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禮惠濟祠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石景山禮惠濟祠原文

兩歲經過惟致叩,茲來未可復無言。

翕川猶弗事脩堰,隔省因之溯遠源。

一自過橋虞汜濫,恆殷禮廟惠黎元。

亭中皇考穹碑峙,虔祝安瀾意永存。

詩詞問答

問:石景山禮惠濟祠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石景山禮惠濟祠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石景山禮惠濟祠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六十

2. 丁酉戊戌兩次經行詣祠瞻禮俱未題什

參考注釋

經過

(1) 通過

到現在大約經過六、七人之手

(2) 經歷的過程

事情的全部經過

(3) 從某處過

這汽車經過北海公園嗎?

未可

不可

遠源

(1).謂遙遠的源頭。 南朝 宋 徐爰 《華林北澗》詩:“總長潭兮括遠源,下沉溜兮起輕泉。”

(2).猶遠祖。 唐 薛能 《送浙東王大夫》詩:“遠源過 晉 史,甲族本 緱 笙 。”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什麼話》:“ 林傳甲 撰《福建鄉談》有一條曰:‘ 福建 林 姓為巨族。其遠源,則 比干 之子 堅 奔 長林 而得氏。’”

一自

猶言自從。 唐 杜甫 《復愁》詩之五:“一自風塵起,猶嗟行路難。” 元 關漢卿 《雙赴夢》第二折:“一自為臣不曾把君誑;這場勾當,不由我索君王行醖釀箇謊。” 蘇曼殊 《吳門依易生韻》之四:“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

過橋

迷信風俗,“做七”時的一種儀式。 歐陽山 《三家巷》十七:“ 區細 和 區卓 捧著 區桃 的靈牌,到門口外面去‘過橋’。橋是竹枝紮成的,上面糊著金色的紙和銀色的紙,一共有兩座,一座叫金橋,一座叫銀橋。正位師姑宣讀了手卷,吹鼓手奏起‘三皈依’的樂章來,師姑們齊聲念唱。每唱一節,正位師姑用手卷在橋上一指,靈牌就往上挪動一級。到了橋頂,又往下降;過了金橋,又過銀橋, 周炳 一直看到過完了橋,才告辭回家。”

殷禮

(1).盛大的祭禮。《書·洛誥》:“ 周公 曰:‘王肇稱殷禮,祀於新邑,鹹秩無文。’” 蔡沉 集傳:“殷,盛也。”

(2). 殷 代的禮制。《禮記·中庸》:“吾學 殷 禮,有 宋 存焉。”《論語·為政》:“ 周 因於 殷 禮,所損益,可知也。”

黎元

百姓;民眾

中皇

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里,曰 中皇之山 ,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 南朝 齊 謝朓 《酬德賦》:“忽攜手以上征,躋 中皇 之脩逈。”

穹碑

圓頂高大的石碑。 元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下:“久無執贄求侯牧,空有穹碑立廟門。” 明 葉襄 《禹陵》詩:“窆石蟲書古,穹碑鳥篆工。” 清 顧炎武 《石射堋山》詩:“山下 蘄王 宋 時墓,屹然穹碑鎮山路。”

安瀾

(1).水波平靜。比喻太平。《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天下安瀾,比屋可封。” 李善 註:“瀾,水波也,安瀾,以喻太平。” 明 無名氏 《運甓記·帥閫賓賢》:“用之將帥,必能扶弱鼎於安瀾;委以一方,定可起疲民於袵席。” 清 梁清標 《送張伯珩同年按蜀》詩:“按部諸侯爭負弩,洗兵 三峽 見安瀾。”福州評話《老漁翁殲敵記》:“紅旗飄飄河山壯麗,漁鄉繁盛海國安瀾。”

(2).謂使河流安穩不泛濫。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將來恐不能不出於河自河,漕自漕,河專主安瀾,漕專主海運而後定。”《清史稿·河渠志一》:“前築土壩,保固隄根,頻歲安瀾,已著成效。”

永存

長存不滅。《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 黃河 如帶, 泰山 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明 陳子龍 《南溟》詩:“彝倫永存,兆民其章。” 馮德英 《苦菜花》第十章:“同志們抬著戰友的屍體,把他和青山一起作伴,一起永存。”

詩詞推薦

石景山禮惠濟祠原文_石景山禮惠濟祠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