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源閣原文
縹緗四色弆雖蕆,讎校由來不厭詳。
累牘聯編原每舛,統觀分閱再教蘉。
薄行賞罰寧為刻,垂示古今期致臧。
縱曰斯之未能信,較於大典已稱良。
詩詞問答
問:題文源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文源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文源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五
2. 繕寫文淵文源文津文溯四閣全書告蕆因以青赤白黑四色分別裝潢經史子集插架排簽固稱書城鉅觀然既已珍儲冊府若非校讎精審何以嘉惠來茲
參考注釋
縹緗
指書卷。縹,淡青色;緗,淺黃色。古時常用淡青、淺黃色的絲帛作書囊書衣,因以指代書卷。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元 關漢卿 《竇娥冤》楔子:“讀盡縹緗萬卷書,可憐貧殺 馬相如 。” 清 陳夢雷 《贈臬憲於公》詩:“縹緗雄麗藻,韋布富經綸。鵬奮摶豐翮,螭蟠起巨鱗。” 柯靈 《香雪海·春節書紅》:“規模宏大的東方圖書館毀於炮火,萬卷縹緗付之一炬。”
讎校
校讎;校對文字
讎校傳記。——《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累牘
形容文字眾多。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必一一載之簡策,則累牘而不能盡矣。”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故論一體,製實多端,或分著作之一篇,或括撰述之總部,多則累牘,少亦單行,要皆詞出一口,撰成一手。”
統觀
總的觀察。 清 薛福成 《治河》:“否則狃於習見而不能統觀全局者也。”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由<矢彝考釋>論到其它》:“統觀此彝銘語, 明公 與 周公 判為二人。”
薄行
(1).品行不端,輕薄無行。《後漢書·靖王政傳》:“ 政 淫慾薄行。後 中山簡王 薨, 政 詣 中山 會葬,私取 簡王 姬 徐妃 ,又盜迎掖庭出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郭象 者,為人薄行,有儁才。”《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知縣聽罷,道:‘世間有此薄行之婦!官府不知,乃使鬼來求申,有愧民牧矣。’”
(2).指男子薄情,負心。 唐 蔣防 《霍小玉傳》:“風流之士,共感 玉 之多情;豪俠之倫,皆怒生之薄行。”《敦煌曲子詞·鳳歸雲徧》:“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二:“ 挺之 薄其妻而愛其子。 嚴武 年八歲,詢其母曰:‘大人常厚 玄英 (原註: 挺之 妾也),未嘗慰省阿母,何至於斯乎?’母曰:‘……汝父薄行,嫌吾寢陋。’”
賞罰
獎賞與處罰
賞罰分明
垂示
(1).留傳以示後人。 漢 蔡邕 《琅邪王傅蔡朗碑》:“身沒稱顯,永遺令勛。表幸揚名,垂示後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濟水》:“夫不憚勞謙之勤,夙興厥職,充國惠民,安得湮沒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記功,垂示於後。” 明 吳從善 《<郁離子>序》:“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負經畫可以文明治世者,獨得筆之方冊,垂示千百載之下。”
(2).猶言賜示。 唐 王勃 《上從舅侍郎啟》:“昨弟 勛 至,奉命以憲臺詩十首垂示。” 清 管同 《與友人論文書》:“垂示古文三篇,比前稍進,然終孱弱無勁氣,未得為佳。”
古今
古代和現代
古今差異
大典
(1) 重要的典籍
(2) 國家重要的典章、法令
(3) 盛大隆重的典禮
開國大典
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魯迅《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