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邊靜原文
銜枚疾走萊陽地。乘虛出不意。
教他有翅也難飛。無門可逃避。軍校。殺進萊陽城時。知道那個是王魁的家小。
與我不分真偽。盡皆殺取。
災禍及池魚。都來做刀下鬼。
詩詞問答
問:四邊靜的作者是誰?答:王玉峰
問:四邊靜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玉峰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玉峰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六十種曲 焚香記 第三十五出
參考注釋
銜枚疾走
銜:用嘴含;枚:像筷子的東西,兩頭有帶,可繫於頸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軍。陽地
(1).向陽的土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桃柰》:“櫻桃,二月初山中反栽,陽中者,還種陽地,陰中者,還種陰地。”
(2).指人世。 唐 無名氏 《冥音錄》:“地府當有大變,得以流傳人世……會以吾之十曲,獻陽地天子,不可使無聞於明代。”
乘虛
趁著沒有提防;借虛弱之機
守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資治通鑑·唐紀》
乘虛偷襲
不意
沒有想到
敵出不意。——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無門
沒有門戶;沒有門路。《莊子·知北游》:“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唐 姚鵠 《書情獻知己》詩:“有道期攀桂,無門息轉蓬。”《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欲歸 漢 ,恨無門耳。”《西遊記》第三七回:“﹝那怪﹞神通廣大,官吏情熟……因此這般,我也無門投告。”
逃避
逃走避開;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
逃避追蹤者
軍校
(1)
(2) 訓練軍官的軍事學校
黃埔軍校
(3) 學生們在這裡將習慣穿制服和以後的軍事工作的預備學校
陽城
(1). 春秋 時 楚國 貴族的封邑。《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嫣然一笑,惑 陽城 ,迷 下蔡 。” 李善 註:“ 陽城 、 下蔡 ,二縣名,蓋 楚 之貴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唐 李商隱 《無題》詩:“春風自共何人笑?枉破 陽城 十萬家。”
(2).古城樓名。《文選·左思<蜀都賦>》:“結 陽城 之延閣,飛觀榭乎雲中。” 劉逵 註:“ 陽城 , 蜀 門名也。”
(3).山名。《左傳·昭公四年》:“四岳、 三塗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 楊伯峻 註:“古 陽城 在今 河南 登封縣 東南,俗名曰 城山嶺 。”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府·登封縣》。
知道
(1) 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管子》
(2) 認識道路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晉· 乾寶《搜神記》
(3) 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識
知道了發生過的情況
個是
這是。 唐 寒山 《詩》之一八八:“飽食腹膨脝,箇是痴頑物。” 宋 楊萬里 《過虎頭磯》詩:“ 真陽峽 里君須記,箇是 瞿塘 灧澦堆 。” 清 曹寅 《柳村畫荷花長幅戲題》詩之三:“箇是 吳 儂説 吳 好, 莫愁湖 畔 石頭城 。”
王魁
見“ 王魁負桂英 ”。
家小
自己的妻兒老小
寄錢回家,供家小用
不分
(1).不服氣;不平。《南齊書·王僧虔傳》:“ 庾征西 翼 書,少時與 右軍 齊名, 右軍 後進, 庾 猶不分。” 宋 梅堯臣 《龍柏》詩:“苦練不分顏色近,紫荊未甘開謝遲。” 古直 《雜感寄楚傖一廠》詩:“蓴鱸不分因秋起,塊壘生憎借酒澆。”
(2).不料。 唐 陳陶 《水調詞》之二:“容華不分隨年去,獨有妝樓明鏡知。”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移鎮》:“天下事,鬢邊愁,付東流。不分吾家小 杜 ,清時醉夢 揚州 。” 清 朱彝尊 《詠古》詩之一:“ 漢皇 將將屈群雄,心許 淮陰 國士風。不分後來輸 絳 , 灌 ,名高一十八元功。”
(1).不分散。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結構》:“作傳奇者,能以頭緒忌繁四字,刻刻關心,則思路不分,文情專一。”
(2).不分別,不分辨。 和谷岩 《茶花艷》八:“不要一出事就不分青紅皂白的狠抓,那樣難免會出問題的。”
真偽
真假。 漢 王符 《潛夫論·愛日》:“公府不能昭察真偽。”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 清 納蘭性德 《擬古》詩之四十:“鑑古定誰作,真偽不容諦。” 秦牧 《長街燈語·人和稗草的戰爭》:“有經驗的老農,在稻苗和稗苗都很幼小的時候,就可以銳利地辨別良莠,認清真偽了。”
盡皆
全都,完全。《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赤壁 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水滸傳》第六七回:“其餘人等,撇下陷車,盡皆逃命去了。”
禍及池魚
猶殃及池魚。比喻無辜波及而受害。 明 張煌言 《答毛參軍書》:“迨 蘇武 生還之日,正 鄒陽 見收之期,禍及池魚。”參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都來
(1).統統,完全。《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只為長時,驅馳辛苦,形貌精神,都來失緒。” 唐 羅隱 《晚眺》詩:“天如鏡面都來靜,地似人心總不平。” 宋 柳永 《慢卷綢》詞:“細屈指尋思,舊事前歡,都來未盡,平生深意。”
(2).總共;共有。《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經説比丘之眾,其數都來多少?經:‘千二百五十人俱。’”
(3).算來。 宋 范仲淹 《御街行·秋日懷舊》詞:“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寫真》:“春歸恁寒悄,都來幾日意懶心喬?” 徐朔方 等註:“都來,算來。”
(4).總是,老是。《敦煌變文集·董永變文》:“日日都來總不織,夜夜調機告吉祥。” 蔣禮鴻 通釋:“都來和總連用,意思一樣,就是日日總不織。加上‘都來’僅僅湊足七個字而已。” 唐 秦韜玉 《問古》詩:“都來總向人間看,直到皇天可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