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偈·稱法行原文
本無貪瞋,我持戒忍。
食不過中,手不操楯。
風必頓息,而浪漸盡。
離微細念,方名見性。
詩詞問答
問:四偈·稱法行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四偈·稱法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石門文字禪》卷二四
參考注釋
貪瞋
佛教語。謂貪慾與瞋恚。《敦煌曲·禪門十二時》:“平旦寅,發意斷貪瞋。莫令心散亂,虛度一生。” 清 大汕 《海外紀事》卷一:“故我 文佛 度世,恐人習氣深重,貪瞋痴愛,沉溺無歸,示以沙彌比丘菩薩戒法在家。”
持戒
遵行戒律。《百喻經·毗舍闍鬼喻》:“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梁書·文學傳下·任孝恭》:“ 孝恭 少從蕭寺 雲法師 讀經論,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碣銘序》:“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見性者,曰 興果律師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不持戒者,居土臺外。”
不過
(1)
——用在形容詞性的詞組或雙音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很高
那就再好不過了
(2)
——作連詞,表示轉折,只是
然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病人精神還不錯,不過胃口還不好
(3)
副詞,指明範圍;只,僅僅
不過是個小孩子
頓息
(1).停留休息。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石賢士神》:“田家老母到市買數片餌,暑熱行疲,頓息石人下小瞑,遺一片餌去,忽不自覺。”《三國志·魏志·鮑勛傳》:“帝手毀其表而競行獵,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何如八音也?’”《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軍至 斗城 ,去 瓮口 二十餘里,解鞍頓息。”
(2).深深嘆息貌。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趙臣》:“ 璋 大驚頓息曰:‘今日非 趙 君,我族矣!’”
微細
(1) 比喻地位低下
起微細,定海內
(2) 極細小
微細血管
方名
四方之名。指辨識方向。《禮記·內則》:“六年,教之數與方名。” 鄭玄 註:“方名,東西。”《隋書·經籍志一》:“古者童子示而不誑,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十歲入國小,學書計。”
見性
佛教語。謂悟徹清淨的佛性。《壇經·般若品》:“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明 李贄 《答鄧石陽書》:“若人能空之,則不得謂之太虛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學者專以見性為極則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鎖閉三年併五載,試他見性與明心。”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四偈·稱法行原文_四偈·稱法行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