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路旁原文

路旁一野老,呻吟一何苦。

鳩面步履艱,單衣百衲補。

試問何方人,雲籍隸齊魯。

猶憶少年時,逃荒離故土。

傭佃聊度歲,又復病雙股。

問翁業何有,囊無一粒黍。

問翁室何有,妻沒絕男女。

煢煢只此身,知死何處所。

我聞悽然悲,所悲非野父。

曾記周詩云,君子民父母。

教養違其方,黎民失恃怙。

命醫施針砭,或可離痛楚。

白金賙其窘,屋居免露處。

固知煦嫗仁,所愧澤未溥。

詩詞問答

問:路旁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路旁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八

參考注釋

路旁

(1) 指位於公路兩旁

(2) 花壇的圍邊;小道、大路或鐵路線邊緣一條有植物的狹長地帶

路旁的青草也失去了超過路面的應有高度

野老

村野的老百姓,農夫

野老鄙夫。——清· 周容《芋老人傳》

呻吟

(1) 指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無病呻吟

(2) 發出像嘆氣的聲音

風在樹梢中呻吟

何苦

(1) 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帶“呢”

你何苦為這點雞毛蒜皮的事跟他吵 ?

你又何苦不去試一試呢?

(2) 完全不必要——通常後加“呢”

生孩子的氣,何苦呢?

步履

行走

步履艱難

單衣

只有一層衣料的衣服

百衲

本指僧衣,後指用多材料集成完整物的方式

尋山百衲弊,過海一杯輕。——法照《送無著禪師歸新羅》

試問

(1).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晉書·孫綽傳》:“沙門 支遁 試問 綽 :‘君何如許?’”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 左 甚異之,試問所從來,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詩:“白苹秋色里,試問採蓮津。”

(2).試著提出問題。用於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宋 蘇軾 《又和劉景文韻》:“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試問當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輕薄之子厠於其間乎?” 許地山 《危巢墜簡》:“試問亘古以來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問。《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未幾辭去, 嶠 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 嶠 嘆曰:‘子且名家!’”《宋史·選舉志三》:“諸正名學生有試問《景祐新書》者,諸判局闕而合差,諸秤漏官五年而轉資者,無不屬於祕書。”《元史·選舉志一》:“以《通鑑節要》用 蒙古 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

方人

(1).譏評他人。《論語·憲問》:“ 子貢 方人。” 劉寶楠 正義:“《釋文》云:‘方人, 鄭 本作“謗”,謂言人之過惡。’ 盧氏 文弨 攷證,古《論》‘謗’字作‘方’,蓋以聲近通借。” 楊伯峻 註:“譏評別人。”

(2).我國古代西部少數民族 戎 的別名。《逸周書·王會》:“ 方人 以孔鳥。” 孔晁 註:“ 方人 亦 戎 別名。”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逃荒

因災荒而流落他鄉去謀生

故土

故鄉。指土生土長的地方

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唐· 柳宗元《鈷鉧潭記》

懷念故土

故土難移

傭佃

傭人和佃農。 清 梅曾亮 《贈按察司照磨吳府君墓表》:“暇則手寫書史,自種菜果,課傭佃指授田法。”

度歲

過年。《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此時已是十二月天氣, 滿生 自思囊無半文,空身家去,難以度歲。” 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不知先生回家度歲否?”

又復

又,再

又復沿河施放雙響。——《廣東軍務記》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男女

(1) 男女性的統稱

男女老幼

(2) 〈方〉∶兒女的統稱

只此

僅此;就此;唯有這樣。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一領白衫又不中穿,夜擁孤衾三幅布,晝欹單枕是一枚甎:只此是家緣。”《水滸傳》第八十回:“既承如此相款,深感厚意,只此告回。” 馮善驥 等《鄭成功》第三五章:“客商小販無奈,只得在他身上暗中使銀子,上下打點,只此方能倖免無事。”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悽然

(1) 寒涼

蕭瑟悽然的晚秋

(2) 淒涼悲傷

悽然淚下

野父

村翁;農夫。《南齊書·良政傳·傅琰》:“二野父爭鷄, 琰 各問‘何以食﹝鷄﹞’,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鷄得粟,罪言豆者。” 唐 元稹 《連昌宮詞》:“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目見為君説’。” 明 謝榛 《野興》詩:“月曉山精伏,時清野父歌。”

周詩

(1). 周 代的逸詩。《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 河 之清,人壽幾何?’” 杜預 註:“逸詩也。”

(2).指《詩經》。因其為 周 代詩歌,故稱。 晉 孫綽 《游天台山賦》:“應配天於 唐 典,齊峻極於 周 詩。” 唐 韓愈 《薦士》詩:“ 周 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父母

(1)

(2) 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

教養

(1) 教育培養

教養子女

(2) 指一般文化、道德修養

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黎民

庶民,人民

恃怙

《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後因以“恃怙”為母親、父親的代稱。《舊唐書·文苑傳下·元德秀》:“ 德秀 早失恃怙。” 明 陸采 《懷香記·鞠詢香情》:“徒為恃怙,逞遁辭護女欺夫。” 清 褚人穫 《堅瓠四集·女狀元》:“幼失恃怙,與老姥同居。”

針砭

(1) 古代的一種針刺療法,現已失傳。砭是古代治病的石頭針

(2) 比喻指出錯誤,勸人改正

時時苦語見針砭,邂逅天涯得三益。——范成大《晞真閣留別方道士》

針砭時弊

可離

芍藥的別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草木》:“芍藥一名可離,故將別以贈之。”

痛楚

肉體的痛苦或精神的苦楚

白金

(1) 鉑的俗稱

(2) 銀的古稱

一物無所恃,而腰多白金。——明· 魏禧《大鐵椎傳》

露處

露天住宿。 漢 蔡邕 《述行賦》:“窮變巧於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溼。” 宋 曾鞏 《救災議》:“今秋氣已半,霜露方始,而民露處不知所蔽。”《元史·忠義傳二·褚不華》:“撤屋為薪,人多露處。”

煦嫗

亦作“ 煦姁 ”。1.撫育;愛撫;長養。《禮記·樂記》:“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 鄭玄 註:“氣曰煦,體曰嫗。” 孔穎達 疏:“天以氣煦之,地以形嫗之,是天煦覆而地嫗育,故言煦嫗覆育萬物也。” 唐 黃滔 《祭宋員外》:“優遊五府,輝映雙旌;兩地之隆崇物望,一方之煦姁人情。” 清 王韜 《智說》:“煦嫗姑息近仁,亦仁之偏也。”

(2).溫暖,暖和。 唐 白居易 《歲暮》詩:“加之一盃酒,煦嫗如陽春。”

詩詞推薦

路旁原文_路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