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木蘭作·其五原文
宣理理乃昧,紛然起毀譽。
不及無名稱,故吾猶古初。
劉嬴今何有,守禦長城隅。
長城更以外,時來習三驅。
詩詞問答
問:於木蘭作·其五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於木蘭作·其五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
參考注釋
理理
道理。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二折:“常言道:‘太平不用舊將軍’,可怎生參不透這個理理!” 元 無名氏 《桃花女》第三折:“也不待到家門,就要筭的我一身虧,你道波可有這個理理!”
毀譽
毀損與讚譽
《京都紀事》播放後,毀譽不一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幾年前
(2)
趕不上,來不及
躲避不及
後悔不及
(3)
夠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為對風采的描繪…,這部書是其他任何書都不及的
名稱
(1) 用以識別某一個體或一群體(人或事物)的專門稱呼
這種水果的名稱叫蘋果
(2) 贏得或贈予的稱號
多年來林區所在地沒有恰當的名稱
故吾
過去的我。《莊子·田子方》:“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郭象 註:“雖忘故吾而新吾已至,未始非我,我何患焉?” 明 張景 《飛丸記·訪舊尋盟》:“惜他 龍門 點額,猶然還存故吾。” 清 趙翼 《題吟薌鏡影小照》詩:“寧同化身幻,恰與故吾親。”
古初
(1).太古之時。《列子·湯問》:“ 殷湯 問於 夏革 曰:‘古初有物乎?’”
(2).古時;往昔。 宋 王安石 《賜曆日謝表》之一:“恭維皇帝陛下道邁古初,德綏方 夏 。”《宋史·禮志四》:“禮官不能推明經訓,務合古初,反雷同其論以惑時主。” 章炳麟 《辨詩》:“自 王粲 而降,作者抗志,欲返古初,其辭安雅,而惰弛無節者眾。”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長城
(1) 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全長6700公里。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中國後,聯結戰國時燕、趙、秦之城並延長,始成長城。長城不但是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物,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2) 堅不可摧的力量或防禦物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以外
表示在一定的範圍、界線或其他限制線之外
營房以外
三驅
古王者田獵之制。謂田獵時須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 孔穎達 疏:“ 褚氏 諸儒皆以為三面著人驅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後,皆有驅之。”一說,田獵一年以三次為度。 陸德明 釋文引 馬融 云:“三驅者,一曰乾豆,二曰賓客,三曰君庖。”《漢書·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車有和鸞之節,田獵有三驅之制。”此謂田獵以三驅為度,見 顏師古 注。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君道》:“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戈直 註:“三驅者,圍合其三面,前開一路,使之可去,不忍盡物,好生之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