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舒伯源梅花韻·其四原文
檐卜花開鷲嶺西,何如江國見纖肌。
自矜六出非凡格,獨占三冬最晚時。
刻玉漫勞誇智巧,鏤冰那復耐風吹。
短牆深院淒涼甚,竹外攲斜一兩枝。
詩詞問答
問:和舒伯源梅花韻·其四的作者是誰?答:李正民
問:和舒伯源梅花韻·其四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和舒伯源梅花韻·其四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正民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正民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參考注釋
檐卜
植物名。產西域,花甚香。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色艷沉檀,香踰簷卜。” 吳兆宜 註:“《經》云:‘如入簷卜林,聞簷卜花香,不聞他香。’”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 陶真白 言:梔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簷卜花也。” 清 孫枝蔚 《勝音上人持張虞山書見訪兼示與淮上諸子唱和》詩:“花中愛簷卜,味中想醍醐。”
鷲嶺
(1). 鷲山 。 北周 庾信 《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 雪山 羅漢之論, 鷲嶺 菩提之法,本無極際,何可勝言。” 倪璠 註:“ 鷲嶺 在 王舍城 ,梵雲 耆闍崛山 是也。” 唐 李邕 《<東林寺碑>序》:“ 尼邱 啟於 夫子 , 鷲嶺 保於 釋迦 。” 清 張芳 《黛史》:“ 鷲嶺 之言,有色諸天,兼乎粗妙,形墜即欲,情超即禪,分界有三,本一境耳。”
(2).借指佛寺。 宋 蘇軾 《海會殿上樑文》:“庶幾 鷲嶺 之雄,豈特 鵞湖 之冠。” 明 夏完淳 《題崑山水月殿》詩:“ 鷲嶺 岧嶢 谷水 陰, 崑山 迢遞快登臨。” 清 納蘭性德 《桂》詩:“露鑄鸞釵色,風薰 鷲嶺 香。”
(3).指 杭州 靈隱寺 前 飛來峰 。 飛來峰 又名 靈鷲 ,故稱。 唐 宋之問 《靈隱寺》詩:“ 鷲嶺 鬱岧嶢,龍宮隱寂寥。”
何如
(1) 如何,怎么樣
今日之事何如。——《史記·項羽本紀》
誠好惡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則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勝過或不如
與其強攻,何如智取
江國
(1).河流多的地區。多指 江 南。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 宋 梅堯臣 《送賢良田太丞通判江寧》詩:“對策 漢 庭後,拜官江國來。” 清 周亮工 《雪苑不寐》詩:“江國書難寄,中原寇未平。”
(2).古國名。在今 河南省 息縣 西。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上》:“ 齊桓公 時, 江國 、 黃國 小國也;在 江 淮 之間,近 楚 。”
自矜
自誇;自尊自大
以專長自矜
六出
雪花的別稱
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宋書·符瑞志下》
非凡
(1) 出色的或突出的
非凡的成就
(2) 出眾的
非凡的工作能力
獨占
獨自占有
獨占資本
三冬
冬季。三個冬天
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杜荀鶴《溪居叟》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漢書·東方朔傳》
智巧
(1).機謀與巧詐。《韓非子·揚權》:“聖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文選·范曄<逸民傳論>》:“然而蟬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李善 注引《淮南子》:“古之人同氣於天地,與一世而優遊,及偽之生,飾智以驚愚,設詐以巧上。” 清 汪懋麟 《學士再迭前韻見貽奉答》之三:“吾徒守忠信,智巧將奈何。”
(2).智慧與技巧。 漢 枚乘 《七發》:“於是極犬馬之才,困野獸之足,窮相御之智巧。”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十:“﹝吾﹞乃用工力智巧,剪剔移徙,雜以肥沃藥物注灌,花始變而趣時。”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摺》:“即以夷砲論,非自天降也,非自地出也,不過人之智巧所為耳。”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八章:“他搜尋盡了自己所學習過的各樣理論、各樣工作方法、各樣鼓動民眾的智巧。”
鏤冰
亦作“ 鏤氷 ”。雕刻冰塊。常以喻徒勞無功。 漢 桓寬 《鹽鐵論·殊路》:“故內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日損功。”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夫鏤氷為璧,不可得而用也。” 唐 黃滔 《謝試官》:“ 滔 蜩甲薄姿,蟻封微狀,學雖勤於刻汁,藝則愧於鏤氷。” 宋 黃庭堅 《送王郎》詩:“炊沙作糜終不飽,鏤冰文字費工巧。”
短牆
矮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吳子 門焉, 牛臣 隱於短牆以射之,卒。”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銀瓶》詩:“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 清 蔣春霖 《一萼紅·牆角小梅未春忽放》詞:“短牆陰。怪東風未到,春色已深深。”
淒涼
(1) 孤寂冷落
夜景淒涼
(2) 悲涼
字字淒涼
攲斜
傾斜;歪斜
地勢攲斜
一兩
(1).計量單位。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為一兩,一兩為十錢。《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宋史·律曆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 齊 師”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匹也。”《周禮·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唐 賈公彥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
(3).猶一雙。 明 劉績 《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 廣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數。《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晉書·紀瞻傳》:“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紅樓夢》第九回:“誰敢望‘請’,只求聽一兩句話就有了。” 老舍 《正紅旗下》二:“母親是不喜歡算計一兩文錢的人。”
一輛。《史記·貨殖列傳》“牛車千兩” 唐 張守節 正義:“車一乘為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