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佛寺原文
靈境深沉試一過,俗氛原不到岩阿。
亭亭老檜乘雲氣,孑孑危峰罥薜蘿。
煙鎖空林人跡絕,香浮寶地梵音多。
從今願學無生法,攘攘塵埃奈我何。
詩詞問答
問:游石佛寺的作者是誰?答:朱國祚
問:游石佛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游石佛寺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朱國祚的名句有哪些?答:朱國祚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歌韻 出處:槜李詩系卷十五
參考注釋
靈境
(1).莊嚴妙土,吉祥福地。多指寺廟所在的名山勝境。 南朝 梁簡文帝 《神山寺碑》序:“雖鐵界銅圍,如影如約,補石擎金,隨生焰滅。獨有 鷲岳 靈境,浄土不燒,螺髻金質,聲聞難覩。” 唐 白居易 《沃洲山禪院記》:“自 齊 至 唐 ,茲山濅荒,靈境寂寥,罕有人游。” 宋 蘇軾 《次韻孫職方蒼梧山》:“或雲靈境歸賢者,又恐神功亦偶然。” 明 楊慎 《游靈泉寺》詩:“泉臺埋玉樹,靈境閟仙音。” 清 魏源 《華山詩》之二:“出山意已移,靈境渺天北。”
(2).泛指風景名勝之地。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謝靈運<游山>》:“靈境信淹留,賞心非徒設。” 唐 柳宗元 《界圍岩水簾》詩:“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呵呵,寥寂莊嚴的靈境,這般地雄渾、坦蕩、清明!”
深沉
(1)
(2) 指聲音低沉
大提琴深沉的音調
(3) 形容程度深
暮色深沉
(4) 沉穩;不外露
深沉的微笑
(5) 幽深
閨閣深沉
俗氛
指塵俗之氣或庸俗的氣氛。 宋 惠洪 《冷齋夜話·滿城風雨近重陽》:“ 潘 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 清 秋瑾 《申江題壁》詩:“滿眼俗氛憂未已,江河日下世情非。”
不到
(1)
不足,少於…
不到四分鐘駛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師抱怨那個孩子不到學校上課
(3)
不周到
我們是粗人,照顧不到,請多原諒
岩阿
山的曲折處。 漢 王粲 《七哀詩》:“山崗有餘映,巖阿增重陰。”《文選·潘岳<河陽縣作>詩之二》:“川氣冒山嶺,驚湍激巖阿。” 呂良 註:“巖阿,山曲也。” 宋 歐陽修 《伊川獨游》詩:“巖阿誰可訪,興盡復空還。” 清 許承欽 《石竺山》詩:“坐想洪荒初,神 禹 未開鑿,汎濫沒巖阿,雲巢棲海若。”
亭亭
(1) 高聳直立的樣子
亭亭淨植。——宋· 周敦頤《愛蓮說》
亭亭獨立。——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亭亭如蓋。——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氣
乘雲
(1).駕雲;馭雲。《楚辭·離騷》:“吾令 豐隆 乘雲兮,求 宓妃 之所在。”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二:“夜領 張徹 投 盧仝 ,乘雲共至 玉皇 家。”《鏡花緣》第十三回:“當日小弟聞 大人國 只能乘雲而不能走,每每想起,恨不能立刻見之,今果至其地,真是天從人願。”
(2).升天,仙去。 宋 蘇舜欽 《感興》詩:“吾朝三聖人,乘雲不可覩。”
孑孑
(1).特出、獨立貌。《詩·鄘風·乾旄》:“孑孑乾旄,在 浚 之郊。” 朱熹 集傳:“孑孑,特出之貌。” 陳奐 傳疏:“孑孑,猶桀桀,特立之意。” 唐 張說 《贈陳州刺史義陽王碑》:“孑孑三旐,連舳歸飛,遙遙 百越 ,經途瞻嘆。” 宋 司馬光 《送茹屯田孝標知無為軍》詩:“疊鼓鳴鐃迎候新,軍牙孑孑倚 淮 津。”
(2).特立,出眾。多指才能、人品等。《資治通鑑·唐僖宗光啟元年》:“今 緒 猜刻不仁,妄殺無辜,軍中孑孑者受誅且盡,子鬚眉若神,騎射絶倫,又為前鋒,吾竊為子危之!” 胡三省 註:“孑孑,特立之貌。” 宋 沉遼 《宋太子中舍張傳師墓志銘》:“蓋君不以孑孑為譽,而識者默知其為能。” 清 顧炎武 《與任鈞衡》:“兄至今日而能孑孑不隨流俗,竟作羲皇上人,知所得實深。”
(3).孤單,孤寂。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而我抱重罪,孑孑萬里程;親戚頓乖角,圖史棄縱橫。”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小溪縣令妾》:“妾窮獨難久處,四顧孑孑,更無親戚可依,曉夕思之,惟有一死。” 清 李漁 《巧團圓·夢訊》:“小生 姚繼 ,字 克承 , 楚 之 漢陽 人也。幼失二親,長無一時,孑孑孤行於世上,亭亭獨立於人前。”
(4).細行,小惠。 唐 韓愈 《原道》:“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凡有字人之責者,幸勿謂煦煦孑孑,薄而不為也。”
(5).倏忽,突然。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怪術》:“﹝ 李秀才 ﹞叱其僧曰:‘粗行阿師,爭敢輒無禮,拄杖何在,可擊之!’其僧房門後有笻杖孑孑跳出,連擊其僧。”
(6).猶汲汲。急切、努力從事貌。 宋 曾鞏 《王容季墓志銘》:“﹝ 容季 ﹞為人自重,不馳騁衒鬻,亦不孑孑為名。” 清 惲敬 《姚江學案書後二》:“至 朱子 之學,其榘度繩尺與聖人之教皆一轍焉,惟兢兢然孑孑然自拔於禪。”
(7).蹙迫,艱難。 清 曾國藩 《復劉霞仙中丞書》:“ 直隸 終年亢旱,去秋未種宿麥,今歲夏收失望,疆吏對此,如坐鍼氈,公私孑孑,都無好懷。” 清 薛福成 《敘疆臣建樹之基》:“終歲所征以供地方留支之費、及水陸經制兵餉,尚覺孑孑不遑。”
危峰
高峻的山峰。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傍危峰,立禪室,臨浚流,列僧房。” 唐 白行簡 《貢院樓北新栽小松》詩:“移根依厚地,委質別危峰。”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十二:“危峰如卓繖,百里望龍潭。”
薜蘿
(1).薜荔和女蘿。兩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緣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王逸 註:“女蘿,兔絲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見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絲為帶也。”後藉以指隱者或高士的衣服。《南齊書·高逸傳·宗測》:“量腹而進松朮,度形而衣薜蘿。” 唐 張喬 《送陸處士》詩:“若向仙巖住,還應著薜蘿。”
(2).借指隱者或高士的住所。 南朝 梁 吳均 《與顧章書》:“僕去月謝病,還覓薜蘿。” 唐 韓偓 《雪中過重湖信筆偶題》詩:“道方時險擬如何,謫去甘心隱薜蘿。” 清 黃遵憲 《歲暮懷人詩》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歸去空山臥薜蘿。”
空林
(1).渺無人跡的樹林。 晉 張協 《雜詩》之六:“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 唐 孟浩然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詩:“ 義公 習禪處,結構依空林。”
(2).木葉落盡的樹林。 唐 章八元 《新安江行》:“古戍懸魚網,空林露鳥巢。”
人跡
人的足跡;指人
荒無人跡
寶地
(1) 地理、氣候等條件優越而富庶之地
柴達木盆地是塊寶地
(2) 敬稱對方所在之地
借貴方寶地一用
梵音
(1).梵唄。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經師論》:“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音。” 唐 宋之問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梵音迎漏徹,空樂倚雲懸。”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詩:“古壁棲金象,花宮出梵音。” 清 袁於令 《西樓記·捐姬》:“聽松風梵音,偶來蕭寺,看他疏寫千張紙。” 李涵秋 《廣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們點齊香燭,請大家拜佛。霎時鐃鈸叮噹,梵音高唱。”
(2).佛教謂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亦指佛、菩薩的音聲。《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徧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數》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
(3).猶梵語。亦泛指 印度 的語言。 唐 黃滔 《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夫 毗沙門 ,梵音, 唐 言多聞也。” 五代 齊己 《贈念<法華經>僧》詩:“更堪誦入陀羅尼, 唐 音梵音相雜時。”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韻》:“華音論讀,必以一音為一讀;梵音論諷,雖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揚高下。” 郭沫若 《文藝論集·太戈爾來華的我見》:“我雖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見過他《從印度帶去的使命》。”
從今
從現在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 宋 郭應祥 《玉樓春》詞:“從今對酒與當歌,空惹離情千萬緒。”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 杜鵬程 《延安人》:“從今向後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處長,是什麼模樣?”
無生法
佛教語。謂真如之理、涅槃之體能離開生滅。 唐 儲光羲 《秦中守歲》詩:“或念無生法,多傷未出塵。” 元 張翥 《蛻庵歲晏百憂薰心排遣以詩乃作》之五:“久悟無生法,從容與化遷。”
攘攘
形容紛亂擁擠的樣子
塵埃
(1) 飛揚的塵土
塵埃傳播病菌
(2) ;比喻污濁的東西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唐· 杜甫《兵車行》
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蒙世俗之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