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玉韘原文
繕人規制玉人為,彄沓闓抨是所資。
不稱每羞童子佩,如磨常憶武公詩。
㡳須象骨徒傳古,恰似瓊琚匪報茲。
於度機張慎省括,溫其德美信堪師。
詩詞問答
問:詠玉韘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玉韘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玉韘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二
參考注釋
繕人
《周禮》官名。《周禮·夏官·繕人》:“繕人,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抉拾。”
規制
(1).規格制式。《新唐書·韋述傳》:“及 蕭嵩 引 述 撰定, 述 始摹 周 六官領其屬,事歸於職,規制遂定。” 宋 范仲淹 《再進前所陳十事》:“請密定規制,相時而行。” 傖父 《民國行政機關之改革》:“當民軍起義時,各省設軍政府為戰時組織,其規制殊不一律。”
(2).指建築物的規模形制。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五:“ 中山府 有 夕陽樓 , 煇 出疆日,騎馬自樓下過,在城之隅,規制甚小。”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靈谷寺 乃 太祖 改葬 寶誌 之所,規制甚麗,中殿無梁,雲猶是 六朝 所建也。”《明史·西域傳四·天方》:“城東北有土屋,為拜天之所,規制精巧,柱石皆青石,雕為花文。”
(3).指器具的規模形制。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三三:“夫南簇蠶少,規制狹小,殆若戲技,故獲利亦薄。”
(1).指建築物的規模形制。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楊府水渠》:“ 楊和王 居殿巖日,建第 清湖 洪福橋 ,規製甚廣。”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旁有浮屠,號 孝親院 ,石刻 魏公 所建。院規製宏敞,柱皆文石,佛象如新。”
(2).指器具的式樣。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墨磨人》:“其墨匣亦作半笏樣,規製古樸,是百餘年物。” 金 岳行甫 《謝人惠二小漆冠》詩:“規製新翻出 杜郎 ,最宜閨子夜燒香。”
人為
(1) 人造成
一種人為的裝飾品
(2) 人去乾、做
事在人為
彄沓
罩,套戴。《詩·衛風·芃蘭》“童子佩韘” 漢 鄭玄 箋:“韘之言沓,所以彄沓手指。”
不稱
(1).不相稱;不相副。《詩·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鄭玄 箋:“不稱者,言德薄而服尊。”《史記·文帝本紀》:“﹝ 孝文皇帝 ﹞德厚侔天地……明象乎日月,而廟樂不稱,朕甚懼焉。其為 孝文皇帝 廟為昭德之舞。” 晉 陸機 《文賦》:“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只怕小生才能淺薄,不稱將軍任使,豈敢推辭。”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詩之二:“十載畫 瀟湘 ,不稱 瀟湘 月。”
(2).不勝任;不稱職。《史記·亷頗藺相如列傳》:“ 括 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漢書·宣帝紀》:“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稱,四方黎民將何仰哉!”《金史·章宗紀四》:“近制以鎮靜而知大體為稱職,苛細而闇於大體為不稱。”
(1).不顯揚。 漢 司馬相如 《封禪文》:“歷選列辟,以迄於 秦 ……紛綸威蕤,湮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蓋君子恥當年而功不立,疾沒世而名不稱。”
(2).不稱道。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今足下不稱 楚王 之德厚,而盛推 雲夢 以為高……竊為足下不取也。”
(3).不名;不叫做。《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童子
(1)
(2) 未成年的人
童子六七人。——《論語·先進》
彼童子之師。——唐· 韓愈《師說》
操童子業。——《聊齋志異·促織》
(3) 童生,明清科舉,凡中舉以前,不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
操童子業。——《聊齋志異·促織》
恰似
正如;恰如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花一朵。——徐志摩《沙揚那拉》
瓊琚
(1).精美的玉佩。《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毛 傳:“瓊,玉之美者。琚,佩玉名。” 孔穎達 疏:“瓊琚,琚是玉名,則瓊非玉名,故云瓊。玉之美者,言瓊是玉之美名,非玉名也。”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這比任何珠玉、瓊琚的環佩還要高貴。”
(2).喻指還報的厚禮。 明 史謹 《謝郭舍人贈臘梅》詩:“折來為乏瓊琚報,聊托微言表寸心。”
(3).比喻美好的詩文。 唐 韋應物 《善福精舍答韓司錄清都觀會宴見憶》詩:“忽因西飛禽,贈我以瓊琚。”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詩》之三:“君侯乘興寫佳篇,我得瓊琚價倍千。” 清 金農 《蔡七舍人削牘寄予因答所貺》詩:“臨風答嘉藻,何日誦瓊琚。”
(4).喻雪。 明 茅平仲 《夜行船序·宴薊鎮宛在亭四景》套曲:“風漸寒同雲密布,雪亂舞滿地瓊琚。”
省括
謂將箭瞄準目標。括,箭桿末端。常用以比喻為政必須合於準則。《書·太甲上》:“慎乃儉德,惟懷永圖。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釋。” 宋 梅堯臣 《蔡君謨示古大弩牙》詩:“黃銅弩牙金錯花,銀闌線齒如排沙,上立準度可省括,箭溝三道前直窊。” 清 黃宗羲 《移史館熊公雨殷行狀》:“又言時及艱難,安危省括,懸於督撫,以臣裁量,多不可以備倉卒也。”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五書》:“若箭在弦,省括即發,海內驚惶,亂民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