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天梯原文
高似終南一柱雄,氤氳蒼狗鎖芙蓉。
蓋陰槧日淩清漢,陣影無心出遠峰。
化作樓台曾翼鳳,變為霖雨又從龍。
更憐竹院頻來往,薄暮鐘聲隔幾重。
詩詞問答
問:青雲天梯的作者是誰?答:白瑩
問:青雲天梯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青雲天梯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白瑩的名句有哪些?答:白瑩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冬韻
2. 清同治《韶州府志》卷二六
參考注釋
一柱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東西。 漢 王充 《論衡·談天》:“石之質重,千里一柱,不能勝也。”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眾木共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雷書》:“ 大中祥符 間, 岳州 玉真觀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樂志十七》:“設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擔當重任,獨力支撐局面的人。 唐 張祜 《讀狄梁公傳》詩:“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閣下為南溟之鵬,作中天之一柱。”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八:“代許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撫三辰。” 陳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壽祝辭》:“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膽福壽全。”
(3).指舊式賬簿或清冊里的一個項目。舊式賬目分舊管(原有的)、新收(新收進的)、開除(支出的)、實在(剩下的)四項,稱為“四柱”或“四柱清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我拿過來一看,就是 張鼎臣 交出來的盤店那一帳本,內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氤氳
煙氣、煙雲瀰漫的樣子;氣或光混合動盪的樣子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唐·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雲煙氤氳
蒼狗
(1).青狗,天狗。古代以為不祥之物。《史記·呂太后本紀》 唐 司馬貞 述贊:“諸 呂 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孼芟夷。禍盈斯驗,蒼狗為菑。” 明 屠隆 《曇花記·嚴公冤對》:“昔 彭生 枉死,黑豕人啼, 如意 酖亡,蒼狗晝現。”
(2). 唐 杜甫 《可嘆》詩:“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後因以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元 袁桷 《送牟景陽信州監征》詩之一:“世事不知蒼狗變,機心端與白鷗眠。”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同夢》:“嗟浮生誰不朽,早教人夢裡悲蒼狗。” 陳三立 《過隨園故址》詩:“況今世變幻蒼狗,屢聞竊國如分瓜。”參見“ 白衣蒼狗 ”。
芙蓉
(1) 芙蓉花。中國的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麗,白色或粉紅色,在夜間變深紅色
(2) 荷花的別名。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清漢
(1).天河。 晉 陸機 《擬迢迢牽牛星》詩:“昭昭清漢暉,粲粲光天步。” 明 張居正 《泊漢江望黃鶴樓》詩:“九秋槎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
(2).霄漢;天空。 南朝 梁 沉約 《高松賦》:“既梢雲於清漢,亦倒景於華池。” 唐 李商隱 《安平公詩》:“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 恆 沙。” 明 徐禎卿 《月》詩:“只自懸清漢,那知隔鳳城。”
陣影
陣雲的陰影。 唐太宗 《同賦含峰雲》詩:“橫天結陣影,逐吹起羅文。” 唐 駱賓王 《賦得春雲處處生》:“蓋陰籠迥樹,陣影抱危城。”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化作
(1).化育生成。《莊子·天道》:“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自拜上帝之後,件件可悉,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
(2).變成。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廬陵 有木客鳥,大如鵲,千百為羣,不與眾鳥相厠。俗雲是古之木客花化作。”《西遊記》第十五回:“卻才是 金頭揭諦 請了菩薩來,把那澗里龍化作我們的白馬。” 魯迅 《野草·雪》:“寒夜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
樓台
(1) 〈方〉∶涼台
(2) 較高的台榭,泛指樓(多用於詩詞戲曲)
近水樓台
霖雨
(1) 連綿大雨
(2) 比喻恩澤
從龍
《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舊以龍為君象,因以稱隨從帝王或領袖創業。 後唐 盧殷 《欲銷雲》詩:“欲隱從龍質,仍餘觸石文。” 清 戴易 《釣台》詩:“當時賴有從龍彥,卻使幽人享太平。”《清史稿·食貨志一》:“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後投誠者。” 郭孝成 《陝西光復記》:“當中原逐鹿之時,正豪傑從龍之會。”
竹院
栽竹的庭院。 唐 張籍 《尋徐道士》詩:“尋師遠到 暉天觀 ,竹院森森閉藥房。” 唐 李涉 《題鶴林寺僧舍》詩:“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不是偷閒來竹院,如何此地也逢僧?”
來往
(1) 來和去
街上來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車輛來往
(3) 聯繫、交往或接觸——用於人
他僅與那些百萬富翁們來往
(4) 左右;上下
總不過二尺來往水
薄暮
傍晚
每薄暮下管鍵。——清· 方苞《獄中雜記》
加以薄暮逆夷又發火燒潮音街。——《廣州軍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