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諸公佳作原文
老文新刊立新堂,千里騰輝賁兩鄉。
江漢驪珠探作寶,龜蒙文桂斷為梁。
英辭美陋瓊瑤室,古篆工羞糞上牆。
陵谷燮遷解訛缺,後賢何惜補休光。
詩詞問答
問:再和諸公佳作的作者是誰?答:蘇唐卿
問:再和諸公佳作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再和諸公佳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2. 以上清李敬修光緒《費縣誌》一四上
參考注釋
刊立
刻石立碑。 南朝 梁 任昉 《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乞依二公前例,賜許刊立。”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騰輝
閃耀光輝。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光影騰輝照心地,無有一法當現前。”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一·漢宮老婢》:“俄而皓月騰輝,山空境寂。”
江漢
(1). 長江 和 漢水 。《書·禹貢》:“ 江 漢 朝宗於海。”《詩·小雅·四月》:“滔滔 江 漢 ,南國之紀。” 朱熹 集傳:“ 江 漢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 江 漢 之間,不驚雞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蓋。” 清 黃景仁 《黃鶴樓用崔韻》:“欲把登臨倚長笛,滔滔 江 漢 不勝愁。”
(2).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荊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內。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十:“ 江 漢 之君,悲其墜屨, 少原 之婦,哭其亡簪。”《後漢書·荀彧傳》:“ 紹 既新敗,眾懼人擾,今不因而定之,而欲遠兵 江 漢 ,若 紹 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文選·江淹<望荊山>詩》:“奉義至 江 漢 ,始知 楚 塞長。” 李善 註:“ 江 漢 , 荊 楚 之境也。”
(3).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東部地區。 唐 杜甫 《枯棕》詩:“嗟我 江 漢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鰲 註:“ 江 漢 ,指 巴 蜀 。”
(4).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區。 陳毅 《吟 * 形勢》:“ 江 漢 飛傳 劉 鄧捷,中原重見 李 鄭 回。”
驪珠
(1).寶珠。傳說出自驪龍頷下,故名。《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唐 溫庭筠 《蓮浦謠》:“荷心有露似驪珠,不是真圓亦搖盪。” 明 劉兌 《嬌紅記》:“紅牙緩引驪珠串,個個一般圓。” 清 卓爾堪 《海市歌》:“龍女仙衣湘水裙,掌上驪珠弄明月。”
(2).比喻珍貴的人或物。《南齊書·倖臣傳論》:“長主君世,振裘持領,賞罰事殷,能不踰漏,宮省咳唾,義必先知。故能窺盈縮於望景,獲驪珠於龍睡。” 唐 元稹 《贈童子郎》詩:“ 楊公 莫訝清無業,家有驪珠不復貧。” 清 陳其元 《庸閒齋筆記·解元抄襲陳文》:“主司閲文,合意者少,至十八日猶未定元。外舅適得一卷,大喜,以為獨得驪珠矣。”《孽海花》第十三回:“這回 章自蜚 、 聞韻高 都沒有中,驪珠已失,所得都是鱗爪罷了。”
(3).楊梅的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果蓏·楊梅》:“ 陸游 詩:‘未愛滿盤堆火齊,先驚探頷得驪珠。’按,謂楊梅也。”
(4).龍眼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三·龍眼》。
龜蒙
龜山 和 蒙山 的並稱。均在 山東省 境內。二山連續,長約八十餘里,其西北一段名 龜山 ,東南名 蒙山 。《詩·魯頌·閟宮》:“奄有 龜 蒙 。” 毛 傳:“ 龜 ,山也; 蒙 ,山也。” 北周 庾信 《周袞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建旟 濟 漯 ,擁節 龜 蒙 。” 唐 劉得仁 《送雍陶侍御赴兗州裴尚書命》詩:“ 洙 泗 秋微動, 龜 蒙 月正圓。”
英辭
亦作“ 英詞 ”。美好的文辭。 漢 仲長統 《昌言》:“英辭雨集,妙句雲來。”《舊唐書·張說傳》:“精義探繫表之微,英辭鼓天下之動。” 宋 陳師道 《與寇趙約丁塘看花》詩:“坐無上客席虛左,贈有英詞囊不空。” 宋 張淏 《雲谷雜記·書侍郎徐公帖後》:“英辭琳瑯潤金石,寒芒正色如明星。”
瓊瑤
(1) 美玉
身居錦秀心無愛,足步瓊瑤意不迷。——《西遊記》
(2) 比喻別人酬答的禮物、詩文、書信等
瓊瑤滿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見朔風凜凜,冷氣嗖嗖,卻已瓊瑤密布,飄下一天雪來。——《鏡花緣》
古篆
指篆書。有大篆、小篆,通行於 春秋戰國 及 秦 代,故稱古篆。 明 文徵明 《題黃應龍》詩:“古篆依稀 贛州 字,先 宋 流傳非一日。”《鏡花緣》第四九回:“他所抄之字不知可是古篆?”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頌敦銘》:“銘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陵谷
(1).《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毛 傳:“言易位也。” 鄭玄 箋:“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處上之謂也。”後因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魏書·拓跋淵傳》:“臣以疏滯,遠離京輦,被其構阻,無所不為。然臣昔不在其後,自此以來,翻成陵谷。”
(2).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變。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是以勒此豐碑,懼從陵谷,植之松柏,不忍凋枯。” 唐 韓偓 《亂後春日途經野塘》詩:“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 昆明 是劫灰。” 清 趙翼 《游獅子林題壁》詩:“數百年來幾陵谷,此猶堅完縫不裂。” 郭沫若 《西江月》詞:“能教滄海變桑田,陵谷一朝轉換。”
(3).丘陵和山谷。 唐 韓愈 《雜說》之一:“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 宋 蘇軾 《颶風賦》:“鼓千尺之濤瀾,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於一卷,落崩崖於再觸。”
(4).指陵墓。 清 顧炎武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於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詩:“六十年間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止存松楸八百樹,夜夜宿鳥還相呼。”
訛缺
亦作“ 訛闕 ”。亦作“譌缺”。錯誤、殘缺。《新唐書·藝文志序》:“自六經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漢 ,其師傳之道中絶,而簡編脫亂訛缺,學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一本作“ 訛闕 ”。 宋 陸游 《跋六一居士集古錄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數年,訛闕已多,知古人慾傳遠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 元 袁桷 《陸道士墓志銘》:“蓋其傳受訛缺,浮靡恣盪,攝思握神,罔不知所以。” 清 朱珪 《<雁門集>序》:“ 露蕭 農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傳諸本考證譌缺,將重刻之,而質之於予。”
後賢
後世的賢人。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 元 陳基 《秋懷》詩之二:“往聖既作莫,後賢孰當繼。” 清 陳維崧 《永遇樂·東溪雨中修禊》詞:“莫停檀板,且偎紅袖,此會後賢應繼。”
休光
盛美的光華。亦比喻美德或勳業。《漢書·匡衡傳》:“使羣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楨,天下幸甚。”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唐 韓愈 《與於襄陽書》:“士之能垂休光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後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內閣三·宰相對聯》:“志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休光播於百年。” 劍農 《武漢革命始末記》:“今者時機已熟,天應人歸,一省發難,全國回響,不旬日而十八行省,徧樹義旗,誠足動各國之觀瞻,昭休光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