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吳山攬古作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登吳山攬古作歌原文

我來餘杭駐郡城,吳山城中必一登。

到江吳地盡南界,子胥跡古訛堪徵。

入門石磴拾百級,梵宮仙院羅崚嶒。

大都唐宋舊殿宇,頹廢今屬道與僧。

可笑最宋南遷後,一德之閣猶傳名。

奸相更希非分福,孱君難托殷宗稱。

坐視中原不復顧,朝歡暮樂山水清。

近輯四庫益悉故,撫卷為之感慨生。

攬景詎因暢吟興,殷鑑不遠凜持盈。

詩詞問答

問:登吳山攬古作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登吳山攬古作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

2. 去聲

參考注釋

郡城

(1).郡治的城垣。《南史·齊紀上·武帝》:“ 齊興 太守 劉元寶 於郡城壍得錢三十七萬,皆輪厚徑一寸半,以獻,上以為瑞,班賜公卿。”

(2).郡治所在地。 唐 李德裕 《登崖州城作》詩:“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遶郡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秋練》:“妾 白 姓。有息女 秋練 ,頗解文字。言在郡城,得聽清吟,於今結想,至絶眠餐。”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吳地

春秋 時 吳國 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 江蘇 、 上海 大部和 安徽 、 浙江 、 江西 的一部分。亦指 東漢 時的 吳郡 (今 江蘇省 )。《漢書·東方朔傳》:“今先生率然高舉,遠集 吳 地,將以輔治寡人。” 唐 郎士元 《贈韋司直》詩:“客來 吳 地星霜久,家在 平陵 音信疏。”

子胥

春秋 楚 大夫 伍員 的字。 楚平王 殺其父 奢 兄 尚 ,其經 宋 鄭 入 吳 ,助 闔廬 奪取王位,整軍經武。不久,攻破 楚國 ,掘 楚平王 之墓,鞭屍三百。 吳王 夫差 時,因力諫停止攻 齊 ,拒絕 越國 求和,而漸被疏遠。後 夫差 賜劍命 * ,並以鴟夷革盛其屍浮於 江 上。《莊子·盜跖》:“ 比干 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此詩人所以傷而作, 比干 子胥 遺身而忘禍也。” 唐 李白 《行路難》詩:“ 子胥 既棄 吳 江上, 屈原 終投 湘水 濱。” 明 許自昌 《水滸記·義什》:“那區區保正,真成一擲賭乾坤。效漁人縱 子胥 星奔,驅馳傳信,早見馬足起紅塵。” 楊超 《就義詩》:“留得 子胥 豪氣在,三年歸報 楚王 仇!”

入門

(1) 初級讀物;任何知識或業務的初始門路

技術入門

(2) 初步學會

入門師傅

石磴

石級;石台階。 南朝 梁 蕭統 《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約有十數里,方得石磴,磴有百來級,級盡方是平地。” 清 錢謙益 《香山寺》詩:“雲從石磴中間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咬著牙關彆足氣,才能升上一磴。”

梵宮

原指梵天的宮殿。後多指佛寺。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永言鷲室,棲誠梵宮。”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梵宮霞積,香閣星浮。” 元 耶律楚材 《憩解州邵薛村洪福院》詩:“天兵南出 武陽東 ,暫解征鞍憩梵宮。” 清 李漁 《憐香伴·僦居》:“寳菴花竹成林,闌乾曲折,不似梵宮結構,竟像人家的書舍一般。”

仙院

指 唐 代的 集賢殿 書院。 唐 開元 十三年,改 集仙殿 為 集賢殿 書院,故有“仙院”之稱。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留守巡內至集賢院見寄》詩:“仙院文房隔舊宮,當時盛事盡成空。”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

崚嶒

(1) 高聳突兀

寫山早崚嶒嵯峨

(2) 比喻特出不凡

凡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3) 比喻剛正不阿、堅貞不屈

俠骨崚嶒傲九洲

(4) 骨節顯露貌。多形容人體瘦削

骨節崚嶒的大手

(5) 另見 léng

大都

中國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建設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殿宇

雄偉的宮殿建築

頹廢

頹毀荒廢

頹廢情緒

頹廢派

可笑

令人發笑

可笑的錯誤

南遷

(1).遷都南方。《魏書·靈徵志下》:“ 魏氏 世居幽朔,至 獻帝 世,有神人言應南遷。”《宋書·武帝紀論》:“ 晉 自社廟南遷,祿去王室,朝權國命,遞歸台輔。”《明史·英宗前紀》:“甲子,京師聞敗,羣臣聚哭於朝,侍講 徐珵 請南遷,兵部侍郎 于謙 不可。”

(2).被貶謫、流放到南方。 唐 李白 《江上贈竇長史》詩:“萬里南遷 夜郎國 ,三年歸及 長風沙 。” 宋 徐鉉 《和州酬江中丞見寄》詩:“ 賈 傅南遷久,江關道路遙。”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徐漢玉》:“吾得罪必南遷,安得在畿乎?”

一德

(1).謂始終如一,永恆其德。《易·繫辭下》:“恆以一德。” 孔穎達 疏:“恆能始終不移,是純一其德也。”《舊唐書·裴度傳》:“外茂九功,內苞一德,器為社稷之鎮,才實邦國之楨。”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非至誠一德,其孰能使之?”

(2).同心同德。 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方此之時,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內相信,上下輯睦,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參見“ 一德一心 ”。

(3).猶一能。《管子·法法》:“ 舜 之有天下也, 禹 為司空, 契 為司徒, 皋陶 為李, 后稷 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猶尚精一德。” 尹知章 註:“謂各精一事也。”

(4).謂法令劃一。《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六幽允洽,一德無爽。” 李周翰 註:“一德,謂法令畫一也。”

傳名

名聲遠揚,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奸相

亦作“奸相”。1.指弄權誤國的宰相。《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 沉鍊 教把稻草紮成三個偶人,用布包裹,一寫‘ 唐 奸相 李林甫 ’,一寫‘ 宋 奸相 秦檜 ’,一寫‘ 明 奸相 嚴嵩 ’,把那三個偶人做個射鵠。” 清 黃鷟來 《詠史》之一:“聖君戴奸相,頭風愈狂狙。”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昏君 唐玄宗 、奸相 楊國忠 開 潼關 讓 安祿山 入 西京 。”

(2).指陰險狡詐的相貌。

非分

(1) 不合本分,非本分所應有

非分的要求

(2) 不安分;不守本分

非分之想

殷宗

(1). 殷 人的宗祀。指 殷 朝。《楚辭·離騷》:“ 後辛 之葅醢兮, 殷 宗用而不長。”

(2).謂 殷 代先王。指 盤庚 。 漢 班固 《東都賦》:“遷都改邑,有 殷宗 中興之則焉。”

(3).謂 殷 代先王。指 武丁 。《魏書·世祖太武帝紀下》:“昧旦思求,想遇師輔,雖 殷宗 之夢板築,罔以加也。” 唐 岑參 《河西太守杜公輓歌》之一:“ 蒙叟 悲藏壑, 殷宗 惜濟川。” 明 張居正 《文華殿對》:“念終始典於學,期邁 殷宗 。”

坐視

不採取人們所期望的或適當的行動:袖手旁觀

中原

(1) 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北虜僭盜中原。——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2) 平原;原野

朝歡暮樂

謂終日歡樂;日夜尋歡作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雖則如此,兩下情好愈密,朝歡暮樂,終日相守,如夫婦一般。”亦作“ 朝懽暮樂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別施》:“要令小娘子時常省視,雖在朝懽暮樂之際,不忘故鄉恩義之情。”

山水

(1) 山上流下來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

山水相連

(3) 指山水畫

潑墨山水

吳道玄…因寫 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四庫

我國古代宮廷藏書的地方,分庫收藏經、史、子、集四部類圖書

感慨

心靈受到某種感觸而慨嘆(感慨不已)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變知人心啦!”——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孫文《<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吟興

指詩興。 唐 劉得仁 《夜攜酒訪崔正字》詩:“吟興忘飢凍,生涯任有無。” 明 莫如忠 《和董紫岡》:“聞道窺園猶嬾性,肯攜吟興過東籬。”

殷鑑不遠

鑒:鑑戒。原指殷的子孫要把夏的滅亡作為鑑戒。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詩·大雅·盪》

持盈

保守成業。語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國語·越語下》:“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韋昭 註:“持,守也。盈,滿也。”《後漢書·蔡邕傳》:“心恬澹於守高,意無為於持盈。”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然持盈之術,古所難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俾後御民者鹹知懍朽索,戒持盈。”

詩詞推薦

登吳山攬古作歌原文_登吳山攬古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