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十三首·其十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古風十三首·其十原文

秦王失其鹿,英雄爭逐之。

沛公入關中,三章法令施。

偉哉蕭相國,策力鹹會時。

鴻門宴諸侯,端坐袞冕垂。

一增不能用,勇力徒爾為。

矧乃恣殘1-1暴,眾志均乖離。

用賢兼愛民,斯為王道基。

詩詞問答

問:古風十三首·其十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古風十三首·其十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支韻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九

參考注釋

英雄

非凡出眾的人物。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袖民眾的人

總攬英雄。——《三國志·諸葛亮傳》

英雄樂業。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爭逐

爭競,競逐。《漢書·馮奉世傳》:“即封 奉世 ,開後奉使者利,以 奉世 為比,爭逐發兵,要功萬里之外,為國家生事於夷狄。” 顏師古 註:“逐,競也。” 宋 朱淑真 《新春二絕》詩之一:“多少園林正蕭索,紛紛爭逐趁時開。”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把我們 中國 已經作為了萬國的商場,彼此在這兒互相爭逐了。”

沛公

漢高祖劉邦。秦末劉邦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民眾立他為沛公

關中

指陝西渭河流域一帶,為陝西的農、工業發達,人口集中之地區

沛公欲王關中。——《史記·項羽本紀》

三章法

泛指法律。 明 許自昌 《水滸記·遣訊》:“速移文都城預約三章法,期上壽得榮夸。”《天雨花》第五回:“堪憐已犯三章法,官牌火票要登門。”參見“ 三章 ”。

相國

古官名。春秋戰國時,除楚國外,各國都設相,稱為相國、相邦或丞相,為百官之長

策力

謀略與武力。 漢 袁康 《越絕書·內傳陳成恆》:“孤欲空邦家,措策力,變容貌,易名姓,執箕箒,養牛馬,以臣事之。”

鴻門宴

(1) 鴻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公元前206年項羽率大軍入關進駐鴻門,準備滅劉邦,經項羽叔父項伯的調解,劉邦親赴鴻門去拜見項羽,項羽設宴相待。宴會上,項羽謀士范增命項莊舞劍,伺機刺殺劉邦,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以掩護劉邦。後劉邦乘機入廁,逃回本營。後以之比喻不懷好意的宴請

(2) 指加害客人的宴會

諸侯

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王侯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宋· 蘇洵《六國論》

端坐

端正地坐著

端坐讀書

袞冕

(1).袞衣和冕。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和禮冠。《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國語·周語中》:“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 韋昭 註:“袞,袞龍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夢宰相過嶺四人》:“ 蔡丞相 持正 為府界提舉日,有人夢至一官居,堂宇高邃,上有具袞冕而坐者四人。” 清 戴名世 《曲阜縣聖廟塑像議》:“而 唐 開元 中遂出王者袞冕之服以衣矣。” 錢玄 《三禮名物通釋·衣服·服制》:“上古禮服服制,大別為冕服、弁服、冠服三等。依經傳所述,則冕服分為六,弁服三,冠服二……冕服六:大裘、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其冕則同,其服皆玄衣、纁裳,赤韍純朱,但各服繡繢之章不同。”歷代皇帝、皇太子、郡王、公卿等均服用袞冕,但其形制相異。參閱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二章。

(2).穿袞服時所用的冕。《新唐書·車服志》:“首飾大小華十二樹,以象袞冕之旒。”《宋史·輿服志四》:“袞冕十有二旒,其服十有二章,以享先王。”

(3).謂登朝入仕。《後漢書·孔僖傳》:“﹝ 崔篆 ﹞嘗勸 子建 仕。對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勇力

勇氣和力量

勇力文武備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有勇力者。——《漢書·食貨志》引漢· 賈誼《論積貯疏》

徒爾

徒然,枉然。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四:“石犬不可吠,銅駞徒爾為。” 唐 李頎 《放歌行答從弟墨卿》:“徒爾當年聲籍籍,濫作詞林兩京客。” 宋 王禹偁 《感流亡》詩:“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 明 方孝孺 《祭宋仲珩》:“乃知小人,徒爾紛紛。” 朱琦 《感事》詩:“難虞正須才,孤憤亦徒爾。”

眾志

眾人的意願。《呂氏春秋·慎大》:“﹝ 桀 ﹞不恤其眾,眾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 唐 韓愈 《鄆州溪堂詩》序:“治成制定,眾志大固。”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此非獨於理至悖也,即緣救國是圖,不惜以個人為供獻,而考索未用,思慮粗疏,茫未識其所以然,輒皈依於眾志。”

乖離

牴觸;背離

用賢

任用賢人。《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毛 傳:“ 宣王 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後漢書·左雄傳》:“臣聞柔遠和邇,莫大寧人,寧人之務,莫重用賢,用賢之道,必存考黜。”

兼愛

(1).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荀子·成相》:“ 堯 讓賢,以為民,氾利兼愛德施均。”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 仲尼 兼愛,不羞執鞭。” 許地山 《無法投遞之郵件》:“ 啟芳 說我是泛愛者, 勞生 說我是兼愛者,但我自己卻以為我是困愛者。”

(2). 春秋 、 戰國 之際, 墨子 提倡的一種 * 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墨子》中有《兼愛》三篇,闡述其主張。

道基

治理之道的根本。《文選·張協<雜詩>之三》“高尚遺王侯,道積自成基” 李善 注引《莊子》:“無為無治,謂之道基。” 晉 阮侃 《答嵇康》詩之二:“恬和為道基, 老氏 惡強梁。”

詩詞推薦

古風十三首·其十原文_古風十三首·其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