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吉水分司月月紅一首原文
月月紅開如有約,四時顏色染丹砂。
沉香亭北妒妃子,結綺樓中失麗華。
芍藥便從春後老,海榴只合暑前誇。
雖然堪賞還堪惡,恐奪霜台石竹花。
詩詞問答
問:題吉水分司月月紅一首的作者是誰?答:江源
問:題吉水分司月月紅一首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題吉水分司月月紅一首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麻韻
參考注釋
月月紅
(1).月季花的一種。常年開花,深紅或深桃紅色,小葉薄而帶紫色。亦泛指月季花。 元 繆侃 《和西湖竹枝詞》:“初三月子似彎弓,照見花開月月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月季花》:“月月紅、勝春、瘦客、鬭雪紅。” 清 李漁 《閒情偶寄·種植·籐本》:“月月紅:俗雲人無千日好,花難四季紅,四季能紅者,現有此花……此花又名長春,又名鬭雪,又名勝春,又名月季。” 清 趙翼 《澄懷園消夏絕句》:“女郎愛插花盈髩,試手先探月月紅。”
(2).比喻每月成為慣例。《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誰知 桂遷 自見了 施小官人 之後,卻也腹中打藳,要厚贈他母子回去。其奈 孫大嫂 立意阻擋道:‘接人要一世,怪人只一次。攬了這野火上門,他吃了甜頭,只管思想,惜草留根,到是個月月紅了。’”
四時
(1).四季。《易·恆》:“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前蜀 韋莊 《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2).指一年四季的農時。《逸周書·文傳》:“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墯四時,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淮南子·本經訓》:“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3).指一日的朝、晝、夕、夜。《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樂舞名。 漢文帝 作。《漢書·禮樂志》:“ 孝文廟 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武德》興乎 高祖 ,《四時》廣於 孝文 。”參見“ 四時舞 ”。
顏色
(1) 色彩。光的各種現象(例如紅色、棕色、桃紅色、灰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等),或使人們得以區分在大小、形狀或結構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象
(2) 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
顏色不少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指顏料或染料
(4) 為顏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澤
他的衣服上滿都是那種顏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 白居易《長恨歌》
丹砂
同“丹沙”。一種礦物,鍊汞的主要原料。可做顏料,也可入藥。又叫辰砂、硃砂
香亭
內置香爐的結彩小亭。可抬,舊時賽會、出殯用之。 宋 陸游 《放翁家訓》:“近世出葬,或作香亭、魂亭、寓人、寓馬之類,一切當屏去。”
妃子
皇帝的妾,位次於皇后。 唐 王建 《宮詞》之七一:“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下》:“妃子既生於 蜀 ,嗜荔枝。” 清 洪昇 《長生殿·傳概》:“ 天寶 明皇 , 玉環 妃子,宿緣正當。”
綺樓
華美的樓閣。 唐 韋應物 《擬古詩》之四:“綺樓何氛氳,朝日正杲杲。”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畿輔·禁歌妓》:“國初 臨川 人 揭軌 以舉明經至京,宴南市樓。有詩云:‘詔出金錢送酒罏,綺樓勝會集文儒。’”
中失
猶得失。《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 鄭玄 註:“中,中禮者也;失,失禮者也。故書中為得。 杜子春 云:當為得,記君得失,若《春秋》是也。”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甲鐵主義論者,一與僅知語言之 滿洲 人,再與僅知語言之三荒服人夸言平等,而忘利害中失之端,其癥結非難破也。”
麗華
華麗。 唐 萬楚 《五日觀妓》詩:“ 西施 謾道浣春紗, 碧玉 今時鬭麗華。” 清 袁於令 《西樓記·倦遊》:“冰魂玉魄果無瑕,不向東風鬭麗華。”
芍藥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而美麗,供觀賞。根可入藥(芍藥茵:用落下的芍藥花當褥子)
海榴
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來自海外,故名。古代詩文中多指石榴花。 隋 江總 《山庭春日》詩:“岸緑開河柳,池紅照海榴。” 唐 李白 《詠鄰女東窗海石榴》詩:“ 魯 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王琦 注引《太平廣記》:“ 新羅 多海紅並海石榴。” 元 張可久 《一支花·夏景》套曲:“海榴濃噴火,萱草淡堆金。” 明 唐寅 《川撥棹》詞:“碧碧草沿堦,海榴半吐綻。”
只合
只應;本來就應該。 唐 薛能 《游嘉州後溪》詩:“當時 諸葛 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 金 元好問 《西樓曲》:“海枯石爛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二折:“早知哥哥來到,只合遠接。” 茅盾 《虹》十:“這班馴良的受帝國主義豢養慣的奴才只合丟在 黃浦江 里。”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霜台
御史台的別稱。御史職司彈劾,為風霜之任,故稱。 唐 盧照鄰 《樂府雜詩序》:“樂府者,侍御史 賈君 之所作也……霜臺有暇,文律動於京師;繡服無私,錦字飛於天下。” 南唐 尉遲偓 《中朝故事》:“ 懿皇 以 同昌公主 薨謝,怒其醫官 韓宗紹 等,縶於霜臺。” 宋 岳珂 《桯史·任元受啟》:“自昔雖稱為雄劇,比歲或乖於選掄,汚我霜臺,賴公雪恥,輙陳管見,少助風聞。”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四:“ 杜紫微 掊擊 元 白 不減霜臺之筆,至賦《杜秋》詩,乃全法其遺響。”
竹花
竹子開的花。 唐 杜甫 《述古》詩之一:“鳳凰從東來,何意復高飛,竹花不結實,念子忍朝飢。” 清 蔣士銓 《雪中人·占茶》:“不用占鷄骨,何須驗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