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行水潤下,可導不可障。
孟軻譏鄰壑,齊桓禁曲防。
李冰鑿離堆,江水得安行。
棲筠散磨磑,鄭白復其常。
懷哉賢牧心,千載遙相望。
弋江經陽穀,壅利資豪強。
吾侯一疏鑿,二邑免懷襄。
襏襫春耕遂,黍稌秋風香。
功因地利致,惠與江流長。
為公賦臨河,維以比甘棠。
詩詞問答
問:《夏謹齋總管開南陵柳家港諸人賦詩要仆同賦》的作者是誰?答:王璋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王璋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璋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陽韻 出處:宛陵群英集卷一
參考注釋
行水
(1).行於水上。《周禮·考工記序》:“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
(2).流動的水;水流。《素問·五常政大論》:“地裂冰堅,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迺鹹,行水減也。” 王冰 註:“行水,河渠流注者也。” 清 阮元 《清遠峽記》:“此二山( 七里瀧 、 羚羊峽 ),行水之地形皆與 清遠 等,而 羚羊峽 過 廣西 一省之水為尤巨。”
(3).使水流通;治水。《孟子·離婁下》:“ 禹 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漢書·溝洫志》:“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時。” 宋 曾鞏 《襄州宜城縣長渠記》:“後世欲行水溉田者,往往務躡古人之遺蹟,不考夫山川形勢古今之同異,用力多而收功少。”
(4).謂用水潔身以祈佛。《南史·齊竟陵王子良傳》:“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眾僧,至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
(5).方言。指水路口的過路費、買路錢;亦指正當的稅收、養路費。 黃谷柳 《蝦球傳·渡船》:“他不是 鶴山 人,他斗膽來設卡收行水。”
巡視水勢。《國語·晉語九》“三年而 知氏 亡” 三國 吳 韋昭 註:“ 知伯 與 韓 魏 伐 趙襄子 ,圍 晉陽 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 知伯 行水, 魏桓子 御, 韓康子 驂乘。”《東周列國志》第八四回:“到第二日, 智伯 親自行水,遂治酒於 懸瓮山 ,邀請 韓 魏 二將軍同視水勢。”
潤下
謂水性就下以滋潤萬物。《書·洪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孔 傳:“言其自然之常性。” 宋 王禹偁 《鹽池十八韻》:“潤下終資國,靈長任酌蠡。”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孟軻
(約前372——前 289)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最有影響的大師,封建時代被尊為“亞聖”,又與孔子並稱“孔孟”。曾遊歷齊、宋、滕、魏等國。孟子則宣揚“仁義”,主張實行“仁政”、“王道”,與弟子著書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張“省刑罰,薄賦斂”,使民有“恆產”,能安居樂業,並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勸告統治者要“與民同樂”,反對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傑出散文著作
禁曲
宮廷樂曲。 唐 盧綸 《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遙知禁曲難翻處,猶是君王説小名。” 唐 於鵠 《贈碧玉》詩:“《霓裳》禁曲無人解,暗問梨園弟子家。”
李冰
中國戰國時水利家。他總結勞動人民的治水經驗,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為著名,二千二百多年以來一直為川西平原提供了巨大的水利效益
離堆
(1).亦作“ 離碓 ”。古地名。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境內 都江堰 。《史記·河渠書》:“ 蜀 守 冰 鑿 離碓 ,辟 沫水 之害,穿二江 成都 之中。” 裴駰 集解引 晉灼 曰:“﹝碓﹞古‘堆’字也。” 宋 范成大 《懷古亭》詩題註:“ 懷古亭 在 永康 離堆 之上。 離堆 分 岷江 水,一派溉 彭 蜀 ,而支流道 郫縣 以入於 府江 。”
(2).山名。在今 四川省 南部縣 東南。 唐 顏真卿 《鮮于氏離堆記》:“ 閬州 之東百餘里,有縣曰 新政 。 新政 之南數千步,有山曰 離堆 。斗入 嘉陵江 ,直上數百尺,形勢縮矗,欹壁峻肅,上崢嶸而下逥洑,不與眾山相屬,是之謂 離堆 。”
江水
即 長江 。《淮南子·墬形訓》:“何謂六水?曰 河水 、 赤水 、 遼水 、 黑水 、 江水 、 淮水 。” 高誘 註:“ 江水 出 岷山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一》:“ 岷山 ,即 瀆山 也,水曰 瀆水 矣。又謂之 汶 。 阜山 在徼外, 江水 所導也。” 唐 韓愈 《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詩:“ 盆城 去 鄂渚 ,風便一日耳。不枉故人書,無因帆 江水 。”
安行
(1).徐行,緩行。《詩·小雅·何人斯》:“爾之安行,亦不遑舍。” 馬瑞辰 通釋:“安行對疾行言,即緩行。”《後漢書·崔駰傳》:“縶余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 李賢 註:“安行,不賓士也。”
(2).謂發於本願,從容不迫地實行。語本《禮記·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宋 陳亮 《勉強行道大有功》:“彼皆大聖人,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又復何求於天地之間而若此其切哉!” 明 方孝孺 《贈周履素序》:“古之君子,出環堵之室,而任天下之重,順運安行,不動氣貌者,所學皆可用而未嘗為無用學也。” 清 鄭燮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讀《易》至韋編三絶,不知繙閲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鄭白
(1). 戰國 時築 鄭國渠 的 鄭國 與 漢武帝 時築 白渠 的 白公 的並稱。《晉書·苻堅載記上》:“ 堅 以 關中 水旱不時,議依 鄭 白 故事,發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隸三萬人,開 涇水 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瀆,以溉岡鹵之田。”
(2). 鄭國渠 和 白渠 的並稱。在今 陝西 省境。 漢 班固 《西都賦》:“下有 鄭 白 之沃,衣食之源。”《文選·左思<吳都賦>》:“繞霤未足言其固, 鄭 白 未足語其豐。” 劉逵 註:“ 鄭 白 ,二渠名。” 南朝 梁 劉孝標 《<金華山棲志>序》:“良田區畛,通接山泉,膏液鬱潤肥腴。 鄭 白 決 漳 ,莫之能擬。”
賢牧
賢明的州郡長官。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昔者賢牧分 陝 ,良守共治。” 唐 張九齡 《敕處分十道朝集使》:“必若縣得良宰,萬戶息肩;州有賢牧,千里解帶。” 宋 洪适 《祭王侍郎文》:“代有賢牧,流芬 五羊 。”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相望
互相對望
雕欄相望焉。——《虞初新志·魏學洢·核舟記》
鄰國相望。——《史記·貨殖列傳》
死者相望。——《資治通鑑·唐紀》
東西相望。——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陽穀
(1).即 暘谷 。古代神話傳說中日出日浴的地方。 三國 魏 嵇康 《卜疑》:“夫如是, 呂梁 可以游, 陽穀 可以浴。方將觀大鵬於南溟,又何憂於人間之委曲?”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賦》:“ 陽穀 之樹, 崦嵫 之泉, 西海 之草, 炎州 之煙, 銀臺 之鳥, 穆王 之馬, 都廣 之國, 番禺 之野,皆咫尺八極,鏡見四荒。”
(2).借指太陽。 唐 劉商 《金井歌》:“瑞雪不散抱層嶺,陽穀霞光射山頂。”
(3).喻指天子朝會處。 唐 王昌齡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詩:“孟冬鑾輿出,陽穀羣臣會。”
(4).地名。在今 甘肅省 淳化縣 北。 唐 高適 《送蹇秀才赴臨洮》詩:“猶思 陽穀 去,莫厭 隴山 高。”
利資
指財用。 清 姚鼐 《書<貨殖傳>後》:“天子不能以寧靜淡薄先海內,無校於物之盈絀,而以制度防禮俗之末流,乃令其民仿效淫侈,去廉恥而逐利資。”
豪強
強橫而有權勢的人,經常對那些比自己弱小者恐嚇、苛刻或殘酷的人
力摧豪強。——《明史》
疏鑿
亦作“踈鑿”。開鑿。 唐 皇甫冉 《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任疏鑿兮與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 唐 胡曾 《詠史詩·故宜城》:“ 武安 南伐勒 秦 兵,踈鑿功將 夏禹 並。” 宋 范成大 《初入巫峽》詩:“偉哉神 禹 跡,疏鑿此山川。” 清 吳偉業 《滇池鐃吹》詩:“莫向 昆明 道疏鑿,道人知已劫灰銷。”
懷襄
見“ 懷山襄陵 ”。
襏襫
古時指農夫穿的蓑衣之類
春耕
春季播種之前,翻鬆土地
春耕大忙季節
秋風
秋天的風
因地
原委;因由。《水滸傳》第二六回:“ 何九叔 道:‘小人並然不知前後因地,忽於正月二十二日在家,只見開茶坊的 王婆 來呼喚小人殮 武大郎 屍首。’”參見“ 因果 ”。
公賦
官府的賦稅。《漢書·王嘉傳》:“今 賢 散公賦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其孤寡貧窮,令宗人相贍之……以穀代公賦多少有次。行之期月,里無盜竊者。”
甘棠
(1).木名。即棠梨。《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 所茇。” 陸璣 疏:“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 宋 張孝祥 《青玉案·餞別劉恭父》詞:“甘棠庭院,芰荷香渚,儘是相思處。”
(2).《史記·燕召公世家》:“ 周武王 之滅 紂 ,封 召公 於北 燕 …… 召公 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後遂以“甘棠”稱頌循吏的美政和遺愛。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非有聖智之君,惡有甘棠之臣?”《隸釋·漢趙相雍勸闕碑》:“至 趙國 府君,在官五載,蒞政清平,有甘棠之化。” 元 武漢臣 《玉壺春》楔子:“三年為吏在 錢塘 ,近奉徵書入 建章 。自省循良無實政,終慙父老説甘棠。” 明 王玉峰 《焚香記·赴任》:“乘遭遇,甘棠定擬政聲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