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依皇祖登岱詩韻·其二原文
天齊才讓天居上,進步竿尋百尺頭。
眾皺峰如能變化,太空雲與作沉浮。
豈緣乘興三千仞,敬識憑高十二州。
繼述何能蘉敢不,乾坤亭里久延留。
詩詞問答
問:恭依皇祖登岱詩韻·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恭依皇祖登岱詩韻·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恭依皇祖登岱詩韻·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
2. 乾坤亭在岱頂以奉四大皇祖御書普照乾坤字處也
參考注釋
天齊
(1).謂天使整齊。《書·呂刑》:“天齊於民。” 孔 傳:“天整齊於下民。”
(2).泉水名。《史記·封禪書》:“ 天齊 淵水,居 臨菑 南郊山下者。” 司馬貞 索隱引 解道彪 《齊記》:“ 臨菑 城南有 天齊泉 ,五泉並出。”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淄水》引《地理風俗記》:“ 齊 所以為 齊 者,即 天齊 淵名也。”
(3). 唐玄宗 封 泰山 神為 天齊王 ,後稱東嶽為 天齊 。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憶從 梁父 禪 天齊 ,又逐榮光祀 碧鷄 。”參見“ 天齊王 ”。
天居
(1).住在天上。形容天子居處華貴。 漢 蔡邕 《述行賦》:“皇家赫而天居兮,萬方徂而並集。”
(2).指天子居處。 南朝 陳 徐陵 《太極殿銘序》:“天居爽塏,大寢尊嚴。” 唐 王維 《和尹諫議史館山池》詩:“雲館接天居,霓裳侍玉除。”
(3).天地神靈的居處。 明 方孝孺 《郊祀頌》:“乘輿徐來,及門而趨。執圭屏息,仰覿天居。”
進步
(1) 向上或向前發展
進步未可量。——清· 梁啓超《文集》
進步則國進步。
祝你學習進步
(2) 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的
進步力量
百尺
(1).十丈。喻高、長或深。 漢 枚乘 《七發》:“ 龍門 之桐,高百尺而無枝。” 晉 左思 《詠史》之二:“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文選·鮑照<苦熱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圍。” 李善 註:“百尺、十圍,言其長大也。” 宋 蘇軾 《惠州李氏潛珍閣銘》:“眩古潭之百尺,涵萬象於瑤琨。”
(2).桅桿。《文選·木華<海賦>》:“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掛帆席。” 李善 註:“百尺,帆檣也。”
變化
事物產生新的狀況
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禮記·中庸》疏
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則天道變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太空
(1)
(2)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區域
(3) 太陽系以外的所有宇宙
(4) 天空
時時有一縷愁煩,像澄清的太空中的雲翳一樣,沾污了心的明淨。——葉聖陶《倪煥之》
沉浮
本指在水面上出沒,比喻盛衰、消長,也指隨波逐流
與道沈浮俯仰。——《淮南子·原道訓》
與世沉浮
乘興
乘著一時高興
千仞
形容極高或極深。古以八尺為仞。《莊子·秋水》:“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漢 桓寬 《鹽鐵論·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輕凌。” 晉 司馬彪 《贈山濤》詩:“上凌青雲霓,下臨千仞谷。” 清 方文 《陳臥子子龍》詩:“惠心燭千仞,雄風扇八區。”
憑高
登臨高處。 唐 李白 《天台曉望》詩:“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 渤 。” 前蜀 韋莊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詩:“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苦吟。” 明 劉基 《念奴嬌·紅樹》詞:“憑高凝睇, 赤城 相去不遠。”
亦作“ 憑高 ”。憑藉高處。 清 黃鷟來 《回瀾閣》詩:“河流此日望迴瀾,傑閣憑高縱大觀。” 清 黃鷟來 《文選樓懷古》詩:“不用凴高嘆陳跡,江山文藻自長存。”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記·高祖本紀》:“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 齊 得十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禮·地官·載師》:“凡任地……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賈公彥 疏:“皆無過十二者……皆無過十而稅二。”《漢書·貢禹傳》:“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 顏師古 註:“若有萬錢為賈,則獲二千之利。”
(3).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齊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雲氣出表里。”參見“十二分。”
繼述
繼承。繼,承受,繼承。述。遵循
繼述先烈遺志。——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敢不
猶言說不定。 洪深 《走私》:“哼,懷裡敢不還揣著 * !”
乾坤
(1) 天地
扭轉乾坤
(2) 男女
延留
(1).留居。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八:“﹝ 張華 ﹞乃嘆曰:‘天下豈有此年少。若非鬼魅,則是狐狸。’乃掃榻延留,留人防護。”《宋史·外國傳六·大食國》:“上賜以襲衣、冠帶、被褥等物,令閤門宴犒訖,就館,延留數月遣回。”
(2).延續;拖延不走。 茅盾 《暴風雨》:“昨晚延留到今晨的密雨,趁著曉風,打撲人臉越發有勁。” 楊沫 《青春啊,永遠發出絢爛的光彩吧》:“十一月下旬我正準備走了,孩子忽然生起病來,我焦灼,可是隱隱地又有些歡喜--這樣仿佛給自己的延留找到了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