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心精舍原文
庵傍精舍在,久矣號山心。
地靜宜成憩,徑通不藉尋。
峰猶洛伽境,樹是海潮音。
願力知無分,隨緣且獨吟。
詩詞問答
問:山心精舍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山心精舍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山心精舍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六
2. 去聲
參考注釋
精舍
(1) 講學的處所;收齋
(2) 僧道居住或說法布道的處所
(3) 指心,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
山心
(1).隱居山中的心情。 北周 庾信 《奉和永豐殿下言志》:“野情風月曠,山心人事疏。” 清 厲鶚 《八月八日同丁敬身游龍華寺》詩:“山心本清虛,詩骨不柔脆。”
(2).山中。 元 袁桷 袁裒 《東湖聯句》:“海眼藏龍窟,山心射鹿田。” 明 袁宗道 《保全驛道中》詩:“暝煙連雨腳,雲氣起山心。” 清 朱彝尊 《入上方山》詩:“山心夜不寐,凍雀喧前牕。”
不藉
(1).不憑藉;不依靠。 清 王韜 《淞隱漫錄·三怪》:“ 濟南 李大 ,業負販。捷足善走,自南詣北,往往不藉舟車。”
(2).不顧惜。 唐 布燮 《聽妓洞雲歌》:“ 嵇叔夜 鼓琴飲酒無閒暇;若使當時聞此歌,拋擲《廣陵》都不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你是為人須為徹,將衣袂不藉。”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海潮音
(1).佛教語。海潮按時而至,其音宏大,故以喻佛、菩薩應時適機說法的聲音。《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2).指僧眾誦經的聲音。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媒合》:“來時只識菩提路,去時還聽海潮音。”
願力
(1).佛教語。誓願的力量。多指善願功德之力。 南朝 梁 沉約 《千佛贊》:“參差各隨,願力密跡。” 唐 劉禹錫 《唐故衡岳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嗚呼!豈生能全吾真,故死不速朽,將有願力耶!” 宋 范成大 《福勝閣》詩:“劫火不能侵願力,巋然獨似 漢 靈光 。”
(2).泛指意願之力。 張難先 《日知會始末》:“類皆道德高尚,願力弘大,當能本 基督 救世之旨,同情吾輩。”
無分
(1).無己之份。謂沒有得到頒賜物。《左傳·昭公十二年》:“ 齊 ,王舅也。 晉 及 魯 衛 ,王母弟也。 楚 是以無分,而彼皆有。”
(2).沒有機緣。 唐 杜甫 《九日》詩之一:“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宋 黃庭堅 《江城子·憶別》詞:“有分看伊,無分共伊宿。” 陳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書樓夜坐雜感》詩:“百年無分翦天驕,賸有愁心答 漢 朝。”
不區別;不分。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二:“全家十六口人,無分男女老幼,都要到地里去。”
隨緣
(1).佛教語。謂佛應眾生之緣而施教化。緣,指身心對外界的感觸。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然羣生之神,其極雖齊,而隨緣遷流,成麤妙之識,而與本不滅矣。” 唐 戴叔倫 《贈行腳僧》詩:“補衲隨緣住,難違塵外蹤。”
(2).順應機緣;任其自然。《北齊書·陸法和傳》:“ 法和 所得奴婢,盡免之,曰:‘各隨緣去。’” 唐 張籍 《贈道士宜師》詩:“自到王城得幾年, 巴 童 蜀 馬共隨緣。”《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隨緣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郭沫若 《聖者》:“到處隨緣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獨吟
(1).獨自吟詠。 唐 白居易 《秋雨中贈元九》詩:“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唐 白居易 《郡中閒獨寄微之及崔湖州》詩:“酒散更無同宿客,詩成長作獨吟人。”
(2).獨自啼叫。 唐 杜甫 《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穢淨訖移床》詩之一:“山雉防求敵,江猿應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