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家王母九十餘,大父侍立垂白須。
子孫還如祖妣壽,康強不用旁人扶。
誰家高曾見五世,不比徐卿生二雛。
聞說一門能養志,膳羞壺酒隨親意。
畏暑黃童扇枕忙,學啼萊子斑衣戲。
發為碧落新除吏,兒齒童眉復駘背。
得壽當如衛武好,著書擬邁張蒼貴。
餌菊三公未聞道,芳泉萬斛空勞費。
豈知安樂便延年,無意益生生自至。
高堂大幅垂輕絹,畫出嬋娟金翠翹。
不如畫出綵衣去,使人知德如唐堯。
詩詞問答
問:《世綵堂(為尚書病夫廖剛作)》的作者是誰?答:朱震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朱震的名句有哪些?答:朱震名句大全
注釋
1. 為尚書病夫廖剛作
參考注釋
家王
指為王的父親。《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之一》:“天地中橫潰,家王拯生民。” 李善 註:“家王謂 魏太祖 也。”《南史·蕭確傳》:“ 確 不惜死,欲手刃之。卿還啟家王,願勿以一子為念。”
九十
(1).泛指多數。《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鄭玄 箋:“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寧之多。”《詩·小雅·無羊》:“九十其犉。” 鄭玄 箋:“今乃犉者九十頭,言其多矣。”
(2).指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二:“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 唐 皮日休 《魯望以花翁之什見招因次韻酬之》:“九十攜鋤傴僂翁,小園幽事盡能通。”
(3).謂一季。一季九十日。 唐 陳陶 《春歸去》詩:“九十春光在何處,古人今人留不住。” 陳世宜 《得天梅書卻寄》詩:“九十春光一夢醒,江南無數亂峯青。”
大父
祖父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韓非子·五蠹》
侍立
恭順地站立在旁邊伺候。《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唐 杜甫 《與 李 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老舍 《四世同堂》一:“老人自幼長在 北平 ,耳習目染的和旗籍人學了許多規矩禮路:兒媳婦見了公公,當然要垂手侍立。”
白須
見“ 白鬚 ”。
亦作“ 白須 ”。白色的鬍鬚。形容年老。 唐 元稹 《西歸絕句》之十:“寒窗風雪擁深爐,彼此相傷指白鬚。” 宋 蘇軾 《贈黃山人》詩:“倦遊不擬談玄牝,示病何妨出白須。”一本作“ 白鬚 ”。 宋 陸游 《一年老一年》詩:“平生常笑 愚公 愚,欲栽墮齒染白須。”一本作“ 白鬚 ”。 牛放 《鄂爾多斯草原》:“老牧人,白髮連著白須,靜靜地呷著奶茶。”
子孫
(1) 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還如
恰似,好比。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一:“還如桃李發,更似鳳凰飛。” 南唐 李煜 《子夜歌》詞:“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須信離合悲歡,還如玉兔,有陰晴圓缺。”《西遊記》第九六回:“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祖妣
(1).男女祖先。《詩·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 孔穎達 疏:“為神所祐,致豐積如此。故以之為酒,以之為醴,而進與先祖先妣。”
(2).稱已故祖母。《後漢書·孝安帝紀》:“戊申,追尊皇考 清河孝王 曰 孝德皇 ,皇妣 左氏 曰 孝德皇后 ,祖妣 宋貴人 曰 敬隱皇后 。”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祖妣累封 吳國 太夫人。” 清 龔自珍 《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祖 安國 ,禮部尚書,諡 文肅 。祖妣 車氏 、 徐氏 。”
康強
康健;強健
身體康強
不用
用不著,不必
不用你管這事
你留步吧,不用下去了
旁人
(1) 稱除自己或某人、某些人之外的其他的人、另外的人
(2) 旁邊的人
誰家
(1).何家,哪一家。《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二·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歛魂魄無賢愚。”《水滸傳》第二八回:“ 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問那人道:‘你是誰家伴當?怎地只顧將酒食來請我?’”《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舉人 道:‘去年在誰家作館?’”
(2).誰,何人。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詠曰:‘眼心俱憶念,心眼共追尋;誰家解事眼,副著可憐心?’”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二折:“他題的名姓兒別,語話兒差,空著我擔個沒來由牽掛,這不識羞的漢子你是誰家?” 孫犁 《澹定集·致鐵凝信(三)》:“ 魯迅 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列有對照表(即真人與書中人),也沒有聽說有誰家向作者提出抗議,或是起訴。”
(3).何處。 唐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 洛 城。” 宋 張元乾 《石州慢》詞:“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一折:“貪和你書生打話,暢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誰家。”
(4).怎樣。 唐 王建 《寄劉蕡問疾》詩:“年少病多應為酒,誰家將息過今春。” 宋 張炎 《數花風·別義興諸友》詞:“好遊人老,秋鬢蘆花共色。征衣猶戀去年客。古道依然黃葉,誰家蕭瑟!”
(5).怎能。 唐 韓愈 《杏園送張徹侍御歸使》詩:“歸來身已病,相見眼還明。更遣將詩酒,誰家逐後生。” 宋 吳文英 《瑞龍吟·送梅津》詞:“ 西湖 到日,重見梅鈿皺。誰家聽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6).為什麼。 宋 蘇軾 《秋興》詩之一:“野鳥游魚信往還,此身同寄水雲間。誰家晚吹殘紅葉,一夜歸心滿舊山。” 宋 蘇軾 《謝人見和前篇》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元 張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 雙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帶月鋤花,童子誰家,貪看 西湖 ,懶誦《南華》。”
(7).甚么。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二出:“生:適來聽得一派樂聲,不知誰家調弄?眾:《燭影搖紅》。” 錢南揚 校註:“誰家調弄,猶雲‘甚么曲調’。” 宋 張炎 《台城路·抵吳書寄舊友》詞:“雁拂沙黃,天垂海白,野艇誰家分曉?”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驚夢》:“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8).甚么東西。 唐 杜甫 《少年行》:“馬上誰家白面郎,臨階下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雲]誰家一個黃口孺子,焉敢駡我?”參見 張相 《詩詞曲語辭彙釋·誰家》。
高曾
(1).高祖和曾祖。 宋 文天祥 《題中書直院劉左史震孫雲萍錄》:“ 忠肅公 , 朔 人,以直節名一代,今中書左史負沉厚剛峭之氣,以‘朔’名齋,蓋於高曾規矩焉。” 清 方苞 《岩鎮曹氏女婦貞烈傳序》:“ 歙縣 曹晉袁 傳其高曾以下,遠近宗婦貞烈者四十有五人。”
(2).泛指遠祖。 清 龔自珍 《平均篇》:“語百姓曰:爾懼兵燹乎?則將起其高曾於九京而問之。”
五世
家族世系相傳的五代。父子相繼為一世。《禮記·大傳》:“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論語·季氏》:“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明 文徵明 《戊午元旦》詩:“百歲幾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見曾玄。”
不比
不同於,有差異,不可相比
不想今年不比往年。——劉半農《擬擬曲》
聞說
猶聽說。 唐 孟浩然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詩:“聞説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水滸傳》第二三回:“江湖上多聞説 武二郎 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 清 吳偉業 《聞台州警》詩之一:“聞説 天台 踰萬丈,可容長嘯碧峯頭?”
一門
(1).一道門戶。《左傳·定公十年》:“每出一門, 郈 人閉之。”《漢書·申屠嘉傳》:“ 錯 為內史,門東出,不便,更穿一門,南出。”
(2).一條門路;一個途徑。《商君書·說民》:“塞私通以窮其志,啟一門以致其欲。”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丈夫在富貴,豈必守一門。”《朱子語類》卷三九:“只有此一門,舍此則無從可仕,所以 顏 、 閔 寧不仕耳。”
(3).一族;一家。《韓非子·八經》:“下不一門,大臣不擁。”《漢書·李尋傳》:“將軍一門九侯,二十朱輪。” 唐 杜甫 《送鮮于萬州遷巴州》詩:“ 京兆 先時傑,琳瑯照一門。”《水滸傳》第五十回:“﹝ 李逵 ﹞把 扈太公 一門老幼,盡數殺了,不留一個。” 清 鄭燮 《與江賓谷江禹九書》:“ 曹 氏父子, 蕭 家骨肉,一門之內,大小殊軌。”
(4).一個來源。《淮南子·原道訓》:“萬物之總,皆閲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5).猶言一類。 晉 張華 《遊獵篇》:“榮辱渾一門,安知惡與美。” 清 劉毓崧 《古謠諺序》:“ 臧 氏 懋循 之《詩所》、 郭 氏 子章 之《六語》,則謡諺並收,然皆以謡諺各列一門,而非以謡諺特編一集。”
(6).一種風格;一個派別。《南齊書·劉繪傳》:“ 繪 為後進領袖,機悟多能。時 張融 、 周顒 竝有言工, 融 音旨緩韻, 顒 辭致綺捷, 繪 之言吐,又頓挫有風氣。時人為之語曰:‘ 劉繪 貼宅,別開一門。’”《西遊記》第二回:“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
(7).一件,一樁。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一門親事,十分指望著九。”《紅樓夢》第一二○回:“叫他配一門正經親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東西。” 老舍 《正紅旗下》三:“ 福海 二哥大概是從這裡得到了啟發,決定自己也去學一門手藝。”
(8).方言。一直;一個勁兒。 梁斌 《紅旗譜》十三:“ 二貴 離不得哥哥,他們自小兒在一塊長大,這一去,說不定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只是一門裡哭。”
養志
保攝志氣。指培養、保持不慕榮利的志向。多指隱居。《莊子·讓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後漢書·逸民傳·逢萌》:“及 光武 即位,乃之 琅邪 勞山 ,養志脩道,人皆化其德。” 唐 薛逢 《鄰相反行》:“東家西家兩相誚,西兒笑東東又笑。西雲養志與榮名,彼此相非不同調。” 元 蔣子正 《山房隨筆》:“ 許平仲 衡學問、文藝為世所尊,稱為夫子,人目為 許先生 。養志不仕,有《辭召命詩》……可以觀其志矣。”
謂奉養父母能順從其意志。《孟子·離婁上》:“若 曾子 ,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 曾子 者,可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孝養》:“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 宋 蘇軾 《賜正議大夫同知樞密院安燾乞外郡不許批答》之一:“夫榮親莫大於功名,養志不專於甘旨。” 清 陳夢雷 《抒哀賦》:“體養志以娛親兮,駕言返於故閭。”
膳羞
美味的食品。《周禮·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 鄭玄 註:“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冰室者,所以備膳羞也。”《新唐書·宦者傳上·高力士》:“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 明 姚汝循 《郡齋詠懷》:“南山有薄田,猶堪具膳羞。”
黃童
(1).幼童。 晉 葛洪 《抱朴子·雜應》:“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
(2).指 黃香 。《後漢書·文苑傳上·黃香》:“ 黃香 字 文彊 , 江夏 安陸 人也。年九歲,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喪,鄉人稱其至孝。年十二,太守 劉護 聞而召之,署門下孝子,甚見愛敬。 香 家貧,內無僕妾,躬執苦勤,盡心奉養,遂博學經典,究精道術,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 江夏 黃童 ’。”《魏書·元順傳》:“ 豐 十五從師,迄於白首,耳目所經,未見此比, 江夏 黃童 ,不得無雙也。” 唐 羅隱 《送姚安之赴任秋浦》詩:“ 江夏 黃童 徒逞辯, 廣都 龐令 恐非才。” 宋 蘇軾 《送楊孟容》詩:“後生多高才,名與 黃童 雙。”
扇枕
見“ 扇枕溫席 ”。
萊子
(1).即 老萊子 。 春秋 時 楚 隱士,世傳有 老萊子 戲綵娛親的故事。 前蜀 貫休 《寄王滌》詩:“唯思 萊子 來,衣拖五般色。”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詞:“老去聊攀 萊子 例,倒著斑衣戲舞。” 清 虞名 《指南公·舉義》:“悲 溫生 絶裾不猶,慚 萊子 承歡弗久。”參見“ 萊衣 ”。
(2).即耒子。古錢幣名。 唐 李賀 《感春》詩:“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 王琦 匯解引 吳正子 註:“‘萊子’當作‘耒子’。 宋廢帝 景和 元年,鑄二銖錢,文曰‘景和’。形式轉細,無輪郭、不磨鑿者,謂之‘耒子’。”
斑衣
(1). 漢 代虎賁騎士著的虎紋單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被豳文,跨野馬” 裴駰 集解引 晉 郭璞 曰:“著斑衣”。 司馬貞 索隱引 文穎 曰:“著斑文之衣。《輿服志》雲‘虎賁騎被虎文單衣’,單衣即此斑文也。”
(2).彩衣。亦指服彩衣。《南史·張裕傳》:“﹝ 張嵊 ﹞少敦孝行,年三十餘,猶斑衣受 稷 ( 張稷 )杖。” 宋 張元乾 《滿庭芳》詞:“滿泛椒觴獻壽,斑衣侍,雲母分屏。”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錦衣舞處更籌晚,更舞斑衣歡笑好,靖忠猷,佐聖朝。” 清 顧炎武 《與李湘北書》:“俾得歸供菽水,入侍刀圭。則此一日之斑衣,即終身之結草矣。”參見“ 斑衣戲彩 ”。
碧落
天空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唐· 白居易《長恨歌》
新除
謂新拜官職。《舊唐書·文宗紀下》:“丙午,以新除 興元 節度使 李德裕 為兵部尚書。” 明 文徵明 《張夏山輓詞》:“扁舟北上又新除,別我 吳門 意有餘。”
兒齒
老人齒脫落後重新長出的牙齒
駘背
(1).因年老而駝背。 唐 黃滔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雪頂之僧,指西土之未有,駘背之叟,慶東 閩 之天降。”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一:“ 葉訒菴 司寇,晚年駘背,行步緩款欹側,時人謂如‘乃’字。”
(2).鮐背。年老壽高的人。 唐 李德裕 《上尊號玉冊文》:“於是服冕之士,戴鶡之倫,暨藩侯、邦伯、黃髮、駘背,不謀而進曰:‘陛下元默天晬,輝光日新,大矣孝熙,四極爰臻。’” 宋 梅堯臣 《元日》詩:“舉杯更獻酬,各爾祝駘背。” 清 蒲松齡 《擬上加意養老詔令天下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各賜粟帛等項有差群臣謝表》:“未有加恩駘背,七十上盡被皇仁;廣恤高年,百萬人均沾帝德,如今日者也。”
得壽
(1).延年益壽。《孔子家語·五儀》:“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三:“丹汁入井,是以飲水而得壽。”
(2).享年。 清 戴名世 《孫宜人墓志銘》:“明年,宜人得疾,遂不起,以正月二十八日卒,得壽六十有二。”
著書
撰寫著作。
三公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並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聞道
(1).領會某種道理。《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唐 韓愈 《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明 李贄 《卓吾論略》:“吾父子儻亦聞道於此,雖萬里可也。”
(2).聽說。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聞道 長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豈不聞道是哀哀父母劬勞。” 李木庵 《東山吟》:“聞道時危黨錮急,傷心不許問家國。”
萬斛
極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為一斛, 南宋 末年改為五斗。 唐 杜甫 《夔州歌》之七:“ 蜀 麻 吳 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 明 沉采 《千金記·省女》:“正是胸中萬斛愁難遣,付與殘花逐水流。” 清 惲敬 《新喻羅坊漕倉記》:“春、夏、秋三時,得雨漲,發萬斛之舟,隨流東下。” 郭沫若 《落葉》第二九信:“我對著你這近在咫尺而又遠在天涯的哥哥,時而又感受著無限的哀愁,萬斛的熱淚無端地從眼中湧出。”
空勞
徒勞;白費。 前蜀 牛希濟 《臨江仙》詞之六:“水精宮殿豈無因。空勞縴手,解珮贈情人。” 明 徐熥 《金陵故宮》詩:“先朝遺殿閉塵埃,零落空勞過客哀。” 清 秋瑾 《春寒看花》詩:“憑欄默默咒風姨,幾度空勞裁護旗。”
安樂
安寧快樂
回歸故里,度過老年的安樂生活
延年
(1).延長壽命。《楚辭·天問》:“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五五:“人言願延年,延年欲焉之?”《西湖佳話·葛嶺仙跡》:“縱能於天地之氣吐吞收放,亦不過稍稍延年。”
(2).猶迎年。謂祈禱以求豐年。《漢書·郊祀志下》:“登 之罘 ,浮大海,用事八神延年。” 顏師古 註:“延年,即上所謂迎年者。”
(3).指 西漢 協律都尉 李延年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 延年 以曼聲協律, 朱 馬 以騷體製歌。” 唐 駱賓王 《帝京篇》詩:“ 延年 女弟雙鳳入, 羅敷 使君千騎歸。”
(4). 南朝 宋 文學家 顏延之 的字。 唐 李商隱 《漫成三首》之二:“ 沉約 憐 何遜 , 延年 毀 謝莊 。”
無意
(1) 沒有做某件事的願望
對此無意深究
(2) 不是有意的
無意中說出了心裡話
生生
後綴,用在名詞素形容詞素後面以增強詞意
虎氣生生
好生生
高堂
(1) 高大的廳堂
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論衡·別通》
觀其坐高堂。——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指父母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唐·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搶劍辭高堂。——李白《送秀才從軍》
嬋娟
(1) 姿態美好
不醉莫言還,請看枝間。已飄零一片減嬋娟。——《 * 》
(2) 美女
綺窗羅幕鎖嬋娟
(3) 月亮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翠翹
(1).翠鳥尾上的長羽。《楚辭·招魂》:“砥室翠翹,絓曲瓊些。” 王逸 註:“翠,鳥名也;翹,羽也。”
(2).古代婦人首飾的一種。狀似翠鳥尾上的長羽,故名。 唐 韋應物 《長安道》詩:“麗人綺閣情飄颻,頭上鴛釵雙翠翹。” 宋 周邦彥 《憶秦娥·佳人》詞:“人如玉,翠翹金鳳,內家妝束。” 清 李漁 《蜃中樓·訓女》:“終朝阿母梳雲髻,甚日檀郎整翠翹。”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使人
傭人,奴僕。《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軍憂疑。這裡卻教了使人送還他去, 田承嗣 一見驚慌,知是劍俠,恐怕取他首級,把邪謀都息了。” 蕭紅 《生死場》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門前,地主們就連一塊銅板也從不捨棄在貧農們的身上。”
奉命出使的人。《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趙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閥,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沙糖中國本無之。 唐太宗 時,外國貢至,問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紀》:“六月戊寅, 察罕 以書來報,留我使人不遣。”
知德
(1).懂得道德。《論語·衛靈公》:“子曰:‘ 由 ,知德者鮮矣。’”《國語·周語下》:“其君在會,步言視聽,必皆無謫,則可以知德矣。” 明 劉基 《梅頌》序:“予與 仲文 交,敬其好學而知德也。”
(2).知道別人施與的恩德。《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民未知德,懼若在己。” 李周翰 註:“天下之有未聞知君德者,是輔臣之過,故懼若在己也。”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恨不得展草韁。”
才智與德行。 章炳麟 《訄書·訂孔》:“﹝ 孔丘 ﹞下比 孟軻 ,博習故事則賢,而知德少歉矣。”
唐堯
古唐帝,帝嚳次子,其號曰堯;史稱唐堯,又稱放動,繼其兄摯為天子,有德政,後即傳位於舜,在位九十八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