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湘江原文
烈風動原野,花柳奄離披。
天吳增憤怒,盪潏無寧期。
匈匈黃帽郎,怦怦心傷悲。
輕舟欲宵遁,遠此湘之湄。
津隘禁令嚴,去去懷驚疑。
餉饋亦良苦,軍士惄調飢。
於以賦祈父,憂恤悔何追。
於以歌鴻雁,嗷嗷水中坻。
詩詞問答
問:過湘江的作者是誰?答:譚楚翁
問:過湘江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天下同文集卷四十七
參考注釋
烈風
勁風,強風。風速為每小時47到54英里的風——即九級風
原野
曠野;沒有樹林、建築物或巨大岩石的大片土地
花柳
(1) 鮮花楊柳
花柳的巷,管弦的樓。——《西遊記》
(2) *
(3) 妓女
(4) 花柳病的省稱
離披
亦作“ 離翍 ”。1.分散下垂貌;紛紛下落貌。《楚辭·九辯》:“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朱熹 集註:“離披,分散貌。” 宋 王禹偁 《弊帷詩》:“駿骨欲埋金價直,的顱猶愛雪離披。” 明 徐霖 《繡襦記·父子萍逢》:“論山雞離披毛羽,配文鴛固難為對。” 清 何紹基 《山雨》詩:“馬上衣巾任沾溼,村邊瓜豆也離披。” 龐樹柏 《鶼鶼行為邑中貞烈嚴毛氏作》:“南方有鶼鶼,錦翼何離翍。”
(2).盛貌;多貌。《西京雜記》卷六引 漢 劉勝 《文木賦》:“麗木離披,生彼高崖。拂天河而布葉,橫日路而擢枝。”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奠幣登歌》:“陰霧離翍,靈馭搖裔。”一本作“ 離披 ”。 元 耶律楚材 《和黃山張敏之擬黃庭詞韻》:“自甘貧困元知微,籬邊 * 香離披。” 清 金人瑞 《效李義山絕句》之七:“六曲屏風畫竹枝, 湘江 風雨夜離披。”
(3).參差錯雜貌。 清 姚鼐 《雜詩》之一:“誰植高原樹,花葉相離披。” 清 沉廉 《自彝陵州發棹至黃牛峽》詩:“疾風捲水水欲立,紛紅駭緑相離披。”《紅樓夢》第六七回:“那時已是夏末秋初,池中蓮藕新殘相間,紅緑離披。”
(4).衰殘貌;凋敝貌。 南朝 梁 蕭子暉 《冬草賦》:“有閒居之蔓草,獨幽隱而羅生;對離披之苦節,反蕤葳而有情。” 唐 白居易 《湓浦早冬》詩:“蓼花始零落,蒲葉稍離披。” 宋 史正志 《史老圃菊譜》:“花瓣扶疏者落;盛開之後,漸覺離披,遇風雨撼之,則飄散滿地矣。”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坊廂始末》:“維時父老間陳民瘼,而狐鼠實繁,旋行旋沮。庠生 趙善繼 者,不忍家難離披,邦國固弊,疇咨同類,從者如水。” 清 姚瑩 《游欖山記》:“內河方議備具,賊已揚帆至矣,倉卒故以不制。不然,胡離披至此哉!”
(5).分離貌。 唐 賈至 《閒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我有同懷友,各在天一方,離披不相見,浩蕩隔兩鄉。”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蘇獄》:“苦背卻姑親慈恃,兩下離披。” 康有為 《膠旅割後》詩:“八表離披割痛傷,羣賢保國走徬徨。從知天下為公產,應合民權救我疆。”
(6).搖盪貌,晃動貌。 唐 李德裕 《牡丹賦》:“逮乎的皪含景,離披向風,鉛華春而思盪,蘭澤晚而光融。” 唐 陸龜蒙 《鶴媒歌》:“媒懽舞躍勢離披,似諂功能邀弩兒。”《朱子語類》卷七三:“這便是 康節 所謂‘酩酊離披時候’,如何不憂危謹畏!” 清 納蘭性德 《疏影·芭蕉》詞:“ 湘 簾卷處,甚離披翠影,繞檐遮住。”《再生緣》第二回:“香風飄渺人心爽,桂影離披夜景新。”
天吳
水神名。《山海經·海外東經》:“ 朝陽之谷 ,神曰 天吳 ,是為 水伯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 天吳 。”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 天吳 踴躍於重淵, 王喬 披雲而下墜。” 唐 李賀 《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 天吳 移海水。” 清 張之洞 《讀史絕句·白居易》:“海圖題詠見憂思,浪攪 天吳 悔已遲。”
憤怒
非常氣憤(激動到極點)
盪潏
水動盪湧出貌。 明 何景明 《九川行》:“長 江 廣 漢 兩盪潏,濁 涇 清 渭 中縈廻。”
涌騰起伏。 南朝 齊 張融 《海賦》:“沙嶼相接,洲島相連,東西盪潏,如滿於天。”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二二:“雲海方盪潏,孤鱗安得寧?” 宋 蘇轍 《舟中聽琴》詩:“翻迴蕩潏有遺韻,琴意忽忽從此生。”
無寧
(1) 毋寧;寧可
無寧汝先吾而死。——清· 林覺民《與妻書》
(2) 難道
賓至如歸,無寧災患
匈匈
(1).訩訩。喧譁;吵嚷。《莊子·在宥》:“自 三代 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成玄英 疏:“匈匈,讙譁也。”《漢書·佞幸傳·石顯》:“ 顯 聞眾人匈匈,言己殺前將軍 蕭望之 。”《三國志·魏志·鍾會傳》:“時方給與 姜維 鎧杖,白外有匈匈聲,似失火。”
(2).訩訩。動亂;紛擾。《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謂 漢王 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南史·循吏傳·沉瑀》:“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計;若不早圖,眾散難合。” 唐 蘇頲 《奉和聖制行次成皋》:“皇威正赫赫,兵氣何匈匈。”
(3).凶凶。凶暴貌。 清 陳廷敬 《記 * 景事》:“其家諸 柴 數逼 景 嫁,不從,朝夕虐酷之。居二年,愈匈匈。”
黃帽
(1).黃顏色的帽子。《史記·佞幸列傳》“以濯船為黃頭郎” 裴駰 集解引 晉 徐廣 曰:“著黃帽也。” 宋 蘇軾 《九日邀仲屯田為大水所隔以詩見寄次其韻》:“霜風可使吹黃帽,樽酒那能泛浪花。” 宋 楊萬里 《送黃仲秉少卿知瀘州》詩:“安得欹黃帽,相徙卻白頭。”
(2).船夫。 宋 周邦彥 《驀山溪》詞:“ 周郎 逸興,黃帽侵雲水。” 清 孫枝蔚 《夜入真州》詩:“但見船頭漁火明,忽聞黃帽報初更。”
(3).借指船。 宋 范成大 《雪霽獨登南樓》詩:“青簾閃閃千家靜,黃帽亭亭一水橫。”
怦怦
心急貌;心跳貌。《楚辭·九辯》:“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朱熹 集註:“怦怦,心急貌。” 唐 柳宗元 《河間婦傳》:“﹝婦﹞閉目曰:‘吾病甚。’與之百物,卒不食。餌之善藥,揮去。心怦怦若危柱之弦。” 明 何景明 《後白菊賦》:“心怦怦以憯惻,懷耿耿而苦辛。” 清 吳樾 《< * 時代>自序》:“斯時所與交遊者,非官即幕,自不禁怦怦然動功名之念矣。”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的心怦怦的跳了。”
傷悲
悲傷;悲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輕舟
狹長的,兩舷彎曲、首尾尖削的小船,通常用輕質材料(如樹皮、獸皮、帆布、輕質木料、輕金屬)製成
一葉輕舟
宵遁
亦作“ 宵遯 ”。乘夜逃跑。《左傳·成公十六年》:“王曰;‘天敗 楚 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周書·齊煬王憲傳》:“ 齊 將 新蔡王 王康德 以 憲 兵至,潛軍宵遯。” 宋 李如篪 《東園叢說·雜說·以少敗眾》:“ 王權 守 鐘離 ,當敵堂堂之衝,所領止三萬人。敵軍初集,思慮精專,而兵力數十倍,長驅而南下,若震霆。 王權 安得不焚燒積聚,而為宵遁之計哉?”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 夫之 乃剺面刺腕,偽傷以出,而匿兄以死告,先君子乃免, 夫之 亦隨宵遯。” 毛 * 《西江月·井岡山》詞:“ 黃洋界 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
津隘
關津要隘。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汾水》:“上戴山阜,下臨絶澗,俗謂之為 魯般橋 ,蓋通古之津隘矣。”
禁令
禁止某種活動的法令
去去
越去越遠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宋· 柳永《雨霖鈴》詞
驚疑
驚訝疑惑。 南朝 宋 鮑照 《傷逝賦》:“忽若謂其不然,自惆悵而驚疑。”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齊推女》:“一家驚疑,不為之信。”《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領三千兵于山中險要去處,多立旌旗,以壯我兵之聲勢,令敵人驚疑。” 王統照 《春雨之夜·湖畔兒語》:“在這日黃昏的冷清清的湖畔,忽然遇到他,怎不使我驚疑。”
餉饋
亦作“ 餉餽 ”。亦作“饟饋”。 1.軍糧。《漢書·高帝紀下》:“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餽,不絶糧道,吾不如 蕭何 。”《東周列國志》第二一回:“ 鮑叔牙 自 葵茲關 來迎, 桓公 曰:‘餉饋不乏,皆大夫之功也。’”
(2).指運送軍糧。《舊唐書·昭宗紀》:“出於饟饋失職,資屝絶供,致此投戈,是乖借箸。” 宋 梅堯臣 《送李轉運移京東》詩:“乃令 山東 粟,餉饋歲可保。”
(3).饋贈。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世間名士,但務寬仁,至於飲食饟饋,僮僕減省,施惠然諾,妻子節量,狎侮賓客,侵耗鄉黨,此亦為家之巨蠹矣。”《南史·江夷傳》:“家甚貧,不營財利,餉饋盈門,一無所受。”
(4).運送。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三:“世説海東 劉白墮 善醲酒,六月赫曦,曝酒於日中不動,餉饋逾於千里,號曰鶴觴。”
良苦
精良和粗劣。《管子·宙合》:“可正而視,言察美惡,審別良苦。”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苦,濫惡也。” 唐 劉禹錫 《賈客詞》:“賈客無定游,所游唯利並。眩俗雜良苦,乘時取重輕。”
(1).很辛苦。《後漢書·王常傳》:“ 光武 見 常 甚歡,勞之曰:‘ 王廷尉 良苦,每念往時,共更艱戹,何日忘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世宗 許之,始賜 景 書曰‘皇帝恭問 江南 國主’,勞其良苦而已。”
(2).很深。 鄭觀應 《盛世危言·善舉》:“訓啞院及訓聾瞽院有殘疾者,能令其識字知書,就其所能教以工藝,補天有術,施惠有方,用心亦良苦矣。”
軍士
(1)
(2) 在武裝部隊中通常對士兵考試的基礎上任命的下級軍官,軍階有下士、中士、上士和海軍下士、中士、上士等
(3) 尉官和士兵之間的軍銜的統稱。分上士、中士、下士 *
則軍士惑矣。——《孫子·謀攻》
則軍士疑矣。
軍士之折臂斷足。——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守 * 士。——《廣東軍務記》
調飢
亦作“ 調飢 ”。1.朝飢。早上沒吃東西時的飢餓狀態。形容渴慕的心情。《詩·周南·汝墳》:“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毛 傳:“調,朝也。” 鄭玄 箋:“未見君子之時,如朝飢之思食。” 清 洪昇 《長生殿·復召》:“思伊,縱有天上瓊漿,海外珍饈,知他甚般滋味!除非可意立向跟前,方慰調飢。”
(2).喻窮困。 清 劉大櫆 《祭吳文恪公文》:“我來京國,茫然無歸。維公授館,憫其調飢。”
見“ 調飢 ”。
於以
(1).猶言於何。在何處。《詩·召南·采蘩》:“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2).猶言於何。用什麼。《詩·邶風·擊鼓》:“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南朝 宋 顏延之 《陽給事誄》:“皇上嘉悼,思存寵異。於以贈之?言登給事。”
(3).猶言至於。《文選·郭璞<江賦>》:“陽鳥爰翔,於以玄月。”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國語》雲‘至於玄月’也。”
(4).猶是以。 宋 王禹偁 《大閱賦》:“御幄立而天開,教場平而霜勁。雷動風行,千騎萬乘,於以威八荒,於以安百姓。” 宋 王禹偁 《日月光天德賦》:“觀其日之始也……龍吐焰而氛霾盪盡,烏騰晶而魑魅潛藏。於以瑞呈五色,於以明列三光。”
因此;是以。 明 方孝孺 《祭王文節公》:“先生平生大節因得陳於殿陛,而達於旒扆之前。於以有學士之贈,於以有文節之謚。”
祈父
(1).即圻父。古代官名。掌封圻的兵甲。祈,通“ 圻 ”。《詩·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毛 傳:“祈父,司馬也,職掌封圻之兵甲。” 鄭玄 箋:“此司馬也,時人以其職號之,故曰祈父。”
(2).泛指武將。 清 方文 《送金天樞侍御還朝》詩:“遙聞禁苑呼祈父,早見徵書起諫臣。”
憂恤
見“ 憂恤 ”。
亦作“ 憂卹 ”。1.憂慮。《詩·大雅·桑柔》:“告爾憂恤,誨爾序爵。” 鄭玄 箋:“恤亦憂也。”《國語·吳語》:“昔 周 室逢天之降禍,遭民之不祥,余心豈忘憂恤,不唯下士之不康靖。” 宋 蘇軾 《謝南省主文啟·梅龍圖》:“伏維龍圖執事,骨鯁大臣,朝之元老,憂卹天下,慨然有復古之心。”
(2).顧恤。 秦 李斯 《琅邪台刻石》:“憂恤黔首,朝夕不懈。”《後漢書·延篤傳》:“其政用寬仁,憂恤民黎。” 唐 韓愈 《論天旱人飢狀》:“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
鴻雁
一種鳥( Anser cygnoides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間有蹼。吃植物的種子,也吃魚和蟲。群居在水邊,飛時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種冬候鳥。也叫“大雁”
嗷嗷
亦作“嗸嗸”。1.哀鳴聲;哀號聲。《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陸德明 釋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註:“嗸,同嗷。嗷嗷,雁哀鳴聲。”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 宋 歐陽修 《綠竹堂獨飲》詩:“殘花不共一日看,東風送哭聲嗷嗷。” 清 趙翼 《二麥將收連旬大雨感賦》詩:“米價經年節節高,茅簷待哺正嗷嗷。”《當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頭擱在兒子肩頭,突然嗷嗷大哭起來。”
(2).叫呼聲;叫喊聲。《楚辭·九嘆·惜賢》:“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 王逸 註:“嗷嗷,呼聲也。” 管樺 《小英雄雨來》:“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吼叫:‘槍斃的有!槍斃的有!’”
(3).眾口愁怨聲。 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資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嗷嗷”。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小人道長,則 檮杌 比肩,頌聲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資治通鑑·晉穆帝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 胡三省 註:“嗷嗷,眾口愁聲。”
(4).形容眾聲喧雜。《漢書·劉向傳》:“無罪無辜,讒口嗸嗸。” 顏師古 註:“嗸嗸,眾聲也。”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梁啓超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夫惟萬目睽睽以具瞻政府,萬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後政府之職庶克舉矣。”
標籤:湘江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洪波浩浪,澄湛源流遂王哲《驀山溪 於公索神龜詞》
- 蟲縈道子畫,蛩響外孫碑曾由基《古寺》
- 德業空成已,詩書上事親陳普《挽平山菊澗》
- 金闕玉樓行欲遍,卻攜明月出紅雲武衍《小游仟詞》
- 閒門久羅雀,貧甑自生塵李處權《士特倒用韻作元日復和》
- 已覓余名潤枯骨,更謀厚積遺何人
- 石臼髮腳太遲,馬祖開口太早釋道昌《頌古五十七首》
- 狂來踏月共吟詠,醉後呼天與唱酬丘葵《題心泉所贈李白像》
- 醉倒臥石上,野蟲上其襟
- 為丹爐無漏,頤養三千王處一《滿庭芳 住鐵杳山雲光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