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谷禮成恭紀原文
祈辛兆祀禮皇乾,國本民依意倍虔。
大武一元角繭栗,朱乾八佾羽翬翩。
去年曾是希鴻佑,西極真教奠塞堧。
求定明昭賚耆定,綏豐益祝萬邦連。
詩詞問答
問:祈谷禮成恭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祈谷禮成恭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祈谷禮成恭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
2. 上春祈谷禮成
參考注釋
兆祀
設壇祭祀。《禮記·表記》:“《詩》曰:‘ 后稷 兆祀。’” 三國 魏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設官兆祀,不失舊物。”
皇乾
猶皇天。《後漢書·黃瓊傳》:“天維陵弛,民鬼慘愴,賴皇乾眷命,炎德復輝。”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上釋皇乾震動之怒,下解黎庶酸楚之情也。”
國本
(1).立國的基礎。《禮記·冠義》:“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宋 陳亮 《廷對》:“正人心以立國本,活民命以壽國脈。”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元宵燈》:“招徠天下富商,以實國本。” 郭沫若 《羽書集·關於華北戰局所應有的認識》:“要強制地除掉它們吧,同樣要流血,要發出劇痛,而且‘還恐把它們的毒素逼入深部以動搖國本’。”
(2).古代特指確定皇位繼承人,建立太子為國本。《唐大詔令集·冊遂王為皇太子文》:“建立儲嗣,崇嚴國本。”《宋史·理宗紀》:“ 景獻太子 薨, 寧宗 以國本未立,選 太祖 十世孫年十五以上者教育。”
(3).指國家藏本。 唐 韓愈 《畫記》:“余少時,常有志乎茲事,得國本,絶人事而摸得之。”
大武
(1). 周 代的樂舞之一。《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濩》、《大武》。” 鄭玄 註:“《大武》, 武王 樂也。”《史記·吳太伯世家》:“見舞《大武》,曰:‘美哉, 周 之盛也其若此乎?’”
(2).稱牛。《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宋 惠洪 《冷齋夜話·牛逐虎》:“嗟哉異哉兩大武,高義可與 貫高 伍。”參見“ 一元大武 ”。
(3).強大的武力。《商君書·徠民》:“以大武搖其本,以廣文安其嗣。”
一元
(1).事物的開始。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謂一元者,大始也。”《漢書·董仲舒傳》:“《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2). 漢 《三統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為一元。《漢書·律曆志上》:“凡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與一元終。經歲四千五百六十,災歲五十七。”
(3). 宋 邵雍 把世界從開始到消滅的一個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見所著《皇極經世·觀物篇一》。《朱子語類》卷二四:“到得一元盡時,天地又是一番開闢。”《西遊記》第一回:“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
(4).一個中心或本原。參見“ 一元化 ”、“ 一元論 ”。
(5).指天下。《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夷一元之窮災,拯六合之沉溺。”
(6).一頭。參見“ 一元大武 ”。
(7). 清 代稱元寶一枚為一元。 清 袁枚 《答孫補山相公書》:“捧到國寶一元,照人若雪。”
(8). 清 末以來的貨幣單位,銀圓一枚為一元,一元等於十角或一百分。元,本作“圓”。
角繭栗
角如繭、栗般小。指幼牛。《禮記·王制》:“祭天地之牛角繭栗。”《漢書·郊祀志五上》:“天地牲,角繭栗。” 顏師古 註:“牛角之形或如繭,或如栗,言其小。”
朱乾
紅色的盾。《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乘大路、朱乾、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 唐 魏徵 《五郊樂章·舒和》:“千里溫風飄降羽,十枝炎景媵朱乾。”《舊唐書·音樂志三》:“綵旞雲迴昭睿德,朱乾電發表神功。”
八佾
亦作“ 八溢 ”。亦作“ 八羽 ”。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佾,舞列,縱橫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論語·八佾》:“ 孔子 謂 季 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朱熹 集註:“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漢書·禮樂志二》:“千童羅舞成八溢。” 顏師古 註:“溢與佾同。佾,列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開封府君歌》:“堂獻六瑚,庭舞八羽。” 唐 楊炯 《盂蘭盆賦》:“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
去年
上一年
我從去年辭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西極
(1).西邊的盡頭。謂西方極遠之處。《楚辭·離騷》:“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漢書·禮樂志》:“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2).指 長安 以西的疆域。 唐 杜甫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西極最瘡痍,連山暗烽燧。” 唐 杜甫 《往在》詩:“安得自西極,申命空 山 東。” 仇兆鰲 註:“西極,指京師之西,與 山 東相對。或指 吐魯蕃 者,非。”
(3). 漢 代 烏孫國 所產之良馬。《史記·大宛列傳》:“﹝ 匈奴 ﹞得 烏孫 馬好,名曰‘天馬’。及得 大宛 汗血馬,益壯,更名 烏孫 馬曰‘西極’,名 大宛 馬曰‘天馬’雲。”
真教
(1).指佛教,佛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融覺寺》:“雖石室之寫金言, 草堂 之傳真教,不能過也。”《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花經變文》:“至心啟告十萬尊,誰解宣揚微妙法,若能為我談真教,身為奴僕不為難。”
(2).指純真的教化。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警喻》:“彼其所以章軌真教,敦典崇禮,敷政明刑,其術萬方,無非使人同歸於善而已。”
明昭
(1).謂明智聰察。《詩·周頌·時邁》:“明昭 有周 ,式序在位。” 鄭玄 箋:“昭,見也。”
(2).昭明,分明。 明 張景 《飛丸記·卺合飛丸》:“看鋤強扶弱,曲直明昭。”
耆定
(1).達成。《詩·周頌·武》:“嗣武受之,勝 殷 遏劉,耆定爾功。” 毛 傳:“耆,致也。” 高亨 註:“定,成也。”《晉書·樂志上》:“纂 宣 之緒,耆定厥功。”
(2).平定。 宋 岳珂 《桯史·成都貢院》:“議以為 乾德 平僭偽,雖鸞輿不親幸,而耆定一方,實為雋功。” 章炳麟 《五無論》:“ 中國 之詩,《風》以道淫,《雅》《頌》以道殺。而言淫者,以‘窈窕’‘好逑’文之,言殺者,以‘神武’‘耆定’文之。”
萬邦
(1).所有諸侯封國。後引申為天下,全國。《書·堯典》:“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詩·大雅·文王》:“儀刑 文王 ,萬邦作孚。” 鄭玄 箋:“儀法 文王 之事,則天下鹹信而順之。”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君臨萬邦,萬邦既化。” 唐 白居易 《賀雨》詩:“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 明 張居正 《恭勵聖學詩》:“元後輔萬邦,綏猷良不易。” 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不可實指之例》:“古代邦國狹小, 虞 夏 之交,計有萬國,而後世遂有萬邦之語。”
(2).泛指眾多的國家。 郭沫若 《新華頌·毛 * 的旗幟迎風飄揚》:“我們反抗侵略,睦鄰萬邦,要保衛世界和平,必須有力量。”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祈谷禮成恭紀原文_祈谷禮成恭紀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