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地頌·其二

作者:惟勁 朝代:唐代

覺地頌·其二原文

業識茫茫沒苦海,徇流浩浩逐飄零。

大聖慈悲興救濟,一聲用處出三聲。

智身由從法身起,行身還約智身生。

智行二身融無二,還歸一體本來平。

萬有齊含真海印,一心普現總圓明。

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蕩蕩無所停。

處處示生無生相,處處示滅無滅形。

珠鏡頓印無來往,浮雲聚散勿常程。

出沒任真同水月,應緣如響化群情。

眾生性地元無染,只緣浮妄翳真精。

不了五陰如空聚,豈知四大若干城。

詩詞問答

問:覺地頌·其二的作者是誰?答:惟勁
問:覺地頌·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全唐詩續補遺

參考注釋

業識

佛教語。謂十二因緣中的行緣識。指人投胎時心動的一念。《起信論》:“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明 陳玉陽 《義犬》第一出:“如今世上人,痴的痴,乖的也痴,苦的苦,樂的也苦,機關簸弄,一塲勝似一塲,業識 * ,一世捱到百世。” 清 譚嗣同 《仁學》十:“智慧者, 孔 謂之道心;業識者, 孔 謂之人心。人心外無道心,即無業識,亦無由轉成智慧。”

茫茫

遼闊曠遠的樣子;模糊不清楚

長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傳》

野茫茫。——《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顧炎武《復庵記》

茫茫的前景

別時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苦海

佛教比喻苦難煩惱的世間,也比喻困苦的處境

脫離苦海

浩浩

(1) 廣闊宏大

浩浩的宇宙

(2) 水勢很大

浩浩湯湯。——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浩浩長江水,奔流向東海

飄零

(1) (花葉等)凋謝脫落;飄落

黃葉飄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大聖

(1).古謂道德最完善、智慧型最超絕、通曉萬物之道的人。《荀子·哀公》:“ 孔子 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 漢 揚雄 《法言·吾子》:“委大聖而好乎諸子者,惡覩其識道也。” 明 李贄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人皆以 孔子 為大聖,吾亦以為大聖。”

(2).稱帝王。《呂氏春秋·君守》:“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史記·秦始皇本紀》:“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一:“帝曰:‘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蓋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大聖之度,慈厚若此。”

(3).佛教稱佛、菩薩。《法華經·方便品》:“今慧日大聖尊久乃説是法。”《無量壽經》卷上:“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4).謂極有神通。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我女大聖,死經二十三年,猶能與生人交往。”

(5).指小說《西遊記》中的 孫悟空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客言大聖靈著,將禱諸祠……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蓋 齊天大聖 孫悟空 雲。”

慈悲

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救濟

用金錢或物資幫助生活困難的人

公共救濟

用處

用途;作用

毫無用處

三聲

舊指軍中用以傳令的金鼓、笳、鐸之聲。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三聲既全,五彩必具,辨吾號聲,知五旗。”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聖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毛紺垂,顱骨圓聳。”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後,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遊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

行身

立身處世。《韓非子·五蠹》:“行身者競於為高,而不合於功。”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行身立志,卓爾不羣,皆豪傑之士也。” 清 方苞 《杜蒼略先生墓志銘》:“二先生行身略同,而趣各異。”

無二

(1).謂沒有異心。《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

(2).獨一無二。《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誅 成安君 ,徇 趙 ,脇燕,定 齊 ,南摧 楚 人之兵二十萬,東殺 龍且 ,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漢書·谷永傳》:“將軍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 周召 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 漢 王充 《論衡·恢國》:“前世龍見不雙,芝生無二,甘露一降。”

(3).沒有兩樣,相同。《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兩個秀才情知是他父親被害了……次日到街上往來察聽,三三兩兩幾處説來,一般無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諦視布灰之處,手跡足跡,宛然與生時無二。”

還歸

(1).返回。 應劭 《風俗通·怪神》引《管子》:“ 齊公 出於澤,見衣紫衣,大如轂,長如轅,拱手而立。還歸,寢疾,數月不出。” 漢 王充 《論衡·恢國》:“ 孝明 加恩,則論徙邊;今上寬惠,還歸州里。”《西遊記》第七七回:“ 老孫 還歸本洞,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罷。” 清 顧炎武 《兄子洪善北來言及近年吳中有開淞江之役書此示之》詩:“ 淞江 亭畔坐垂綸,還歸被褐出負薪。”

(2).歸順,歸附。 漢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昔 袁術 僭逆,王誅將加,則 廬江 太守 劉勛 ,先舉其郡,還歸國家。”

(3).歸還。《 * 詞話》第九九回:“當時統制打死二人,除了地方之害,分付 李安 ,將馬頭大酒店,還歸本主。”亦指收回。 清 柯悟遲 《漏網喁魚集》:“﹝ 光緒 三年﹞據老農云:此蟲從大霧中生,然而總歸天意,故木棉僅得二分至五厘不等,其雜糧不過還歸種子而已。”

凱旋而歸。《詩·小雅·出車》:“執訊獲醜,薄言還歸。” 朱熹 集註:“還,音旋。”《詩·大雅·常武》:“ 徐方 不回,王曰還歸。” 高亨 註:“還歸,指班師還朝。”

一體

(1) 有機的整體

融成一體

(2) 有機地結合或聯結起來的整體

俱為一體。——諸葛亮《出師表》

胡越為一體。——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本來

(1) 從一開始

(2) 向來,原來

(3) 原先;先前

(4) 理所當然

萬有

猶萬物。《子華子·陽城胥渠問》:“太初胚胎,萬有權輿。”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照燭三才,暉麗萬有。” 明 徐渭 《坐臥房記》:“而一室之中,可以照天下,觀萬有,通晝夜,一夢覺而無不知。” 冰心 《春水》詩:“萬有都在睡夢中呵!除卻零零的露珠誰是伴侶呢?”

含真

具有純真的本性。《藝文類聚》卷七八引 晉 牽秀 《彭祖頌》:“含真盪穢,離俗遺務。” 晉 陶潛 《勸農》詩:“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齊心;同心

萬眾一心

圓明

(1).指圓鏡明亮光潔。 唐 白居易 《以鏡贈別》詩:“月破天闇時,圓明獨不歇。”

(2).佛教語。謂徹底領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羅伐窣堵國》:“今產太子,當證三菩提,圓明一切智。” 宋 沉遼 《代人上杭守趙資政生辰》詩:“至誠無隱蔽,妙識造圓明。”

光焰

(1) 火焰;火光

桌上的油燈只有黃豆大小的一粒光焰

(2) 光輝;光芒

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全人類都以驚喜的目光注視著這輝煌的光焰。——《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鶻》

依止

依託;依附。《周禮·春官·肆師》“祭兵于山川” 漢 鄭玄 註:“山川蓋軍之所依止。”《北史·藝術傳上·殷紹》:“ 興 將臣到 陽翟 、 九崖巖 沙門釋 曇影 間, 興 即北還。臣依止 影 所,求請《九章》。” 唐 許堯佐 《柳氏傳》:“有妾 柳氏 ,阻絶兇寇,依止名尼。”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皎然上人》:“ 李端 在 匡岳 ,依止稱門生。” 清 方文 《石橋懷與治》詩:“三日不相見,形神罔依止。”

空性

佛教語。即真如。謂悟入空觀所顯示的真實的本體。 唐 皎然 《答俞校書冬夜》詩:“詩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靜。”

蕩蕩

浩大貌;空曠貌。《韓詩外傳》卷二:“盪盪乎其義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劌也。”《漢書·郊祀志下》:“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 顏師古 註:“盪盪,空曠之貌也。”

(1).廣大貌;博大貌。《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論語·泰伯》:“大哉 堯 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朱熹 集註:“蕩蕩,廣遠之稱也。”《漢書·禮樂志》:“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顏師古 註:“蕩蕩,廣大貌也。” 元 揭傒斯 《賦得海上雲送良上人歸徑山》:“蕩蕩無邊涯,悠悠何所之?”

(2).心胸寬廣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

(3).水奔突涌流貌。《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傳:“蕩蕩,言水奔突有所滌除。”《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 呂延濟 註:“蕩蕩,流貌。”《晉書·孫綽傳》:“中夏蕩蕩,一時橫流,百郡千城,曾無完郛者,何哉?”

(4).恣縱貌;無所約束貌。《詩·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辟。”《吳子·料敵》:“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旗旌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君不名教,臣不名謀,民不名使,官不名事,國中蕩蕩,無有政令。” 宋 陶穀 《清異錄·酒漿》:“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其樂可得而量也。”

(5).飄蕩貎;吹拂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乙編卷六:“今枯骨朽腐……化為朽壤,蕩蕩游塵,豈能與生者相感,以致禍福乎?”《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風蕩蕩,翠飄紅,忽南北,忽西東。”《白雪遺音·起字呀呀喲·逛花園》:“和風蕩蕩春日暖,碧桃枝頭鳥聲喧。”

(6).空無所有貌。《東觀漢記·馬援傳》:“譬如嬰兒頭多蟣蝨,而剃之蕩蕩,蟣蝨無所復依。”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三》:“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辭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若繫風捕影不可得。”

(7).光亮明淨貌。《史記·滑稽列傳》:“漆城雖於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 宋 蘇軾 《廬山二勝·開先潄玉亭》詩:“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 清 龔自珍 《天琴頌》:“ 重華 在堂, 周公 在下,蕩蕩有日月而無風雨。”

無所

(1).沒有地方;沒有處所。 漢 枚乘 《七發》:“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無所。” 唐 韓愈 《祭張給事文》:“上不負汝,為此不祥,將死無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柳》:“積數月,乞食無所,憔悴自歸。”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禮·考工記·輪人》:“無所取之,取諸圜也。” 鄭玄 註:“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後漢書·杜喬傳》:“先是 李固 見廢,內外喪氣,羣臣側足而立,唯 喬 正色無所回橈。”《通典·食貨九》:“ 後魏 初至 太和 錢貨無所用也。” 明 陳文燭 《<少室山房筆叢>序》:“大哉 孔子 !博學無所成名。” 瞿秋白 《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藝術的價值’也是美--抽象的美,無所附麗的美。”

處處

(1) 在各個地方

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2) 在各個方面

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3) 在所有地方

神州處處掀起建設祖國的浪潮

生相

面貌;容顏

她生相好,但人卻笨

示滅

佛教語。佛菩薩及高僧坐化身死。 唐 李華 《東都聖善寺無畏三藏碑》:“山王高妙,海月圓深,因於示滅,空悲鶴林。” 唐 白居易 《奉國寺神照師塔銘序》:“﹝ 神照 ﹞以 開成 十三年冬十二月示滅於 奉國寺 禪院。” 唐 黃滔 《華嚴寺開山始祖碑銘》:“師 鹹通 六年七月五日示滅,壽八十有五。”參見“ 示寂 ”。

來往

(1) 來和去

街上來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車輛來往

(3) 聯繫、交往或接觸——用於人

他僅與那些百萬富翁們來往

(4) 左右;上下

總不過二尺來往水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聚散

會聚與分散

人生聚散無常

常程

(1).一定的路程。 唐 杜甫 《水會渡》詩:“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2).通常的程式。 宋 司馬光 《論因差遣例除監司札子》:“得替日,依舊入常程差遣,如此則官吏有所勸,監司皆得人矣。”

(3).日常的,一般的。 宋 洪邁 《容齋四筆·文潞公平章重事》:“倘不欲以劇務煩老臣,則凡常程文書,只委右僕射以下籤書發遣。”

(4).指日常的公事。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建炎 大駕南渡後,每邊事危急,則住常程。謂專治軍旅,其他皆權止施行。”

出沒

顯現或隱沒

大鯨悠然出沒於浪濤中

船頭在浪中緩緩出沒

任真

聽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飾。 晉 陶潛 《連雨獨飲》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 逯欽立 校注引《莊子·齊物論》 郭象 註:“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 唐 杜甫 《狂歌行贈四兄》:“吾兄吾兄 巢 許 倫,一生喜怒長任真。” 宋 阮閱 《增修詩話總龜·飲食》:“ 李太白 陶淵明 則不然,各常為詩曰:我醉欲眠君且去。雖曰任真之言,然亦太無主人之情矣。” 明 袁宏道 《偶成》詩:“ 稽叔 終疑傲, 陶潛 總任真。”

水月

(1).水和月。 唐 劉禹錫 《洞庭秋月行》:“山城蒼蒼夜寂寂,水月逶迤繞城白。” 宋 楊萬里 《夜離零陵留二絕簡諸友》:“思歸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間。”

(2).指明淨如水的月亮。 唐 鄭谷 《南康郡牧陸肱郎中辟許棠先輩為郡從事有寄贈》詩:“夜清僧伴宿,水月在松梢。”《花月痕》第十回:“小飲偶然邀水月,謫居猶得住 蓬萊 。”

(3).水中月影。常形容明淨。 唐太宗 《大唐三藏聖教序》:“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唐 李白 《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詩:“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

應緣

猶言大概是。 宋 徐鉉 《柳枝詞》:“應緣鶯舌多情賴,長向 雙成 説翠條。”

猶攀附。《宋史·徽宗紀一》:“黨人子弟毋得擅到闕下,其應緣趨附黨人罷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

群情

民眾或眾人的情緒

群情激奮

群情鼎沸(形容民眾的情緒高漲,像鍋里的開水沸騰起來)

眾生

(1) 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動物

芸芸眾生

(2) 〈方〉∶畜生

性地

稟性;性情。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自悟前身》:“蓋由二公平生學道,性地純一,神觀清淨,於一念頃遂見前世。”《快心編初集》第一回:“ 玉飛 小時與 駕山 曾同筆硯,性地聰明慷慨,兩人甚是莫逆。” 許地山 《愛流汐漲》:“ 素雲 是一個年長的丫頭。主人底心思、性地,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裡無論大小事幾乎是她一人主持。”

無染

佛教語。謂性本潔淨,無沾污垢。 晉 道安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序》:“從始發意,逮一切智曲成決,著八地無染,謂之智也。” 唐 劉禹錫 《送慧則法師上都因呈廣宣上人》詩引:“以為盡妙理者莫如法門,變凡夫者莫如佛土,悟無染者莫如散花。” 唐 張祜 《題贈志凝上人》詩:“悟色身無染,觀空事不生。”

只緣

只因為。 唐 任華 《雜言寄杜拾遺》詩:“只緣 汲黯 好直言,遂使 安仁 卻為掾。” 宋 蘇軾 《題西林壁》詩:“不識 廬山 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只緣身作延年藥,一服曾經送主終。”

不了

(1).不明了;不明白。《春秋·莊公二四年》“ 郭公 ” 晉 杜預 註:“自 曹羈 以下,《公羊》、《穀梁》之説既不了,又不通之於 左 氏,故不採用。”

(2).未完;沒完。《晉書·庾純傳》:“旦有小市井事不了,是以後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 王翁 夫妻﹞雖不知這些情頭,曉得冤債不了,驚怖恍惚成病,不多時,兩個多死了。”《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些孩子就象蠢牛一般,一時照顧不到,就溜到外邊去打瓦踢毬,每日淘氣不了。” 趙樹理 《套不住的手》:“會議一共開三天半,老人又是聽報告,又是準備發言,和大家一樣忙個不了。”

(3).常置動詞後,強調動作的不可能。 唐 韋應物 《溫泉行》:“作官不了卻來歸,還是 杜陵 一男子。” 張天翼 《最後列車》:“不乾鬼子咱們活不了!”

(4).謂不能了結。 清 薛福成 《與法蘭西立約通商保護越南議》:“夫壹意欲戰,則將使彼不能轉圜,兵連禍結,致成不了之局。”

五陰

(1).謂《易》剝卦中重迭的五個陰爻。見《易卦變圖》。

(2).中醫稱手太陰、手少陰、足太陰、足少陰、厥陰五條經絡為“五陰”。《靈樞經·經脈》:“五陰氣俱絶,則目系轉,轉則目運。”

(3).亦作“ 五廕 ”。即五藴。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原夫四塵五廕,剖析形有。”《景德傳燈錄·僧肇法師》:“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 章炳麟 《駁神我 * 說》:“數論言神我,非佛家所謂中陰、五陰。”參見“ 五藴 ”。

四大

(1).道家以道、天、地、人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當作“人”。說見 朱謙之 《老子校釋》及 任繼愈 《老子新譯》。

(2).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四者分別包含堅、濕、暖、動四種性能,人身即由此構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稱。 晉 慧遠 《明報應論》:“夫四大之體,即地、水、火、風耳,結而成身,以為神宅。”《圓覺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 羅什 未終少日,覺四大不悆……死於 長安 。”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六十年來一夢醒,飄然四大御風輕。”

(3).古稱大功、大名、大德、大權為四大。《晉書·忠義傳·王豹》:“明公挾大功,抱大名,懷大德,執大權,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時 冀州 人戲稱四種大物為四大。《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 道暉 好著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為之語曰:‘ 顯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謂之四大。 顯公 ,沙門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婦人也。”

若干

(1) 比兩個多但比許多要少的一個不定數目

(2) 疑問代詞。多少(問數量或指不定量)

共得若干?

(3) 在某一數列中的抽象單位

詩詞推薦

覺地頌·其二原文_覺地頌·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