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七月十二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立秋(七月十二日)原文

晴和三日幸宜暘,不料山雲吐夕陽。

入夜達晨霏雨點,過寅至卯露曦光。

翼朝秋節心誠畏,徹晝農謠意卜祥。

人事天時符順吉,益深虔惕勖無遑。

詩詞問答

問:立秋(七月十二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立秋(七月十二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立秋(七月十二日)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九十一

2. 七月十二日

參考注釋

晴和

天氣晴朗,氣候溫和

天氣晴和

三日

(1).三天。《易·蠱》:“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2).一個月的第三天。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二月三日, 丕 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節。 晉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詩:“聊為三日游,方駕結龍旂。”

不料

沒想到地,沒有預先料到地

早上天氣還好好的,不料下午竟下起雹子來

夕陽

傍晚的太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

入夜

到了晚上

入夜,工地上燈火通明

雨點

從雲中落下的水滴

雨點下得更密

曦光

晨光;晨曦

東方一透曦光,他就起床了

秋節

(1).指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參見“ 中秋 ”。

(2).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唐 韋安石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3).泛指秋季。 漢 班倢伃 《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南朝 梁 沉約 《從軍詩》之二:“涼風厲秋節,司典告詳刑。” 唐 項斯 《古扇》詩:“昨日裁成奪夏威,忽逢秋節便相違。”

徹晝

終日。 元 張翥 《大風時送友南城》詩:“徹晝風何急,避行陵樹旁。”

人事

(1) 指人世間的事

人事滄桑

人事不可量。——《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

人事調動

(3) 人情事理

不懂人事

(4) 人的意識的對象

不省人事

(5) 人力能做到的事

盡人事

(6) 饋贈的禮物

送人事

天時

(1) 自然運行的時序

天時有愆伏。——宋· 沈括《夢溪筆談》

今天時順正。——清· 方苞《獄中雜記》

(2) 指有利於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必有得天時。

是天時不如地利。

(3) 天命

非為天時。——《三國志·諸葛亮傳》

(4) 時候

當時大家錢盡,天時又有一點多鐘,只好散了。——《老殘遊記》

我見天時尚早,便到外面去閒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

詩詞推薦

立秋(七月十二日)原文_立秋(七月十二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