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無錫縣原文
得句九龍騁暢觀,梁溪順水下清瀾。
徘徊因命暫維舫,矍鑠依然遂據鞍。
踵接肩摩真是庶,衣豐食足為思難。
古稀天子猶乘馬,老幼就瞻益抃歡。
詩詞問答
問:過無錫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過無錫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過無錫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四
參考注釋
得句
謂詩人覓得佳句。 唐 周賀 《上陝府姚中丞》詩:“成家儘是經綸後,得句應多諫諍餘。” 宋 陸游 《晴甫一日復大風雨連日不止遣懷》詩:“得句已無前輩賞,開編時與古人游。” 元 薩都剌 《高郵至邵伯》詩之一:“有時得句無人和,風雨寒窻夜讀書。” 清 曹寅 《秋日過訪芥公》詩:“得句聞敲鉢,逃禪媿閉關。”參見“ 覓句 ”。
九龍
(1).稱以九龍為飾之物。古有“龍生九子”之說,因以為飾而示祥瑞。《文選·張衡<東京賦>》:“ 九龍 之內,寔曰嘉德。” 薛綜 註:“ 九龍 ,本 周 時殿名也。門上有三銅柱,柱有三龍相糺繞,故曰九龍。” 北齊 顏之推 《古意》詩之一:“ 吳 師破九龍, 秦 兵割千里。” 余冠英 註:“九龍,《淮南子·泰族訓》:‘ 闔閭 伐 楚 ……破九龍之鐘。’” 唐太宗 《詠燭》詩之二:“九龍蟠燄動,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此指九龍燭。如: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輿。
(2).傳說中神仙駕御的神獸。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 元君 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 * 。”《雲笈七籤》卷九八:“寶蓋連輿,命駕御九龍。”
(3).傳說中治水的九條龍。 元 馬致遠 《薦福碑》第三折:“今年是九龍治水,少不的珠露成災。” 明 何景明 《九川行》:“帝遣九龍下,治此 江 漢 安。”
(4).對一門九子的美稱。《北齊書·王昕傳》:“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學識有風訓,生九子,並風流藴藉,世號 王氏 九龍。”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氏族類·九龍》:“ 後魏 崔子瑜 、 子樞 等九人號九龍。” 唐 楊炯 《宴人楊八宅序》:“一門九龍之紱冕,四代五公之緒秩。”
(5).稱 漢文帝 的九匹良馬。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馬》:“ 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號為九良,一曰九逸,又曰九龍。”參見“ 九逸 ”。
(6).鞭炮的一種。 孫錦標 《通俗常言疏證·水火》:“《宛署記》又有名九龍入雲。即炮仗之九條龍也。”
水下
水面以下
對這個海灣水下情況了如指掌
徘徊
(1) 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矍鑠
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矍鑠哉,是翁也。——《後漢書·馬援傳》
精神矍鑠
依然
照往常,依舊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據鞍
跨著馬鞍。亦借指行軍作戰。《後漢書·馬援傳》:“ 援 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 援 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周書·儒林傳·樊深》:“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 宋 劉克莊 《軍中樂》詩:“將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 清 錢謙益 《貴州布政使司右參政陳府君墓志銘》:“師還之日,磨厓染翰,沾沾自喜,庶幾有據鞍裹革之志焉。” 俞鍔 《醉歌行》:“據鞍矍鑠空餘子,掀髯一飲話滔滔。”
踵接肩摩
摩肩接踵。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清 金捧閶 《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真是
確實;的確
真是鬆了一口氣
古稀
稱人年七十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古稀之年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乘馬
(1).駕馬,用馬駕車。《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管子·乘馬》:“天下乘馬服牛,而任之輕重有制。”
(2).猶運籌。謂經濟謀劃。《管子·乘馬》題解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何如璋 云:“馬者,算數之籌,如今所謂法馬……乘者,計也。《周禮·天官·宰夫》‘乘其財用之出入’,即今算法乘除之謂。凡治國之法制,皆出於數,有所建置,必立馬乘之,乃知其輕重長短多寡之數,而措注各得其宜。篇中言地、言用、言朝、言車,而詳發均地分民,是標名《乘馬》本旨。”參閱 馬非百 《管子輕重篇新詮》。
(3).複姓。 漢 有 乘馬絺 。
(1).四匹馬拉的車。《詩·鄭風·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馬。”
(2).指四匹馬。《詩·大雅·崧高》:“路車乘馬,我圖爾居。” 毛 傳:“乘馬,四馬也。”
老幼
(1).老人和小孩。《禮記·樂記》:“老幼孤獨,不得其所。”《國語·晉語七》:“養老幼,恤孤疾。”
(2).泛指家屬。 晉 潘岳 《西征賦》:“牧疲人於西夏,攜老幼而入 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