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原文
我思虞廷應無面從人,重華何事猶諄諄。
大智若愚,大詐若忠。
動雲孤立,寧無暗同。
昔亦登泰山,巃崇壓齊甸。
一指橫目前,咫尺不可見。
觀火實易,觀人實難。
逆詐詎可,先覺稱賢。
蒿目茫茫心為寒。
詩詞問答
問:有所思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有所思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四
參考注釋
我思
(1)
(2) 認為一個人的存在是由一個思想人這個事實來予以說明的哲學原理
(3) 自身或自我的理智活動
虞廷
亦作“ 虞庭 ”。指 虞舜 的朝廷。相傳 虞舜 為古代的聖明之主,故亦以“虞廷”為“聖朝”的代稱。 明 李東陽 《揭曉後次韻答何穆之等》:“極知君命如山重,親向 虞 廷拜往哉。” 明 唐順之 《跋李懷琳書<絕交書>後》:“大則 虞 庭、 禹 水、 稷 穡、 皋 刑以至 夔 石、 益 獸,各致其能而相資以成治。” 明 何景明 《寄贈張方伯》詩:“行見 虞 廷咨岳典,共看 商 室濟川材。” 清 陳確 《柬同志》:“今學者相聚言格致之學,窮極微妙,雖 虞 廷精一之旨,幾無以過之。” 朱彭壽 《安樂康平室隨筆》卷三:“禮部之設,肇端於 虞 廷之秩宗,至 成周 設為春官,職掌始備,厥後時有因革。”
面從
謂當面順從。《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後漢書·朱暉傳》:“俗吏苟合,阿意面從。”《新唐書·魏徵傳》:“若面從可,方別陳論,此乃後言,非 稷 禼 所以事 堯 舜 也。”《歧路燈》第六三回:“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誹。”
重華
(1). 虞舜 的美稱。《書·舜典》:“曰若稽古帝 舜 ,曰 重華 ,協於帝。” 孔 傳:“華,謂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 堯 ,俱聖明。”《楚辭·九章·涉江》:“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 重華 游兮瑤之圃。”一說, 舜 目重瞳,故名。《史記·五帝本紀》:“ 虞 舜 者,名曰 重華 。” 張守節 正義:“﹝ 舜 ﹞目重瞳子,故曰 重華 。”後亦用以代稱帝王。 宋 楊萬里 《寄題南城吳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倉》詩:“ 有虞 有宋 雙重華,兩聖一心民一家。”《說郛》卷二九引 宋 無名氏《朝野遺記》:“重華( 孝宗 )聞上( 光宗 )疾,自臨大內,撫視時,上噤不知人。”
(2).舊喻帝王功德相繼,累世昇平。 宋 李攸 《宋朝事實·真宗癸丑赦文》:“良民合歸厚之風,嘉穀茂重華之歲。”
(3).歲星的別稱。《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諄諄
耐心引導,懇切教誨的樣子
諄諄教導
大智若愚
指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語行為被人看作是愚鈍的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宋·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孤立
使孤獨無助,使得不到同情或援助
團結同志,孤立敵人
暗同
猶暗合。《世說新語·文學》“了不異人意”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昔未讀此書,意嘗謂至理如此。今見之,正與人意暗同。”《南史·沉約傳》:“帝然之, 約 出,召 范雲 告之, 雲 對略同 約 旨。帝曰:‘智者乃爾暗同。’”
泰山
(1)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2)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
有眼不識泰山
(3) 妻父的代稱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雲,泰山有丈人峰。—— 晁說之《晁氏客語》
一指
(1).一個指頭。《孟子·告子上》:“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翁聞,笑而下樓,以一指提之而上,視器如一升許,而二人飲之終日不盡。” 宋 蘇轍 《御風辭》:“子輕如鴻毛,彼將以為千石之鐘;子細如一指,彼將以為十仞之墉。”
(2).一次指點,或一下指向。 漢 王充 《論衡·程材》:“直言一指,觸諱犯忌。”《晉書·苻生載記》:“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天戈一指士爭奮,鼠竄狼奔返 晉陽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們腳上的夥計們回來了?’”
(3).《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此謂天下雖大,一指可以蔽之;萬物雖多,一馬可以理盡,故無是無非。後因以“一指”為齊是非得失之典實。 晉 潘岳 《秋興賦》:“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虛以同條,齊得失於一指者,愛惡未始有所繫,窮通不足以滑和。”參見“ 一指馬 ”。
(4).一個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
目前
當前,現在
目前我掌握的材料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可見
可以看得見,可以知道
由此可見
觀火
比喻見事明白透徹
予若觀火。——《書·盤庚》
逆詐
謂事先即猜疑別人存心欺詐。《論語·憲問》:“不逆詐,不億不信。”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今使王逆詐諸侯而蔑其卿,苟興怨於 魯 ,未必 周 之福也。”《明史·李至剛傳》:“帝曰:‘朕以至誠待內外,何用逆詐。’”
詎可
豈可。《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詎可知,而閉長者乎?” 唐 韓愈 《感春》詩之四:“音容不接祗隔夜,凶訃詎可相尋來。” 清 戴名世 《吳江兩節婦傳》:“新婦所以不死者,將代吾夫以事其母,詎可失節他適!”
先覺
事先認識覺察的人;覺悟早於常人的人
先知先覺
蒿目
(1).極目遠望。《莊子·駢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宋 王安石 《憶金陵》詩之二:“蒿目黃塵憂世事,追思陳跡故難忘。”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蒿目為時憂,年未艾霜雪盈頭。”
(2).猶言蒿目時艱。《明史·職官志一》:“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參見“ 蒿目時艱 ”。
茫茫
遼闊曠遠的樣子;模糊不清楚
長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傳》
野茫茫。——《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顧炎武《復庵記》
茫茫的前景
別時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有所思原文_有所思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