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時享太廟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孟春時享太廟原文

魯論欽與祭,周雅詠於昭。

太室修精礿,王春報始韶。

瓞瓜綿益衍,本木接非遙。

濟濟趨三獻,依依眄九霄。

僾聞希黻扆,顯相肅鵷僚。

啟佑鴻規遠,丕承仰五朝。

詩詞問答

問:孟春時享太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孟春時享太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孟春時享太廟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蕭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二

2. 宗廟之祀皆宗室奉爵

參考注釋

魯論

即《魯論語》。《論語》的 漢 代傳本之一。相傳為 魯 人所傳,是今本《論語》的來源之一。《漢書·藝文志》:“傳《魯論語》者, 常山 都尉 龔奮 、 長信 少府 夏侯勝 、丞相 韋賢 魯扶卿 、前將軍 蕭望之 、 安昌侯 張禹 ,皆名家。 張氏 最後而行於世。” 唐 陸德明 《<經典釋文>序錄》:“ 漢 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 魯 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按,三家指傳《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家。 張禹 所傳《論語》,以《魯論》為本,既傳於世,故後世又稱《論語》為《魯論》。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五:“ 愈 ( 韓愈 )既死, 籍 ( 張籍 )祭詩有‘《魯論》未訖注,手跡今微茫’,則知 愈 晚年嘗註《論語》未訖而絶筆。” 明 吳騏 《塞下曲》:“為言侍子今無恙,初在京師讀《魯論》。” 清 趙翼 《午睡》詩:“少小讀《魯論》,晝寢懲昏頽。”

周雅

指《詩經》中的《大雅》和《小雅》。因《詩經》均為 周 詩,故稱。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序》:“ 開元 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實由主上惡華好朴,去偽從真,使海內詞場,翕然尊古;《南風》、《周雅》,稱闡今日。” 元 王惲 《飛豹行》:“元戎茲獵似開先,我作《車攻》補《周雅》。”

太室

亦作“ 大室 ”。1.太廟中央之室,亦指太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 孔 傳:“太室,清廟。” 孔穎達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壞。” 杜預 註:“大廟之室。”

(2).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縣 北。《左傳·昭公四年》:“ 四岳 、 三塗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陸德明 釋文:“大室即中嶽 嵩高山 也,在 豫州 。”《史記·楚世家》:“ 幽王 為 太室 之盟。” 裴駰 集解引 杜預 曰:“ 太室 , 中嶽 也。”

王春

《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 文王 也。”後以“王春”指陰曆新春。 唐 杜甫 《暮春送馬大卿赴闕》詩:“卿月昇金掌,王春度玉墀。” 宋 臧魯子 《滿庭芳》詞:“好是王春正月維岳降,膺此神休。” 明 張居正 《賀元旦表》之二:“王春司令,紫宸臻首祚之祥。” 清 顧炎武 《元旦陵下作》詩:“山川通御氣,節物到王春。”

瓜綿

《詩·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 沮 漆 。” 朱熹 集傳:“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絶,至末而後大。以比 周 人始生於 漆 沮 之上,而 古公 之時其國甚小,至 文王 而後大也。”後以“瓜緜”喻子孫昌盛。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韻》:“宗親成蔕固,國祚等瓜緜。”

濟濟

(1).眾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濟濟。” 毛 傳:“濟濟,眾多也。” 唐 盧綸 《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 鄭觀應 《盛世危言·西學》:“數年之後有不人才濟濟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 《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廣場,已是人眾濟濟。”

(2).整齊美好貌。《詩·齊風·載驅》:“四驪濟濟,垂轡濔濔。”《隋書·音樂志中》:“昭昭車服,濟濟衣簪。” 元 戴善夫 《風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濟濟,狀貌堂堂,卻為甚偏嫌俺妓女,怕見婆娘?”

莊敬貌。濟,通“ 齊 ”。《詩·大雅·公劉》:“蹌蹌濟濟,俾筵俾幾。” 鄭玄 箋:“濟濟,士大夫之威儀也。”《管子·形勢解》:“濟濟者,誠莊事斷也。”《漢書·劉向傳》:“臣聞 舜 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隋書·音樂志上》:“其容穆穆,其儀濟濟。” 宋 司馬光 《乞罷詳定押班札子》:“朝廷不聞肅雍濟濟之風,數有變色分爭之醜,臣竊為陛下惜之。” 孫中山 《香港興中會章程》:“堂堂 * ,不齒於列邦;濟濟衣冠,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

三獻

(1).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合稱“三獻”。《儀禮·聘禮》:“薦脯醢,三獻。”《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勛,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獻。”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禮》詩之三:“三獻欲終侵曙色,百神齊下散天香。” 明 楊慎 《江祀記》:“肅將天祝,幽贊於神明,舉爟張樂,三獻望燎已,事乃竣。”

(2).三種祭品。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祭禮有腥、燖、熟三獻。”

(3).三次呈獻。 唐 韓愈 《孟生詩》:“ 卞和 試三獻,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 荊 玉已三獻, 冀 羣當一空。”

依依

(1) 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

楊柳依依

(2) 戀戀不捨的樣子

依依不捨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覺民《與妻書》

(3) 依稀;隱約

依依墟里煙

九霄

(1).天之極高處;高空。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諸公送李侍御歸朝》詩:“ 巴 江暮雨連 三峽 , 劍 壁危樑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詩:“丈夫落魄縱無聊,壯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謂仙人居處。《文選·沉約<游沉道士館>詩》:“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張銑 註:“九霄,九天仙人所居處也。” 唐 李白 《明堂賦》:“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雲。” 王琦 註:“按道書,九霄之名,謂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練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為九霄。” 宋 陸游 《長生觀觀月》詩:“獨倚欄桿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處。 唐 杜甫 《臘日》詩:“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閣老晚秋集賢院即事寄贈徐薛二侍郎》詩:“九霄偏眷顧,三事早提攜。” 唐 黃滔 《敷水廬校書》詩:“九霄無詔下,何事近清塵?”

顯相

謂有名望的公卿諸侯參加助祭。《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 鄭玄 箋:“顯,光也,見也……諸侯有光明著見之德者來助祭。” 朱熹 集傳:“顯,明;相,助也。” 宋 蘇轍 《代張公謝南郊加恩表》:“上自股肱之列,下同筦庫之微。嘉其顯相之勤,録其駿奔之助。” 明 宋濂 《代祀高麗國山川記》:“某日甲子,為壇三成於南門外,攝行祀事。其國王 王顓 暨諸陪臣先後駿奔,以竭顯相之義。”

啟佑

亦作“啟右”。亦作“啟祐”。開導佑助。《書·君牙》:“啟佑我後人,鹹以正罔缺。” 孔 傳:“開助我後嗣。”《禮記·祭統》:“啟右 獻公 , 獻公 乃命 成叔 纂乃祖服。” 陳澔 集說:“啟,開;右,助也。”《孔子家語·在厄》:“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祐我哉。”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五:“吾將大啟祐 孫 氏,宜為我立祠。” 清 侯方域 《擬上遣官致祭先師孔子闕里群臣謝表》:“斯文啟佑,至治馨香。”

鴻規

猶言根本 * 。 南朝 齊 王儉 《高帝哀策文》:“俾茲良史,敬修舊則,敢圖鴻規,式揚至德。” 唐 吳揚吾 《明堂告朔議》:“紹百王之絶軌,樹萬代之鴻規。” 太平天囯 黃恩沛 《建天京於金陵論》:“開國必先擇地,而建都尤貴立基,身居天位者,無不定萬世之鴻規也。”

丕承

很好地繼承。舊謂帝王承天受命,常曰“丕承”。《書·君奭》:“惟 文王 德丕承無疆之恤。” 漢 揚雄 《法言·問明》:“ 成湯 ,丕承也; 文王 ,淵懿也。或問丕承,曰:‘由小致大,不亦丕乎?革 夏 以天,不亦承乎?’”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今我小子丕承王業,式建伽藍,用旌聖跡。” 明 張煌言 《答延平世子經書》:“幸而老世臺丕承前業,壁壘增新。”

詩詞推薦

孟春時享太廟原文_孟春時享太廟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