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子充原文
阿充克家才,昭代真孝秀。
白髮在板輿,色養侍昏晝。
來營甘脆具,底事成宿留。
到骨似我窮,黃鐘滿君脰。
落帆哉生魄,步屧月成彀。
幽園語更仆,莫遣雙眉皺。
覓句洗愁兵,河傾轉箕斗。
詩詞問答
問:贈子充的作者是誰?答:李彭
問:贈子充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李彭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彭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宥韻
參考注釋
克家
(1).本謂能承擔家事。《易·蒙》:“納婦吉,子克家。” 孔穎達 疏:“子孫能克荷家事,故云子克家也。”
(2).指能繼承家業。 唐 杜甫 《奉送蘇州李二十五長史丈之任》詩:“食德見從事,克家何妙年。” 清 錢謙益 《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必謙授文林郎制》之三:“有子克家,聿著堂皇之美。” 朱自清 《“歧路燈”》:“但這個敗子,本來並非敗子,他父親竭盡心力,原想他成為一個克家的令子;而他自己也時時在理欲交戰中。”
昭代
政治清明的時代。常用以稱頌本朝或當今時代。 唐 崔塗 《問卜》詩:“不擬逢昭代,悠悠過此生。” 宋 陸游 《朝飢示子聿》詩:“生逢昭代雖虛過,死見先親幸有辭。”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味經齋遺書》:“經制之學,亦昭代名家矣。”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俱往矣!昭代盛世和熙朝在等待我們。”
白髮
白頭髮
白髮誰家翁媼。——辛棄疾《清平樂》
板輿
(1).古代一種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為老人乘坐。《漢書·王莽傳下》“朝見挈茵輿行” 顏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豈今之板輿而鋪茵乎?” 唐 高彥休 《唐闕史·李丞相特達》:“蹇驢村僕,不得與鳴珂武衛者較進……伺板輿出,拜於道左。” 清 魏源 《客懷》詩之六:“地平如板輿,天覆如穹廬。”
(2). 晉 潘岳 《閒居賦》:“太夫人乃御板輿,升輕軒,遠覽王畿,近周家園。”後因以代指官吏在任迎養父母之詞。 唐 岑參 《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詩:“榮祿上及親,之官隨板輿。” 元 薩都剌 《題劉山長雪夜板輿圖》詩:“板輿行樂處,鶴髮儘鬖鬖。人子誰無母, 劉 家獨有男。” 清 黃宗羲 《工部郎中姜公夫人錢氏祔葬墓志銘》:“令子京兆 希轍 ,孝愛之德聞於天下,板輿所至,讌喜相從。”
色養
(1).《論語·為政》:“ 子游 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子夏 問孝。子曰:‘色難。’” 朱熹 集註:“色難,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一說,謂承順父母顏色。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王長豫 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舊唐書·裴漼傳》:“ 漼 色養劬勞,十數年不求仕進。” 明 李贄 《復士龍悲二母吟》:“近聞此孫不愛讀書,稍失色養於二大母。”
(2).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也。”後因稱人子和顏悅色奉養父母或承順父母顏色為“色養”。
昏晝
猶言日和夜。 唐 杜甫 《九日寄岑參》詩:“沉吟坐西軒,飯食錯昏晝。” 元 鄧學可 《端正好·樂道》套曲:“舞西風兩葉寬袍袖,看日月搬昏晝。” 清 陳維崧 《水龍吟·壽黃珍百七十仍用原韻》詞:“君説崖欹峽斗,亂猿啼絶無昏晝。”
甘脆
(1) 香甜、鬆脆
這種餅乾吃起來甘脆爽口
(2) 味美的食品。又作“甘毳””
臣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戰國策·韓策》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宿留
(1).停留;等待。《史記·孝武本紀》:“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閒使求僊人以千數。” 司馬貞 索隱:“宿留,遲待之意,若依字讀,則言宿而留,亦是有所待,並通也。”《後漢書·韋義傳》:“今歲垂盡,當選御史,意在相薦,子其宿留乎?” 李賢 註:“宿留,待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故 啟 宿留於 江陵 ,久之方行。”
(2).謂存之於心。《漢書·李尋傳》:“唯棄須臾之間,宿留瞽言,考之文理,稽之《五經》,揆之聖意,以參天心。” 王先謙 補註:“此宿留,亦謂存其言於心,以待後時之參驗也。”
(3).謂使宿衛、滯留。《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遜 書與 琮 曰:‘卿不師 日磾 ,而宿留 阿寄 ,終為足下門戶致禍矣。’”
黃鐘
亦作“黃鐘”。1.古之打擊樂器,多為廟堂所用。 唐 張說 《大唐祀封禪頌》:“撞黃鐘,歌大呂,開閶闔,與天語。” 明 宋濂 《鳳陽府新鑄大鍾頌》:“ 濂 聞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黃鐘乃樂之所自出,而景鍾又為黃鐘之本。所謂景鍾,大鐘也。” 清 龔自珍 《臣里》:“麟、鳳、狗不並續,不知動類大也;芝朮、灌木不並續,不知植類眾也;珠玉、黃鐘、虎子、威窬不並壽,不知古器之賾。”參見“ 黃鐘毀棄 ”。
(2).樂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巳,其帝 黃帝 ,其神 后土 ,其蟲倮,其音宮,律中黃鐘之宮。” 孔穎達 疏:“黃鐘宮最長,為聲調之始,十二宮之主。”《呂氏春秋·適音》:“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 陳奇猷 校釋:“黃鐘即今所謂標準音,故是音之本。但黃鐘是所有樂律之標準……黃鐘既是標準音,則自黃鐘始,愈上音愈高,愈下音愈低,故黃鐘是清濁之衷。” 漢 馬融 《長笛賦》:“十二畢具,黃鐘為主。” 清 袁於令 《西樓記·私契》:“羽越清脆,黃鐘最濁,正宮雄壯,商角冷落,這其間就裡多微妙。”
(3).比喻君王。 唐 韓愈 《芍藥賦》:“丈人庭中開好花,更無凡木爭春華。翠莖紅蕊天力與,此恩不屬黃鐘家。” 錢仲聯 集釋引 方世舉 註:“《月令》:‘仲冬之月,律中黃鐘。’按:黃鐘,宮音,君也。句言不屬,當謂 王司馬 本為朝士,以不得於君,出為司馬。”參見“ 十二律 ”。
(4).以黃鐘調為基音之樂曲。《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宋 蘇軾 《延和殿奏新樂賦》:“聊即便安之所,奏黃鐘而歌大成,行詠文明之章,薦英祖而享神考。”
(5).敬稱他人之詩文。 宋 陸游 《與高安劉丞游大愚觀壁間兩蘇先生詩》詩:“尚想來游時,黃鐘賡大呂。” 劉半農 《<瓦釜集>代自敘》:“集名叫做‘瓦釜’,是因為我覺得 中國 的‘黃鐘’,實在太多了。”
(6).古代為了預測節氣,將葦膜燒成灰,放在律管內,到某一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會自行飛出。黃鐘律和冬至相應,時在十一月。《淮南子·天文訓》:“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高誘 註:“黃鐘,十一月也。鐘者,聚也,陽氣聚於黃泉之下也。” 漢 蔡邕 《獨斷》:“ 周 以十一月為正,八寸為尺,律中黃鐘,言陽氣踵黃泉而出,故以為正也。” 唐 呂岩 《憶江南》詞:“黃鐘應律始歸家,十月定君夸。” 清 吳偉業 《讀端清鄭世子傳》詩:“候氣推黃鐘,攷風定六律。”
(7).指與冬至日相應的律管。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算家又言黃鐘為萬事之根本,此大可笑。黃鐘一律筒而已,何能根本萬事?”
(8). 唐 教坊曲名。 唐 岑參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紵》。” 陳鐵民 等校註:“《黃鐘》,曲名,即《黃鐘樂》,參見 唐 崔令欽 《教坊記》。”
見“ 黃鐘 ”。
哉生魄
指農曆每月十六日。此日月始缺,即始生月魄。月魄,月黑無光的部分。《書·康誥》:“惟三月哉生魄, 周公 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 洛 。” 孔 傳:“ 周公 攝政七年三月,始生魄,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 清 王韜 《瓮牖餘談·猶太古歷說》:“古史之可信者莫如《尚書》,所紀之日,或曰哉生魄,或曰旁死魄,或曰既望,或曰朏,蓋亦從目測驗,而罕用朔日者。”參閱 王國維 《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步屧
(1).行走;漫步。《南史·袁粲傳》:“﹝ 袁粲 ﹞又嘗步屧白楊郊野間,道遇一士大夫,便呼與酣飲。”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步屧隨春風,村村自花柳。” 宋 陸游 《新秋往來湖山間》詩:“車似雞棲舟似葉,百里何曾勞步屧。”
(2).腳步聲或指腳步。 宋 蘇軾 《和鮮于子駿鄆州新堂月夜》:“起觀河漢流,步屧響長廊。” 明 王世貞 《莫參政子良張山人攜飲天寧寺作》詩:“東風依步屧,愛此禪房幽。”
月成
上古記載每月成就的文書。《周禮·天官·司會》:“以月要攷月成。” 賈公彥 疏:“以月要考月成者,月計曰要,亦與諸職參互考一月成事文書也。”《周禮·天官·司書》“凡稅斂掌事者受灋焉,及事成則入要貳焉” 清 孫詒讓 正義:“ 賈 説未晐。雲及事成則入要貳焉者,此稅斂之官成也。事畢則有成,即《司會》所謂日成、月成、歲成。各官皆為要會。其正本入大宰,副本則入司書也。”
更仆
(1).更番相代。 唐 杜甫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詩:“更僕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仇朝鰲 註:“以番次更代使之也。” 宋 蘇浻 《春日懷詹梁》詩:“歲寒相見願始終,且莫嗔怪屢更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至日,除舍掃途,更僕眺望。”
(2).形容多,數不勝數。 宋 曾鞏 《戲呈休文屯田》詩:“已聞清論至更僕,更讀新詩欲焚硯。”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傳家功可述,更僕事堪追。”
(3).謂計算。 明 宋濂 《復古堂記》:“古今人物,其優劣不倫,雖更僕未能盡也,欲師古者,宜取則於上。” 清 沉濤 《交翠軒筆記》卷一:“文中別體字甚多,難以更僕。” 高燮 《題變雅樓三十年詩徵》詩:“欲攻未攻又瑟縮,迷茫萬象難更僕。”參見“ 更僕難數 ”。
覓句
亦作“覔句”。指詩人構思、尋覓詩句。 唐 杜甫 《又示宗武》詩:“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牀。”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劉昭禹》:“﹝ 劉昭禹 ﹞嘗與人論詩曰:‘五言如四十箇賢人,著一字如屠沽不得;覔句者,若掘得玉合子,底必有蓋。但精心求之,必獲其寶。’” 宋 楊萬里 《和祝汝玉作舉子語之句》:“詞場君擅傾城色,詩社儂凋覓句鬚。”
箕斗
(1).星名。即箕宿與斗宿。《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後因以“箕斗”比喻虛有其名。 宋 蘇軾 《和三舍人省上》:“嗟君妙質皆瑚璉,顧我虛名但箕斗。”
(2).人手上的指紋,簸箕形的叫箕,螺旋形的叫斗。《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作品選集·斷頭山》:“惡霸橫蠻不甘休,冷笑一聲說出口:‘不還帳拿你的兩畝薄土抵壓頭。’叫兒父當約上去蓋箕斗,他還說自家人寬待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