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寧子文

作者:彭汝礪 朝代:宋代

寄寧子文原文

相逢一笑東風前,相別一醉昌江邊。

我來西山春正妍,未見君子心欲燃。

紫泥詔命鼎來矣,黃卷文章宜勉旃。

題柱相如知有志,著鞭無使祖生先。

詩詞問答

問:寄寧子文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寄寧子文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彭汝礪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礪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先韻

參考注釋

相逢

彼此遇見;會見

偶然相逢

東風

(1) 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風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相別

謂彼此分別。 宋 蘇軾 《和子由宿逍遙堂》序:“﹝余﹞以為今者宦遊相別之日淺,而異時退休相從之日長。”《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 龐老人 ﹞請眾老人吃些酒食,各人相別。”

鬧彆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拒婚》:“他勢壓朝班,威傾京國,你卻與他相別;只怕他轉日迴天,那時須有個決裂。” 錢南揚 校註:“別,即鬧彆扭之意。”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隨》:“王用享於西山。”引申為日入處。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選·李密<陳情事表>》:“但以 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揚雄 《反騷》:“臨 汨羅 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陽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相傳 伯夷 、 叔齊 隱居於此。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是以吞縱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節。”參見“ 西山餓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縣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畫棟朝飛 南浦 雲,珠簾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為 岷山 主峰。也稱 雪嶺 。 唐 李白 《思邊》詩:“今歲何時妾憶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雲。” 唐 杜甫 《野望》詩:“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萬里橋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總稱。南起 拒馬山 ,西北接 軍都山 。有 百花山 、 靈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盧師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為京郊名勝地。

(6).山名。在 雲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稱 睡佛山 。有 華亭寺 、 太華寺 、 三清閣 、 龍門 諸勝和 聶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風景優美,有“睡美人”之稱。

(7).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為 太湖 中最大島嶼。有 縹緲峰 、 銷夏灣 、 林屋洞 諸名勝。

春正

正月。語出《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 漢 李尤 《平樂觀賦》:“四表交會,抱珍遠並,雜遝歸誼,集於春正。” 晉 張駿 《東門行》:“勾芒御春正,衡紀運玉瓊。” 徐念慈 《<小說林>緣起》:“《小説林》之成立,既二年有五月,同志議於春正發刊《小説林月刊社報》。”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紫泥詔

即紫泥書。 唐 李白 《王壺吟》:“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亦省稱“ 紫詔 ”。 南唐 李中 《送閻侍御歸闕》詩:“羨君乘紫詔,歸路指通津。” 清 孫雨林 《皖江血·刺恩》:“親厚祿,恩承紫詔;鎮 長江 ,位冠羣僚。”參見“ 紫泥書 ”。

鼎來

方來;正來。《漢書·匡衡傳》:“諸儒為之語曰:‘無説《詩》, 匡 鼎來; 匡 説《詩》,解人頤。’” 顏師古 註:“ 服虔 曰:‘鼎猶言當也,若言 匡 且來也。’ 應劭 曰:‘鼎,方也。’” 宋 王安石 《與張護戎啟》:“鼎來敝邑,甫次近郊,傳聞使旌,適在州部,將親盛德,尤激歡悰。”《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 允文 ( 虞允文 )再具捷奏,且言:‘敵軍鼎來,臣不當便引去。’”

黃卷

(1).書籍。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雜碎故事,蓋是窮巷諸生,章句之士,吟詠而向枯簡,匍匐以守黃卷者所宜識。” 楊明照 校箋:“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汁染之防蠹,故稱書為黃卷。”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黃卷之中,聖賢備在。”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黃卷看來消白日,朱絃動處引清風。”

(2).指記錄官吏功過,考核能否稱職的專門文書。 唐 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黃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仇兆鰲 注引《唐會要》:“ 天寶 四載十一月,勅御史依舊置黃卷,書闕失,每歲委知雜御史長官比類能否,送中書門下,改轉日褒貶。”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於是臺院長白雜端曰:‘舉事。’則舉曰:‘某姓侍御史有某過,請準條。’主簿書之。”

(3).詔敕。 宋 陸游 《乞致仕札子》二:“萬簽黃卷,悵已負於初心;十具烏犍,冀獲安於故里。”

(4).指道書或佛經。因佛道兩家寫書用黃紙。 唐 皎然 《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崑山寺白鶴觀亦清道人並沉道士》詩:“耳目何所娛,白雲與黃卷。”

文章

(1)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勉旃

努力。多於勸勉時用之。旃,語助,之焉的合音字。《漢書·楊惲傳》:“方當盛 漢 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困學違從眾,明公各勉旃。” 宋 歐陽修 《送謝中舍》詩之二:“人生白首吾今爾,仕路青雲子勉旃。” 李大釗 《在<國民雜誌>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諸君本此進行,將來對於世界造福不淺,勉旃。”

題柱

(1).見“ 題橋柱 ”。

(2).相傳 東漢 靈帝 時, 長陵 田鳳 為尚書郎,儀貌端正。入奏事,“ 靈帝 目送之,因題殿柱曰:‘堂堂乎張, 京兆 田郎 。’”見 漢 趙岐 《三輔決錄》卷二。後遂以“題柱”為稱美郎官得到皇帝賞識之典。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聞嘉公柳遐墓誌》:“ 魏侯 之見 劉廙 ,不覺斂容; 漢 主之觀 田鳳 ,遂令題柱。” 唐 楊炯 《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清晨伏奏,幾承題柱之恩;閒夜潔齋,惟有張燈之宿。” 唐 錢起 《和王員外雪晴早朝》:“題柱盛名兼絶唱,風流誰繼 漢 田郎 。” 明 何景明 《送高子登赴試》詩:“題柱名千里,登臺策萬言。”

(3).謂題寫楹聯。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二:“ 埴 先太常一生儉約,始終不渝。於庭前題柱以示後人云:‘儉於己,可以不求於人;儉於官,可以不取於民。’”

相如

相同;相類。《墨子·備城門》:“﹝門﹞廣八尺,為之兩相如。” 孫詒讓 間詁:“謂門左右兩扇同度。”《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厥土之膏,畝價一金,田田相如。” 李賢 註:“相如,言地皆沃美相類也。”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一出:“總祗道,男和女,不相如。難道真箇俺巾幗輩便於時無補。”

有志

有志向;有志氣。《禮記·禮運》:“ 孔子 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漢 王粲 《詠史》:“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唐 韓愈 《送區冊序》:“﹝ 區冊 ﹞入吾室,聞詩書仁義之説,欣然喜,若有志於其間也。” 孫中山 《勸告北軍將士宣言書》:“ 民國 新成,時方多事,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

祖生

東晉 名將 祖逖 ,率部渡 長江 時中流擊楫,誓復中原。所部紀律嚴明,得到沿途各地人民擁護,收復 黃河 以南地區。由於 東晉 內部迭起糾紛,對他不加支持,他大功未成,憂憤而死。後世詩文常用此典故,稱 祖逖 為 祖生 。《晉書·劉琨祖逖傳贊》:“ 祖生 烈烈,夙懷奇節。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唐 胡曾 《詠史詩·豫州》:“策馬行行到 豫州 , 祖生 寂寞水空流。” 宋 劉克莊 《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詞:“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 祖生 去後,有人來否?” 明 徐復祚 《投梭記·渡江》:“撫景追思,投鞭欲濟誰敢屍,矯矯 祖生 詞,嵬嵬 公瑾 祠。”

詩詞推薦

寄寧子文原文_寄寧子文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