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原文
梵唄西番誦,原非天竺音。
由來皆佛旨,誰果得真心。
應識法化報,不關來去今。
殷勤譯國語,繩祖意猶深。
詩詞問答
問:梵唄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梵唄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梵唄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二十二
2. 中國與衛藏諸經俱來自天竺唐元奘所取經像由雲南前往即鳩摩羅什及達摩等亦由彼取道並不經歷衛藏故唐以前諸經皆從天竺語譯成漢字今之梵唄即唐古特字由衛藏前往天竺譯成藏經與中國漢字經文字雖殊經義則一
參考注釋
梵唄
佛教謂作法事時的歌詠讚頌之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經師論》:“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 陳思 。” 宋 陸游 《游臥龍寺》詩:“君不見 天童 徑山 金碧浮虛空,千衲梵唄層雲中。” 清 納蘭性德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詞:“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 朱自清 《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音。”參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六。
西番
見“ 西蕃 ”。
天竺
我國古代稱印度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佛旨
佛教教義。 唐 陳鴻 《東城老父傳》:“﹝ 賈昌 ﹞遂長逝息 長安 佛寺,學大師佛旨。”
果得
(1).謂得其所宜。《管子·內業》:“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尹知章 註:“以智安物,物皆得宜。”一說“果”當作“畢”。參閱 清 王念孫 《讀書雜誌·管子八》“果得”。
(2).如果能夠。《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我東人 安家 父子曾説,果得見著姑娘,親來拜謝。”
真心
(1) 不含欺詐或欺騙的
(2) 心意真實懇切
真心誠意地想娶她為妻
法化
佛教語。佛法的教化。《添品法華經·化城喻品》:“宣揚助法化。” 晉 法顯 《佛國記》:“眾僧威儀,法化之美,不可詳説。”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二十章:“ 真諦 涅槃,與同學 僧宗 棲 匡廬 ,分時演説。又於 湘 郢 二州弘道,法化彌盛。”
古代貨幣。
不關
不牽涉;不涉及。《韓非子·內儲說上》:“無棄灰所易也,斷手所惡也,行所易不關所惡,古人以為易,故行之。” 晉 陸雲 《謝平原內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事蹤筆跡,皆可推校。” 唐 司空圖 《偶書》詩之一:“鶯也解啼花也發,不關心事最堪憎。” 茅盾 《子夜》十三:“明兒 三先生 生氣,可不關我的事。”
來去
(1) 來和去。指往來不斷的樣子
來去自由
(2) 差錯;錯誤
不差分毫來去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養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2) 熱情周到
殷勤的服務員
(3) 勤奮
殷勤小心
(4) 禮物
日後致殷勤
祖意
(1).祖師的心意。 唐 李山甫 《賦得寒月寄齊己》:“高謝萬緣消祖意,朗吟千首亦師心。” 宋 范成大 《仲行再示新句複次韻述懷》:“神仙懶學古, 浮丘 祖意慵。”
(2).指仿效他人詩文的含意。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六》有《〈沉園〉詩祖意》,謂 宋 陸游 《沉園》詩仿 唐 妓 徐月英 《送人》詩意。《光明日報》1982.7.11:“筆者以為‘何瓦琴句’的上聯,祖意於 三國 虞翻 的一段話。”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梵唄原文_梵唄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