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澄懷堂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秋日澄懷堂原文

窗納寥天此暫憑,曉煙烘翠遠峰凝。

詩尋六義因心淨,懷到三秋共景澄。

鱗集蓼磯欣得地,松依菊圃作佳朋。

底須逸志托泉石,延爽軒墀總絕勝。

詩詞問答

問:秋日澄懷堂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秋日澄懷堂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秋日澄懷堂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蒸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二十三

參考注釋

寥天

(1).《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註:“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後遂用“寥天”指道教所謂虛無之境,即太虛。 唐 宋之問 《使至嵩山題壁贈杜侯杜四詩》:“憶昔同攜手,山棲接二賢。笙歌入玄地,詩酒生寥天。” 唐 李白 《大庭庫》詩:“莫辨 陳 鄭 火,空霾 鄒 魯 煙。我來尋 梓慎 ,觀化入寥天。” 清 顧炎武 《前詩意有未盡再賦四章》:“性定自能潛福地,機忘真已入寥天。”

(2).遼闊的天空。 唐 姚月華 《怨詩》:“登臺北望煙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清 趙翼 《綿州刺史劉蔭萱遠寄藏佛一尊賦謝》:“安得金粟影接寥天長,玉毫光共素月皎。” *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詩:“群鴉戀晚樹,孤雁入寥天。”

六義

(1).亦稱“ 六詩 ”。《〈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孔穎達 疏:“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並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近人認為:風是各國的歌謠,雅是 周 王畿的歌曲,頌是廟堂祭祀的樂歌,是《詩經》的三種體制;賦是敷陳其事,比是指物譬喻,興是借物起興,是《詩經》的三種表現內容的方法。後指以《詩經》為代表的文學創作的精神和原則。 唐 孟郊 《讀張碧集》詩:“ 天寳 太白 歿,六義已消歇。大哉《國風》本,喪而王澤竭。” 唐 羅隱 《廣陵李僕射借示近詩因投獻》詩:“閒尋綺思千花麗,靜想高吟六義清。”

(2).指六書。《晉書·衛恆傳》:“有 沮誦 、 倉頡 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覩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清 曹寅 《夜飲和培山眼鏡歌》:“六義精嚴神不滅,萬象芸芸親手澤。”參見“ 六書 ”。

心淨

謂內心清淨,安寧。《紅樓夢》第八十回:“﹝ 迎春 ﹞從小兒沒有娘,幸而過嬸娘這邊來,過了幾年心淨日子。” 老舍 《蛻》:“連 老馮 那樣一個木匠,他也寧可扔些金錢,而圖個心淨。”

三秋

(1) 指秋收、秋耕、秋播

(2) 指秋季的三個月

(3) 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4) 指三年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李白《江夏行》

景澄

風景清明。 晉 支曇諦 《廬山賦》:“景澄則巖岫開鏡,風生則芳林流芬。”

集蓼

謂遭遇苦難。語出《詩·周頌·小毖》:“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毛 傳:“我又集於蓼,言辛苦也。” 鄭玄 箋:“集,會也。” 清 陳夢雷 《<閒止書堂集鈔>序》:“惴惴淵冰,旦夕集蓼……胥今古才人不幸之遭,鹹萃一身。”

得地

(1).得到土地。《左傳·成公二年》:“子得其國寶,我亦得地,而紓於難,其榮多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秦 兵不獘而多得地,是彊 秦 而弱 趙 也。”

(2).得到適宜生長的土壤。《藝文類聚》卷八八引 南朝 梁 沉約 《高松賦》:“鬱彼高松,棲根得地。” 唐 杜甫 《病柏》詩:“出非不得地,蟠據亦高大。” 宋 曹組 《好事近·梅》詞:“ 江 南得地故先開,不待有飛雪。”

(3).謂發跡。 元 李壽卿 《伍員 * 》第四折:“我父親其時便説,有一子是個村廝憨郎,久以後你須得地,略把眼照覻休忘。” 元 無名氏 《馬陵道》楔子:“ 龐涓 久後得地呵,此人是個短見薄識,絶恩絶義的人。”

底須

何須;何必。 元 許有壬 《摸魚子·和明初韻》詞:“傾緑醑,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 清 孫致彌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遮莫文章供齒頰,底須愁病減腰圍。”

志托

猶寄興。

泉石

指山水。《梁書·徐摛傳》:“﹝ 朱異 ﹞遂承間白 高祖 曰:‘ 摛 年老,又愛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養。’ 高祖 謂 摛 欲之,乃召 摛 曰:‘ 新安 大好山水, 任昉 等並經為之,卿為我臥治此郡。’” 宋 楊萬里 《送劉惠卿》詩:“舊病詩狂與酒狂,新來泉石又膏肓。”

軒墀

(1).殿堂前的台階。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臣等並預鈞天,同觀張樂,軒墀弘敞,欄檻眺聽。” 清 趙申喬 《武功春日謁后稷祠》詩:“詞客古今瞻廟貌,村農伏臘走軒墀。”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因集 宣聖廟 ,見軒墀促窄。”

(2).指廳堂。 唐 杜甫 《苦竹》詩:“軒墀曾不重,剪伐欲無辭。” 仇兆鰲 註:“軒墀乃富貴家廳事。” 清 許承欽 《古寺》詩:“或見虎倀驅部落,時聞梵妓舞軒墀。” 清 張元昇 《坐友人東軒對月》詩:“故人有好懷,招我坐軒墀。”

(3).借指朝廷。《新唐書·賈耽傳》:“臣幼切磋於師友,長趨侍於軒墀。” 宋 李綱 《乞罷尚書左僕射第三表》:“豈進退去就之敢輕,蓋規矩準繩之難合,軒墀將遠,涕淚交零!”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為政之始,思厚儒風,軒墀近臣,思備顧問,如其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

詩詞推薦

秋日澄懷堂原文_秋日澄懷堂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