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歌為真如本長老作

作者:無慍 朝代:元代

無言歌為真如本長老作原文

無言歌,無言之道言難傳。

機頭領略猶鈍漢,句後解會知徒然。

我本有口且無舌,興來不妨歌一闋。

七金山外覓知音,引得虛空笑聲咽。

君不見空生寂寂岩頭坐,匝地天華亂飄墮。

又不見毗耶病夫施一默,潦倒文殊嘆無及。

兩處牢關盡掣開,白日青天轟霹靂。

詩詞問答

問:無言歌為真如本長老作的作者是誰?答:無慍
問:無言歌為真如本長老作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無慍的名句有哪些?答:無慍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七十六

參考注釋

道言

(1).法術之言。《韓非子·和氏》:“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 王先慎 集解:“道言謂法術之言。”

(2).道教或佛教的學說、經典。《南史·隱逸傳上·顧歡》:“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抑。” 唐 韋應物 《起度律師同居東齋院》詩:“安居同僧夏,清夜諷道言。” 元 張雨 《雲霏分韻得作字》:“道言匪虛無,梵冊皆矩矱。”

(3).說話。《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女巫道:‘連我也不曉得緣故。’道言未了,只聽得外面鼓樂喧天, 盧生 來行納采禮。”《白雪遺音·玉蜻蜓·游庵》:“道言未了 君卿 至。”

謂說話迎合人意。《莊子·漁父》:“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 成玄英 疏:“希望前人意氣而導達其言。” 陸德明 釋文:“道言,音導。”

頭領

為首的人(多見於早期白話)

鈍漢

蠢人。 唐 盧仝 《揚州送伯齡過江》詩:“不唧溜鈍漢,何由通姓名。”《新五代史·雜傳·司空頲》:“ 彥 怒,推 正言 下榻,詬曰:‘鈍漢辱我!’” 清 鄭燮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

解會

理解;領會。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辨》:“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喜看的是諸經內典,一覽輒能解會。”

徒然

(1) 僅僅如此

(2) 無緣無故;偶然

皆不徒然

(3) 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我找不到他們,徒然跑了半天

有口

敢言善辯。《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孝惠帝 時, 呂太后 用事,欲王諸 呂 ,畏大臣有口者。”《漢書·陸賈傳》引此文, 顏師古 注曰:“有口,謂辯士。”《南史·蕭脩傳》:“ 脩 中直兵參軍 陳晷 甚勇有口,求為覘候,見獲,以辭烈被害。”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又 姜淮 者,少年有口。值 殷太史 士瞻 教書,偶不在室, 淮 戴其紗帽,束其帶,正在室中搖擺作勢, 殷 猝至, 淮 不知帶插橫解法, 殷 不懌。 淮 曰:‘師父還繫玉帶哩,此銀帶何足貴?’ 殷 笑而釋之。”

無舌

(1).沒有舌頭。《埤雅·釋鳥》:“ 閩 諺曰:‘鴇無舌,兔無脾。’蓋鴇無舌連蹄,性不木止。”

(2).謂不善言語、辭章。 宋 黃庭堅 《黃龍南禪師真贊》:“工以丹墨,得皮得骨;我以無舌,贊水中月。”按,佛教以“廣長舌”泛喻能言善辯。

不妨

(1)

最好還是

你不妨現在就告訴他

(2)

無任何害處

你不妨去碰碰運氣

(3)

表示懷疑或不確定

我不妨說,傳導聲音的機械裝置是完善的

一闋

(1).猶言一任(官職)。 漢 王符 《潛夫論·邊議》:“且凡四海之內者,聖人之所以遺子孫也;官位職事者,羣臣之所以寄其身也。傳子孫者,思安萬世;寄其身者,各取一闋。” 汪繼培 箋:“一闋,猶今言一任。”

(2).一度樂終,亦謂一曲。 宋 歐陽修 《晚泊岳陽》詩:“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元史·禮樂志五》:“齊聲舞前曲一闋,樂止。”

金山

(1).產金之山。《南史·海南諸國·林邑國》:“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2).比喻人的儀表英俊、德行崇高。《梁書·朱異傳》:“﹝ 異 ﹞器宇弘深,神表峯峻。金山萬丈,緣陟未登;玉海千尋,窺映不測。”

(3).西方之山。《後漢書·馮衍傳下》:“躍青龍於滄海兮,豢 * 於金山。” 李賢 註:“金山,西方之精也。”

(4).山名。在 江蘇省 鎮江市 西北。古有 氐父 、 獲苻 、 伏牛 、 浮玉 等名, 唐 時 裴頭陀 獲金於江邊,因改名。 南宋 韓世忠 敗 金兀朮 於此山下。 元 薩都剌 《江城玩雪》詩:“千重 鐵瓮 成銀瓮,一夜 金山 換玉山。” 清 陳維崧 《添字昭君怨·夜泊鑾江》詞:“一點 瓜洲 玉糅,半笏 金山 雪透。”

(5).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縣 附近海中。 宋 吳聿 《觀林詩話》:“ 華亭 並海有 金山 ,潮至則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有 寒穴泉 ,甘冽與 惠山 相埒。”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 知心朋友

引得

英文 index 的音譯,即索引

虛空

心中無著落

笑聲

笑時發出聲或猶如笑的聲音

笑聲朗朗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空生

須菩提 的別稱。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善解真空之義。 宋 陳師道 《送法寶禪師》詩:“初聞 飲光 笑,復作 空生 瘦。”

寂寂

形容寂靜

寂寂人定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庭院寂寂。——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寂寂荒山

匝地

遍地,滿地

濃蔭匝地

天華

見“ 天花 ”。

飄墮

猶飄落。 漢 宋子侯 《董嬌饒》詩:“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 宋 蘇軾 《與胡祠部游法華山》詩:“君猶鸞鶴偶飄墮,六翮如雲豈長鎩。”

毗耶

亦作“ 毗邪 ”。亦作“毘耶”。1.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又譯作“毗耶離”、“毘舍離”、“吠舍離”。古 印度 城名。《維摩經》說, 維摩詰 (意譯 淨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爾邦 南部)。 釋迦牟尼 於該地說法時, 維摩詰 稱病不去。 釋迦 派 文殊師利 前往問疾。 文殊師利 問 維摩詰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 默然不對。 文殊師利 嘆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古代詩文中,多以此佛教傳說故事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諦的典故。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唐 陸龜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書事》詩:“欲入 毘耶 問,無人敵 浄名 。” 宋 張孝祥 《踏莎行》詞:“故人相見尤堪喜, 山陰 乘興不須回。 毗耶 問疾難為對。”

(2).指 維摩詰菩薩 。詩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說佛理之人。 唐 賈島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貧無悶, 毗耶 疾未調。” 清 錢謙益 《贈胡泌水》詩:“談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燈禮 浄名 。” 清 姚鼐 《碩士約過舍久俟不至》詩:“巵言聊一放,閉口終 毘耶 。”

(3).指《維摩經》。 宋 王安石 《北窗》詩:“北窗枕上春風暖,謾讀 毗耶 數卷書。”

病夫

體弱多病的人

潦倒

(1) 舉止散漫,不自檢束

幾分潦倒模樣

(2) 頹喪,失意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一技無成,半生潦倒

(3) 衰老

龍鍾潦倒

(4) 反常;顛倒

言語潦倒

文殊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的左脅侍,與司“理”的 普賢菩薩 相對。 中國 傳其說法道場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晉 殷晉安 《文殊象贊》:“ 文殊 淵睿,式昭厥聲。”《四遊記·唐三藏被難得救》:“願佛慈悲,早見 文殊 金身,賜我真經,留傳東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相傳山上徧地皆黃金, 觀音 、 文殊 猶生。”

無及

沒時間,來不及

悔恨無及

白日青天

白天。表示強調。 宋 楊萬里 《題太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閣詩真跡>》詩:“太史留題 快閣 詩,舊碑未必是真題。六丁搜出 嚴 家墨,白日青天橫紫蜺。” 彭芬 《辛亥遜清政變記》第二編:“白日青天,睽睽萬目,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霹靂

又急又響的雷,是雲與地面之間發生的強烈雷電現象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詩詞推薦

無言歌為真如本長老作原文_無言歌為真如本長老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