不見 李生 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唐 溫庭筠 《秘書省有賀監知章草題詩因有作》詩:“ 越 溪漁客 賀知章 ,任達憐才愛酒狂。”
(2).愛慕有才華的人。 清 李漁 《玉搔頭·情試》:“那民間女子遇著個貧賤書生,或是憐才,或是鑑貌,與他一笑留情,即以終身相許。” 清 青閣居士 《<續板橋雜記>敘》:“俠妓自豪,原知慕義;儒姬爾雅,定解憐才。”
深一
猶專一。謂深刻了解某一事物的詳情。《韓非子·八經》:“深一以警眾心,泄異以易其慮。” 陳奇猷 集釋:“深一,即《內儲説上》所謂‘深知一物,眾形皆變’之術也。此謂人君深知一事之詳情,則可警眾人之心也。”
吾土
我的鄉土。 漢 王粲 《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唐 孟浩然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詩:“ 建德 非吾土, 維揚 憶舊遊。” 唐 杜甫 《長沙送李十一》詩:“遠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
登樓
(1).上樓。 南朝 宋 謝靈運 《南樓中望所遲客》詩:“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宋 戴復古 《無策》詩:“老覺登樓懶,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道:‘正是,我們何不登樓一望。’”
(2).指 漢 末 王粲 避亂客 荊州 ,思歸,作《登樓賦》之事。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詩之五:“羣盜哀 王粲 ,中年召 賈生 。登樓初有作,前席竟為榮。” 宋 陸游 《秋望》詩:“一樽莫恨盤飧薄,終勝登樓憶故鄉。” 金 元好問 《鄧州城樓》詩:“自古江山感遊子,今人誰解賦登樓。” 元 戴良 《懷宋庸庵》詩:“ 祖逖 念時空擊檝, 仲宣 多難但登樓。”參見“ 登樓賦 ”。
(3).特指登上御樓,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儀式之一種。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二年三月》:“陛下還京,登樓肆赦,則天下之人,盡皆遷善遠罪。”《宋史·禮志二十》:“﹝御樓肆赦﹞其日,刑部録諸囚以俟。駕還至 宣德門 內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樓御坐,樞密使、宣徽使侍立,仗衛如儀。”《宋史·樂志一》:“今郊祀禮畢,登樓肆赦,然後還宮。”《宋史·樂志二》:“皇帝歸大次奏《定安》,登樓禮成奏《聖安》,駕回奏《采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