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黃存齋原文
別後遺經在,燈前老鬢華。
著書思衛道,避俗欲移家。
黃葉秋雲淡,孤村夜月斜。
欲尋三徑菊,為待九秋槎。
詩詞問答
問:寄黃存齋的作者是誰?答:葛元哲
問:寄黃存齋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寄黃存齋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葛元哲的名句有哪些?答:葛元哲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麻韻 出處:御選元詩卷四十
參考注釋
遺經
(1).指古代留傳下來的經書。《晉書·王湛荀崧等傳論》:“ 崧 則思業該通,緝遺經於已紊。” 唐 韓愈 《寄盧仝》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鄭澤 《壬子秋日》詩:“先生守遺經,清風澹儒素。”
(2).謂留給子孫以經書。語本《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元 王構 《翰林承旨姚燧父楨贈官制》:“先兄後弟,繼文以忠,以章節惠之文,以示遺經之報。”
鬢華
花白的鬢髮。 宋 歐陽修 《採桑子》詞:“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聽,猶是當年醉里聲。” 元 揭傒斯 《和族子節京城客思》:“歲月日夜去,為誰催鬢華。” 明 楊基 《聞鄰船吹笛》詩:“ 江 南萬里不歸家,笛里分明説髩華。” 清 顧炎武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詩:“天地存肝膽,江山閲鬢華。”
著書
撰寫著作。
衛道
衛護某種正統的思想體系或學說(多含貶義);衛護儒家道統
避俗
(1).避世隱居。 唐 楊憑 《千葉桃花》詩:“若教避俗 秦 人見,知向河源舊侶夸。” 元 盧摯 《淵明歸來圖》詩:“亡 秦 扶 漢 聲隆隆, 淵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漁 《聞過樓》第二回:“這一所住宅,也是個有趣的朋友起在這邊避俗的。”
(2).指出家。 清 李漁 《奈何天·伙醋》:“我和你避俗以來,光陰迅速,不覺已是一載有餘。”
(3).捨棄舊俗。參見“ 避俗趨新 ”。
移家
搬家;遷移住地。 唐 白居易 《移家》詩:“移家入新宅,罷郡有餘貲。” 宋 姜夔 《鷓鴣天》詞:“移家逕入 藍田縣 ,急急船頭打鼓催。” 清 閻爾梅 《山中答友人》詩:“中原離亂歲雲徂,日日移家家漸無。”
黃葉
(1).枯黃的樹葉。亦借指將落之葉。 南朝 梁 丘遲 《贈何郎》詩:“檐際落黃葉,堦前網緑苔。” 唐 李白 《秋思》詩:“ 燕支 黃葉落,妾望 白登臺 。” 元 范梈 《題李白郎官湖》詩:“黃葉當頭亂打人,門前繫著青驄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崔孝廉》:“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
(2).佛教語。以楊樹黃葉為金,比喻天上樂果,能止人間眾惡。 前蜀 貫休 《題惠琮律師院》詩:“苦節兼青目,公卿話有餘。唯傳黃葉喻,還似白泉居。”
孤村
孤零零的村莊。 唐 韋應物 《自鞏洛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寮友》詩:“孤村幾處臨 伊 岸,一鴈初晴下朔風。” 宋 晁沖之 《夜行》詩:“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明 范受益 王錂 《尋親記·相逢》:“孤村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蘇曼殊 《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隱隱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
三徑
亦作“ 三逕 ”。 晉 趙岐 《三輔決錄·逃名》:“ 蔣詡 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從之游。”後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晉 陶潛 《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唐 蔣防 《題杜賓客新豐里幽居》詩:“退跡依三逕,辭榮繼二 疏 。” 宋 蘇軾 《次韻周邠》:“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邊掛著一副對聯是:一簾秋影淡於月,三徑花香清欲寒。”
九秋
(1).指秋天。 晉 張協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鳴飇。” 南朝 宋 謝靈運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蕭索。” 唐 杜甫 《月》詩:“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華羅庚 《病中斗·寄老戰友》詩:“我身若蒲柳,難經九秋風。”
(2).指九月深秋。 唐 陸暢 《催妝五首》之一:“聞道禁中時節異,九秋香滿鏡臺前。” 元 無名氏 《看錢奴》第一折:“為甚么桃花向三月奮發、菊花向九秋開罷?”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昌黎集》:“菊有黃華則九秋矣,故秋懷以是終也。”
(3).九年。 漢 張衡 《南都賦》:“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 唐 劉禹錫 《謫九年賦》:“古稱思婦,已歷九秋,未必有是,舉為深愁。” 傅尃 《次韻和湘荃、夢蘧聯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夢,一夜西風滿地霜。”
(4).曲名。 晉 陸機 《日出東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