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歇歌題胡瑰畫卷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卓歇歌題胡瑰畫卷原文

卓歇之語六經無,五季始述蕭遼書。

爾時毳幕稱卓帳,亦名卓槍如周廬。

歇之言取息廬義,耶律制傳漢語呼。

是以唐末後五季,多有人為卓歇圖。

就中胡瑰為巨擘,曾有番馬弆石渠。

茲之卓歇實其類,宣和曾庋七卷俱。

士奇好古稱精鑒,於七得一珍瓊瑜。

纑地磔裂重裝潢,精神復見名卷初。

卷首五字題張照,顏筋柳骨識不誣。

徒觀風景真愜吾,樂利豈分中外殊。

舊藏番馬試印證,郭雍亟力韓文摹。

一之為甚其可再,重儓不值捧腹夫。

詩詞問答

問:卓歇歌題胡瑰畫卷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卓歇歌題胡瑰畫卷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十五

2. 書畫譜載歷朝畫卓歇圖者不一而足卓歇二字不見於經傳因檢遼史知有卓帳卓槍之語乃悟卓者立也卓帳即氈廬蓋氈廬乃立成者也而卓槍即立槍亦周廬宵防誰何者彼時譯漢語取歇息於卓帳之景為圖而變其文為卓歇耳即雲立而歇息於義亦通然均為遼時漢人所譯語非遼之本國語也余嘗謂陶淵明不求甚解之語為未當若斯類者不求其解可乎

參考注釋

六經

六部儒家經典。《莊子·天運》:“ 孔子 謂 老聃 曰:‘ 丘 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漢書·武帝紀贊》:“ 孝武 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顏師古 註:“六經,謂《易》、《詩》、《書》、《春秋》、《禮》、《樂》也。” 漢 以來無《樂經》。今文家以為“樂”本無經,皆包含於《詩》、《禮》之中;古文家以為《樂》毀於 秦始皇 焚書。參見“ 六藝 ”。

五季

(1).即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 後周 五代。 宋 葉紹翁 《南屏興教磨崖》:“ 錢塘 自 五季 以來,無干戈之禍。” 清 惲敬 《西楚都彭城論》:“後世如 六朝 之割裂,如 五季 之紊亂,草澤英雄,崛起一時。” 陳天華 《猛回頭》:“到 五季 ,又是個,外強中弱,俺同胞,遭殺戮,好不心傷。”

(2).中醫以四時配五行而為五季,即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

爾時

猶言其時或彼時。《左傳·襄公十三年》“使 士匄 將中軍,辭曰: 伯游 長,昔臣習於 知伯 ,是以佐之,非能賢也” 晉 杜預 註:“ 罃 代將中軍, 士匄 佐之。 匄 今將讓,故謂爾時之舉,不以己賢。”

毳幕

見“ 毳幙 ”。

周廬

古代皇宮周圍所設警衛廬舍。《史記·秦始皇本紀》:“衞令曰:‘周廬設卒甚謹,安得賊敢入宮?’” 裴駰 集解引 三國 吳 薛綜 曰:“士傅宮外,內為廬舍,晝則巡行非常,夜則警備不虞。”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周廬綺合,廨署星分。” 元 王逢 《後無題》詩之三:“遠慚行在周廬士,橫草無功日晏眠。” 清 宋之繩 《隨蹕雜記》詩:“殿門嚴鼓發,萬灶撤周廬。”

耶律

複姓。初為 契丹 部落名。 遼 建立後為國族之姓。《遼史·國語解》:“《本紀》首書 太祖 姓 耶律氏 ,繼書皇后 蕭氏 ,則有國之初,已分二姓矣。有謂始興之地曰 世里 ,譯者以 世里 為 耶律 ,故國族皆以 耶律 為姓。”

漢語

漢族的語言。構成漢藏語族的一個分支,其口語形式差別很大,但有共同的以形象符號直接體現詞意而與發音不相聯繫的書面體系。主要方言分北方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北話、閩南話和粵語等

是以

所以;因此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末後

最後

有人

(1).謂有傑出的人物。《晉書·忠義傳序》:“ 卞壼 、 劉超 、 鍾雅 、 周虓 等已入列傳,其餘即敍其行事,以為《忠義傳》,用旌 晉氏 之有人焉。” 唐 韓愈 《興元少尹房君墓誌》:“ 房 故為官族,稱世有人。”

(2).謂有靠山。如:朝中有人好做官。

(3).泛指有某人。《孟子·盡心下》:“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櫻桃小口嬌聲顫,不防花下,有人腸斷。” 巴金 《春》一:“有人從梅林那面走過來,發出了這樣的叫聲。”

就中

(1) 從中;居中

就中調停

(2) 其中

這件事是他們三個乾的,就中老李乾的最多

巨擘

(1) 大拇指

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孟子·滕文公下》

(2) 比喻傑出人物;在某一方面居於首位的人物

醫界巨擘

石渠

(1).石築的水渠。 漢 劉楨 《公宴》詩:“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 唐 孟浩然 《病癒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詩:“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見“ 石渠閣 ”。

宣和

(1).疏通調和。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余少好音聲,長而翫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 唐 白居易 《為人上宰相書》:“如此,則相公得不匡輔其政,緝熙其令,宣和其風乎?然則,匡輔、緝熙、宣和之道,某雖不敏,嘗聞於師焉。”

(2).借稱 宋 徽宗 趙佶 。 宣和 為其年號。 金 元好問 《俳體雪香亭雜詠》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筆,留得 華清 《按樂圖》。” 明 吳寬 《大房金源諸陵》詩之一:“卻是 宣和 解亡國,穹廬黃屋恐非心。” 清 趙翼 《讀史》詩之十九:“ 伯時 擅丹青,神到秋毫顛; 宣和 愛遺筆,幅值數百千。”

好古

喜愛古代的事物

精鑒

見“ 精鑑 ”。

亦作“ 精鑒 ”。明於鑑別。亦指高明的識別力。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欲求士之賢愚,在於精鑒博採之而已。” 五代 齊己 《愛吟》:“傳寫會逢精鑒者,也應知是詠閒情。”《宋史·儒林傳四·呂祖謙》:“嘗讀 陸九淵 文喜之,而未識其人,考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 江西 小陸 之文也。’揭示,果 九淵 ,人服其精鑑。” 王先謙 《與繆荃孫書》:“ 石州 文除 祁 趙 兩碑誌外,無可入選,足徵精鑒。”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 註:“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高誘 註:“一,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後)成也。”《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眾 之得一。” 王逸 註:“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萬斯寧。”

(2).天的代稱。 唐 無名氏 《鴻慶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眾生。”

磔裂

(1).車裂人體。後亦指凌遲處死。《後漢書·董卓傳》:“恨不得磔裂姦賊於都市,以謝天地。” 李賢 註:“磔,車裂之也。” 唐 元稹 《苦雨》詩:“安得 飛廉 車,磔裂雲將軀。” 宋 王禹偁 《諫議大夫臧公墓志銘》:“不踰月,刼盜如故。公捕獲之,皆磔裂而徇,然後以聞。”

(2).分割;割裂。《文選·揚雄<長楊賦>》:“分剓單于,磔裂屬國。” 呂延濟 註:“磔裂,破也。” 唐 王續 《負苓者傳》:“自 伏羲氏 洩道之密,漏神之幾,分張大和,磔裂元氣,使天下之智者詭道逆出。”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三》:“南渡前,經義簡實典古,有補世教,豈若近世浮虛磔裂者所為,宜為先儒之所深取也。”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三:“駢文家尚對偶,講聲韻,固然是可文而文之,可是古文家的磔裂章句,也何嘗不是可文而文之呢?”

重裝

猶重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重裝富賈,周流天下,道無不通。” 明 唐順之 《重修宜興縣學記》:“﹝ 宜興縣 ﹞地僻以簡,冠蓋文綉之所不衝,大賈重裝之所不輳。”

(1).重新裝裱、裝訂。 宋 陸游 《跋<韓非子>》:“《韓非子》一卷…… 淳熙 己酉,某重裝而藏之。”

(2).重新安裝(設備零件等)。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卷首

(1).書刊的前面部分。 明 毛晉 《周密<癸辛雜識別集>跋》:“茲集卷首載《汴梁雜事》,下卷又載《汴京宮殿》,可補 周美成 、 李元叔 二賦之闕。” 葉德輝 《書林清話·古今藏書家紀板本》:“國初 季振宜 《季滄葦書目》、 錢曾 《述古堂藏書目》,卷首均別為 宋 板書目。” 曹聚仁 《我與我的世界·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卷首飾有‘古稀天子之寶’和‘乾隆御覽之寶’的朱印。”

(2).首卷,成績最優的第一份考卷。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殿試策》:“上疑首卷有私,於二甲卷首,得 羅萬化 ,置於第一。”

五字

(1).五個字。多指詩文中五字句。《漢書·藝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南史·陸厥傳》:“ 約 等文皆用宮商……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

(2). 晉 郭頒 《魏晉世語》:“ 司馬景王 命中書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經時竭思不能改,心有憂色…… 會 ( 鍾會 )取草視,為定五字。 松 悅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當爾耶?’ 松 曰:‘ 鍾會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後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韋舍人早朝》詩:“一經傳舊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謝除知制誥表》:“得以文墨侍於軒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詩。 五代 齊己 《秋夕書懷》詩:“平生樂道心常切,五字逢人價合高。”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二九:“池塘春草 謝 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奪天工。”

顏筋柳骨

謂 唐 代大書法家 顏真卿 、 柳公權 之字遒勁有力。亦泛指墨寶。 宋 陸游 《唐希雅雪鵲》詩:“我評此畫如奇書, 顏 筋 柳 骨追 歐 虞 。” 元 關漢卿 《普天樂·喜得家書》曲:“卻是斷腸詩詞,堪為字史, 顏 筋 柳 骨, 獻之 羲之 。”亦作“ 顏精柳骨 ”、“ 顏骨柳筋 ”。 宋 范仲淹 《祭石學士文》:“ 曼卿 之筆, 顏 精 柳 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此書 顏 骨 柳 筋,無一筆不合法。”

不誣

不妄;不假。《禮記·表記》:“是故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祿不誣。” 孔穎達 疏:“以其言善乃受祿,是受祿不誣罔也。”《後漢書·杜林傳論》:“ 杜林 行義,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誣矣。” 明 文徵明 《題李西台千文》:“今觀此書,信不誣也。”

觀風

替人守望,以便報告

派小王去觀風

樂利

(1).快樂與利益。猶幸福。《禮記·大學》“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漢 鄭玄 註:“聖人既有親賢之德,其政又有樂利於民。” 李大釗 《厭世心與自覺心》:“樂利之境,陳於吾前,苟有為者,當能立致。”

(2).謂使之得到快樂與利益。 胡適 《讀<呂氏春秋>》:“極少數人也許能有這種犧牲自己而樂利天下的精神。”

中外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一之為甚

見“ 一之謂甚 ”。

重儓

見“ 重臺 ”。

不值

(1)

(2)

價值達不到的

我看這輛車不值這么多錢

(3)

做某種事情沒有多大意義或價值

這次他可不值,連白洋淀的螃蟹都沒有吃到就走了

(4)

禁不起,很容易乾某事

不值一打

捧腹

用手捧著肚子,形容大笑的情態

令人捧腹

詩詞推薦

卓歇歌題胡瑰畫卷原文_卓歇歌題胡瑰畫卷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