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周宣王時為侯嘗入覲而歸顯父餞之尹吉甫作誦今司空康國公既老元祐丁卯朝京師戊辰春還許天子賜燕某賦是詩

作者:彭汝礪 朝代:宋代

原文

在昔韓侯,受命有周。

紹嗣禹功,以續祖考。

韓侯入覲,玄袞介圭,有淑其旆。

韓侯歸止,顯父是餞。

籩豆有踐,奏鼓衎衎。

韓侯燕喜,既多受祉。

施於子孫,為宋柄臣。

有子且賢,長則上公。

亦似前人,有赫厥庸。

公老許田,載見式時。

朝有大疑,公為蓍龜。

公去不留,天子是思。

薄言維之,旟旐有輝。

都人鹹喜,祝之千歲。

國有元老,邦家是賴。

康公之德,寅亮孔碩。

利澤在民,功在社稷。

孰能詩之,以繼韓奕。

誕發其聲,施於罔極。

詩詞問答

問:《韓氏周宣王時為侯嘗入覲而歸顯父餞之尹吉甫作誦今司空康國公既老元祐丁卯朝京師戊辰春還許天子賜燕某賦是詩》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四言詩

注釋

1. 四言詩

參考注釋

在昔

從前;往昔。《書·洪範》:“我聞在昔, 鯀 陻洪水,汩陳其五行。” 漢 班固 《東都賦》:“勛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宋 曾鞏 《齊州謝到任表》:“習詐而夸,著流風於在昔;多盜與訟,號難治於當今。”

受命

(1) 接受命令或任務

臨危受命

巴黎天文台台長 勒維烈受命對這次風暴進行調查。——《風海風暴和天氣預報的產生》

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 受天之命

自古受命而王

(3) 受教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業,不擇言而出之,請受命矣。”——《晏子春秋·諫上》

(4) 聽從號令

徒屬皆書:“敬受命。”——《史記·陳涉世家》

有周

周 代。有,詞頭。《書·召誥》:“王先服御事,比介於我 有周 御事。”《詩·大雅·王文》:“ 有周 不顯,帝命不時。” 毛 傳:“ 有周 , 周 也。” 漢 蔡邕 《郭有道碑文》:“先生諱 泰 ……其先出自 有周 。” 晉 潘岳 《楊荊州誄》:“邈矣遠祖,系自 有周 。”

禹功

指 夏禹 治水的功績。《左傳·昭公元年》:“美哉 禹 功,明德遠矣。微 禹 ,吾其魚乎!” 清 戴名世 《楊維岳傳》:“踐土而思 禹 功,食粟而思 稷 德。”

祖考

(1) 已故的祖父

(2) 祖先

入覲

(1).諸侯於秋季入朝進見天子。《詩·大雅·韓奕》:“ 韓侯 入覲,以其介圭,入覲於王。” 鄭玄 箋:“諸侯秋見天子曰覲。” 孔穎達 疏:“朝者四時通名,覲則唯是秋禮。”

(2).指地方官員入朝進見帝王。 唐 白居易 《論於頔裴均狀》:“今 於頔 等以入覲為請,若又許之,豈非須來即來乎?” 宋 曾鞏 《賀韓相公赴許州啟》:“鞗革金厄,已嚴入覲之裝;袞衣繡裳,行允公歸之望。”《明史·忠義傳六·蔡道憲》:“時知府 堵胤錫 入覲未返,通判 周二南 攝 攸縣 事,城中文武無幾。” 清 沉初 《西清筆記·記職志》:“督撫入覲時,與恩宴。”

玄袞

亦作“ 玄裷 ”。古代帝王及上公所穿的一種繡著卷龍的黑色禮服。《詩·小雅·采菽》:“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毛 傳:“玄袞,卷龍也。” 鄭玄 箋:“玄袞,玄衣而畫以卷龍也。”《荀子·富國》:“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楊倞 註:“‘裷’與‘袞’同,畫龍於衣謂之袞。”

介圭

亦作“ 介珪 ”。大圭。圭,上尖下方的一種玉。《書·顧命》:“太保承介圭。” 孔 傳:“大圭尺二寸,天子守之。”《詩·大雅·崧高》:“錫爾介圭,以作爾寶。” 鄭玄 箋:“圭長尺二寸謂之介。非諸侯之圭。”《後漢書·張衡傳》:“服袞而朝,介圭作瑞。” 唐 皎然 《贈李中丞洪》詩:“地裂大將封,家傳介珪瑞。” 宋 王安石 《賀慶州杜待制啟》:“ 韓侯 獻功,即介圭而入覲。”

歸止

歸宿。《三國志平話》卷上:“不爭到那裡卻不用咱,何處歸止?”

顯父

德高望重的長者。《詩·大雅·韓奕》:“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毛 傳:“顯父,有顯德者也。” 孔穎達 疏:“父者,丈夫之稱,以有顯德,故稱顯父。”《逸周書·成開》:“顯父登德,德降為則,則信民寧。”

籩豆

(1).籩和豆。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製為籩,木製為豆。《禮記·禮器》:“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 孔穎達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魚臘籩豆是也。”《後漢書·東夷傳·濊》:“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舊唐書·后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帝納其言,以後為亞獻,仍以宰相女為齊娘,以執籩豆。”

(2).借指祭儀。 宋 蘇轍 《謝講徹<論語>賜燕狀》之一:“深念勤勞,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畢陳。” 章炳麟 《訄書·徵七略》:“其細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職,官別為書, 與 周時贊大行相似。”

衎衎

(1).和樂貌。《易·漸》:“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 尚秉和 註:“衎衎,和樂也。”《後漢書·樊準傳》:“每讌會,則論難衎衎,共求政化。” 李賢 註:“衎衎,和樂貌也。” 唐 柳宗元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和安而益壽,兄弟衎衎以相友。” 清 錢謙益 《徐元修墓志銘》:“善飲酒,與之飲,未嘗不醉,三爵之後,油油衎衎如也。”

(2).剛直從容貌。《列子·仲尼》:“ 南郭子 俄而指 子列子 之弟子末行者與言,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漢書·趙廣漢尹翁歸等傳贊》:“ 張敞 衎衎,履忠進言。” 顏師古 註:“衎衎,彊敏之貌也,音口翰反。”《新唐書·李景略傳》:“ 希全 死,﹝ 景略 ﹞遷左羽林將軍,對 德宗 延英殿 ,論奏衎衎,有大臣風。” 明 何大復 《畫鶴賦》:“意衎衎而欲伸,態昂昂而猶武。” 林紓 《送濤園沉公改官嶺南》詩序:“遇公事尚書,則衎衎論辯,不少撓詘。”

燕喜

(1).宴飲喜樂。《詩·小雅·六月》:“ 吉甫 燕喜,既多受祉。” 朱熹 集傳:“此言 吉甫 燕飲喜樂,多受福祉。” 唐 柳宗元 《送班孝廉擢第歸東川覲省序》:“今又將亟駕省謁,從容燕喜,是又可歌也。” 清 楊潮觀 《寇萊公思親罷宴》:“當此千秩大慶,百福俱全,正該燕喜開懷,緣何卻生煩惱?”亦指歡喜。《宋史·樂志七》:“珪幣告虔,神靈燕喜。”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你若是到七月七,那其間乞巧的,將你做一家兒燕喜;你可便顯神通,百事依隨。” 王季思 等註:“燕喜,歡喜。”

(2).喜慶之宴。《梁書·賀琛傳》:“夫食方丈於前,所甘一味。今之燕喜,相競夸豪,積果如山嶽,列餚同綺繡。” 宋 王禹偁 《大閱賦》:“還北闕,御 東華 ,燕喜斯備,慶賞有加。” 清 朱彝尊 《<感舊集>序》:“先生仕為郎,一時巖廊翰苑,朝會燕喜,應制投贈之作,鹹樂得先生甄綜之。”

受祉

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詩·小雅·六月》:“ 吉甫 燕喜,既多受祉。” 唐 韓愈 《興元少尹房君墓誌》:“有位有年,有弟有子,從先人葬,是謂受祉。”《金史·樂志下》:“惟皇受祉,監斯德容。”

子孫

(1) 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柄臣

執掌政權的大臣

上公

(1). 周 制,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時,加一命,稱為上公。《周禮·春官·典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 鄭玄 註:“上公,謂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為二伯。二王之後亦為上公。” 賈公彥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

(2). 漢 制,僅以太傅為上公。《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領錄尚書事更尊於尚書令》:“ 和帝 時太尉 鄧彪 以太傅録尚書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則置此官,猶古冢宰總己之義。”

(3). 晉 制,太宰、太傅、太保皆為上公。《晉書·職官志》:“ 晉 初,以 景帝 諱故,又採《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之任,與太傅、太保皆為上公。”

(4).公爵的尊稱,亦泛指高官顯爵。 唐 李華 《寄趙七侍御》詩:“屬詞慕 孔 門,入仕希上公。” 明 何景明 《玉岡黔國地種竹》詩:“上公勛不忘,君子名詎朽。”

(5).傳說古有五行之官,封為上公,祀為貴神。其土正曰后土。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後因以“上公”指社神。 唐 韓愈 《憶昨行和張十一》詩:“憶昨夾鍾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迴。” 王伯大 音釋:“上公即社神也。”

(6).即太白星。《說文·女部》“媊”字下引《甘氏星經》曰:“太白號上公。妻曰 女媊 ,凥南斗食厲,天下祭之曰 明星 。”《史記·天官書》:“太白,大臣也,其號上公。”

前人

(1) 以前的人

滿意地詳細講述這位詩人與他的前人的不同之處

(2) 具有共同遺產的早期的人,不一定能追溯到血緣關係

蓍龜

(1).古人以蓍草與龜甲占卜凶吉,因以指占卜。《易·繫辭上》:“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史記·龜策列傳》:“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 唐 崔塗 《友人問卜見招》詩:“何必問蓍龜,行藏自可期。” 梁啓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二:“使政府能輦出此二千六百萬萬餘之現金以償地主,使得用之以營他業,固於民無所甚損,然此著之不能辦到,無待蓍龜矣。” 宋 蘇軾 《祭歐陽文忠公文》:“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五》:“巍巍 文正 ,國之蓍龜,民之父師。” 明 方孝孺 《祭太史公》之八:“惟 太史公 ,間世之英,國之蓍龜,人之典刑。”

(2).喻德高望重的人。

(3).引申為借鑑。《晉書·王鑑傳》:“歷觀古今撥亂之主,雖聖賢,未有高拱閒居,不勞而濟者也。前鑒不遠,可謂蓍龜。”《魏書·李彪傳》:“是以 談 遷 世事而功立, 彪 固 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鑒之軌轍,後鏡之蓍龜也。”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薄言

(1).急急忙忙。《詩·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高亨 註:“薄,急急忙忙。言,讀為焉或然。”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一:“盡日處大朝,日暮薄言歸。” 唐 劉禹錫 《送李策秀才還湖南》詩:“忽被戒羸驂,薄言事南征。” 清 方文 《王雷臣待御招同沉仲連李叔則喜而作歌》:“我謁 王公 霜氣肅,適有三賢先在屋。薄言取酒御風寒,涓滴纔濡春滿腹。”一說為助詞。見 清 劉淇 《助字辨略》卷五。

(2).淺薄的話。多用作謙詞。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酒失》:“鬢髮班白,幸逢推薦,恩命垂至,自貽顛危,昏昏薄言,罔知攸處。” 宋 梅堯臣 《送王判官同提點坑冶》詩:“聊此陳薄言,忉怛不能重。”

旟旐

泛指旌旗。《詩·小雅·出車》:“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漢書·揚雄傳上》:“騰清霄而軼浮景兮,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柅也!”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接詔》:“翠華游幸,正返 鐘山 旟旐。”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四》:“彼熊羆、蛇虺、旟旐、眾魚之幻,何足語知道。”

都人

(1).京都的人。《文選·班固<西都賦>》:“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 李善 註:“《毛詩》曰:‘彼都人士。’” 張銑 註:“言此都士女麗美過於五方。” 唐 杜甫 《悲陳陶》詩:“都人迴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仇兆鰲 註:“相傳太子北收兵,來取 長安 ,日夜望之。或時相驚曰:‘太子大軍至矣。’”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閲《上海新報》,天下震動,舉國廷諍,都人惶駭。”

(2). 明 代稱宮女。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家人言解》:“內廷呼宮人曰都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二章:“他( 崇禎帝 )望望西洋自鳴鐘,看見快到他平日起床拜天的時候,便分付傳都人侍候梳洗。”

(3).《詩·小雅》篇名《都人士》的省稱。《詩·小雅·都人士序》:“《都人士》 周 人刺衣服無常。古者長民衣服無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 * 德歸壹,傷今不復見古人也。”後人每詠之以慨嘆世道之喪亂,禮制之無常。 漢 蔡邕 《逑行賦》:“無亮采以匡世兮,亦何為乎此畿?甘衡門以寧神兮,詠《都人》而思歸。”

千歲

(1) 千年。泛指年代長久

(2) 對天子(皇帝)所封諸王的直接稱呼,小說和戲劇中常用

千歲爺

(3) 對天子(皇帝)所封諸王的間接稱呼

國有

為國家政府所擁有

國有化

土地國有

鐵路國有

國有企業

元老

古時稱天子的老臣,現指政界年輩資望高的人

邦家

國家。《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鄭玄 箋:“人君既得賢者,置之於位,又尊敬以禮樂,樂則能為國家之本。”《後漢書·皇甫規傳論》:“故能功成於戎狄,身全於邦家也。” 明 邵璨 《香囊記·點將》:“看他氣宇堂堂,威風凜凜,乃朝廷之心膂,為邦家之爪牙。” 孫中山 《同盟會宣言》:“此遭邦家多難,困苦百折。”

寅亮

恭敬信奉。《書·周官》:“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孔 傳:“敬信天地之教,以輔我一人之治。”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寅亮聖皇,登翼王室。”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自非坦懷至公,永鑒崇替,孰能光輔五君,寅亮二代者哉!”一本作“ 夤亮 ”。 宋 王安石 《批答宰臣曾公亮已下賀壽星見》:“卿等寅亮帝工,阜成邦采,摛文告慶,歸福朕躬。”

孔碩

碩大。《詩·大雅·楚茨》:“執爨踖踖,為俎孔碩。” 朱熹 集傳:“碩,大也。” 唐 韓愈 《祭董相公文》:“肫肫元臣,其德孔碩。” 宋 司馬光 《潞國公文公先廟碑》:“豢牲孔碩,導黍及稷。” 明 李東陽 《篁墩賦》:“彼阜兮孔碩,莽修竹兮藂生。”

利澤

利益恩澤。《莊子·天運》:“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 成玄英 疏:“有利益恩澤,惠潤羣生。”《漢書·景帝紀》:“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 宋 梅堯臣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詩之三:“利澤欲及時,唯恐不行遠。” 游國恩 《周總理逝世一周年紀念敬賦》詩:“身繫安危久,人歌利澤深。”

社稷

土神和穀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 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誕發

大顯。 漢 楊修 《司空荀爽述贊》:“其德允明,誕發幼齡。”《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誕發蘭儀,光啟玉度。” 呂延濟 註:“誕,大。”《隋書·煬帝紀上》:“先師 尼父 ,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 文 武 之道。”

罔極

(1).無窮盡。《詩·小雅·何人斯》:“有靦面目,視人罔極。” 鄭玄 箋:“人相視無有極時,終必與女相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受命於穆清,流澤罔極。”《漢書·董仲舒傳》:“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 顏師古 註:“罔亦無也。極,盡也。”《晉書·成公綏傳》:“何滋育之罔極兮,偉造化之至神。”

(2).《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朱熹 集傳:“言父母之恩,如天無窮,不知所以為報也。”後因以“罔極”指父母恩德無窮。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終懷《蓼莪》罔極之哀。” 明 沉鯨 《雙珠記·與珠覓珠》:“怙恃惟隆,乾坤罔極。” 清 楊潮觀 《<寇萊公思親罷宴>序》:“《罷宴》,思罔極也。”

(3).指人子對於父母的無窮哀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陛下聖恩齊於哲王,罔極過於 曾 閔 。”《北史·周紀下·武帝》:“衰麻之節,苫廬之禮,率遵前典,以申罔極。” 宋 王禹偁 《著作佐郎贈國子博士鞠君墓碣銘》:“豈惜一言,不慰罔極之心乎?”

(4).不正。《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罔極。” 鄭玄 箋:“罔,無。極,中。無中,所行不得中正。” 漢 賈誼 《吊屈原賦》:“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

(5).《詩·小雅·青蠅》:“讒人罔極,構我二人。”謂讒人之言不止,則二人不和。後因以“罔極”指讒言或讒人。《後漢書·李杜傳贊》:“道亡時晦,終離罔極。”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罔極泰甚,古今同途。”

詩詞推薦

韓氏周宣王時為侯嘗入覲而歸顯父餞之尹吉甫作誦今司空康國公既老元祐丁卯朝京師戊辰春還許天子賜燕某賦是詩原文_韓氏周宣王時為侯嘗入覲而歸顯父餞之尹吉甫作誦今司空康國公既老元祐丁卯朝京師戊辰春還許天子賜燕某賦是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