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汪叔志之岳州路平江州同

作者:孫煥文 朝代:元代

送汪叔志之岳州路平江州同原文

鄉閭兩薦收科第,喜奉潘輿遠宦遊。

直上雲霄初發軔,平分風月暫為州。

岳陽仙跡詢遺老,湖右儒林接勝流。

內翰垂芳應百世,青氈行復黼皇猷。

詩詞問答

問:送汪叔志之岳州路平江州同的作者是誰?答:孫煥文
問:送汪叔志之岳州路平江州同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送汪叔志之岳州路平江州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宛陵群英集卷十

參考注釋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 * 。”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科第

指科舉考試,因科舉考試分科錄取,每科按成績排列等第

科第世家:世代應科舉中試的人家

潘輿

晉 潘岳 《閒居賦》:“太夫人乃御版輿,升輕軒,遠覽王畿,近周家園。體以行和,藥以勞宣,常膳載加,舊痾有痊。”後因以“潘輿”為養親之典。 唐 杜甫 《奉賀陽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鄧國夫人》詩:“ 衛 幕銜恩重, 潘 輿送喜頻。” 宋 劉克莊 《得家訊》詩:“羈臣一掬淚,慈母兩行書……何時真宦達,處處奉 潘 輿。” 清 朱彝尊 《送周贊善視學浙江》詩:“蘭陔花暖日初晴, 萊 服 潘 輿次第迎。幾日官程鄉路便,全家催上錦軍城。”

宦遊

為求官而出遊

長卿久宦遊,不遂而困。——《漢書·司馬相如傳》

同是宦遊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直上

(1).方位詞。上,上面。用於名物詞之後。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頭直上亂紛紛雪似篩,耳邊廂颯剌剌風又擺。” 元 李景賢 《劉行首》第二折:“我身穿著百衲袍,腰纏著碌簌絛。頭直上丫髻三角。”

(2).向上,向前。 唐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詩:“絶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侯興 與渾家都搬將入去,直上去趕。”

雲霄

(1) 雲塊飄浮的高空

三三兩兩的鳴鳥沖向雲霄

哭聲直上乾雲霄。——唐· 杜甫《兵車行》

上乾雲霄 。——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2) 舊時比喻極高的地位

發軔

(1).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借指出發,起程。《楚辭·離騷》:“朝發軔於 蒼梧 兮,夕余至乎 縣圃 。” 朱熹 集註:“軔,搘車木也,將行則發之。”《淮南子·兵略訓》:“故得道之兵,車不發軔,騎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詩:“余時游名山,發軔在遠壑。” 明 徐霖 《繡襦記·結伴毘陵》:“赴京都,已發軔,親友皆無贐。” 雷昭性 《中國立憲之觀察與歐洲國會》:“譬諸行道,發軔即乖,雖追風追電,亦愈覺支離。”

(2).動用,動員。《尉繚子·兵談》:“富治者,民不發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3).比喻事物的開端。 張彥遠 《法書要錄》卷九載 唐 張懷瓘 《書斷下》:“茲又論夫文字發軔,牋翰殊出。” 金 元好問 《奉直趙君墓碣銘》:“萬物並流,至君而止。司南聖塗,發軔伊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瑞雲》:“此奴終身發軔之始,不可草草。” 聞一多 《文藝與愛國》:“我們的愛國運動和新文學運動何嘗不是同時發軔的?”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七:“ 中國 立憲運動的具體的表現大約是發軔於戊戌政變。”

(4).猶發跡。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韓子蒼 獻 王將明 生日二十絶句,內一絶句云:‘萬里青霄發軔時,驊騮絶足看賓士。’”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對策》:“繩樞賤貧,分柴桑終淹此身。一朝發軔,向楓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顧君滿考張西溪索詩餞之故為賦此》:“功名發軔 * ,長願存心在 * 。”參見“ 發跡 ”。

分風

(1).謂神仙把風分為兩個方向。 晉 葛洪 《神仙傳·欒巴》:“ 廬山 廟有神……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風舉帆,船行相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山下又有神廟,號曰 宮亭廟 ……山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故 晉 曹毗 詠云:‘分風為二,擘流為兩。’” 唐 王維 《贈焦道士》詩:“飲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風。” 明 談遷 《棗林雜俎·宮亭神》:“ 宮亭神 甚靈,有婢名 如願 ,客有所求,叩 如願 即獲。又能於湖心分風,使上下各得順風。”

(2).借指分離。 宋 黃庭堅 《寄餘乾徐隱甫》詩:“東江始分風,苔網饋百紙。”

(3).謂無定向的風。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 句踐 都 琅邪 ,欲移 允常 冢。冢中生分風,飛沙射人,人不得近。”

仙跡

仙人的遺蹟或行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山四方周四百餘里,疊鄣之巖萬仞,懷靈抱異,苞諸仙跡。”《剪燈餘話·幔亭遇仙錄》:“﹝ 杜僎成 ﹞拜受什襲,辭歸,……越數年,乃棄妻子,攜仙跡,遨遊名山,罕與人接。”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蓬萊仙跡》:“ 登州 蓬萊閣 ,頗多仙跡,士人往往有所見聞。”

遺老

(1) 指改朝換代後仍忠於前一朝代的老年人

(2) 指經歷世變的老人

儒林

儒家學者之群

勝流

猶名流。 晉 顧愷之 有《魏晉勝流畫贊》,文見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卷五。《魏書·張纂傳》:“ 纂 頗涉經史,雅有氣尚,交結勝流。” 宋 陸游 《南鄉子》詞:“早歲入皇都,樽酒相逢盡勝流。” 胡韞玉 《次韻答小柳贈詩》:“猶從北地追前別,忽喜南天接勝流。”

內翰

(1). 唐 宋 稱翰林為內翰。 唐 徐夤 《輦下贈屯田何員外》詩:“內翰好才兼好古,秋來應數到君家。”原註:“員外與 楊 老丞翰林同年,恩義最。”《西湖老人繁勝錄》:“從駕官單行馬:丞相、太師……內翰。”《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後來南渡過 江 ,文章之士極多。惟有 洪內翰 才名,可繼 東坡 之作。”

(2). 清 代稱內閣中書為內翰。 清 鈕琇 《觚賸·石經》:“余既購 西安 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 頻陽 ,詢 李子德 內翰。”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王鳴盛》:“與 王侍郎 蘭泉先生 、 錢少詹 大昕 、 吳內翰 企晉 ……相唱和, 文慤 以為不下 嘉靖 七子。”參閱《清會典事例·吏部官制·內閣》。

垂芳

留下芳香。比喻流傳美名。 漢 蔡邕 《劉鎮南碑》:“昭示來世,垂芳後昆。” 晉 陸機 《謝平原內史表》:“猥辱大命,顯授符虎,使春枯之條,更與秋蘭垂芳。” 唐 王勃 《平台秘略論·善政》:“能義形家國,理極忠貞,使 黃河 如帶,垂芳不朽,盛矣乎。”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 苻堅 屢勝而驕,欲垂芳千載,而 西域 來人亦頗有勸其出兵者。”

百世

很多世代;很長時期(一世,三十年)

斯固百世之遇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百世之怨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流芳百世

青氈

亦作“ 青氈 ”。 1.青色毛毯。 三國 魏 曹操 《與太尉楊彪書》:“今贈足下錦裘二領……青氊牀褥三具。” 唐 白居易 《偶眠》詩:“妻教卸烏帽,婢與展青氊。” 唐 於鵠 《過凌霄洞天謁張先生祠》詩:“醉臥枕敧樹,寒坐展青氈。” 艾蕪 《回家》:“緑色的藤葉就像一大張青氈似的鋪在地上。”

(2).指青氈製品。如帳篷、帽冠等物。 宋 陸游 《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詞:“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 清 查慎行 《雪中戴青氈大帽上顧見大笑口占紀之》:“大於暖耳覆雙肩,冰雪騎驢二十年。今日重蒙天一笑,白頭還戀舊青氊。”

(3).見“ 青氈故物 ”。

(4).指清寒貧困者。亦指清寒貧困的生活。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豈期陛下軫念青氊,重升黃閣。” 明 徐復祚 《投梭記·閨敘》:“卑人緑螘一生,青氈半世。志存丘壑,夢斷巖廊。” 清 曹寅 《西軒賦送南村還京兼懷安侯姊文沖谷四兄》詩之一:“朱紱聊通隱,青氊盡絜家。” 李光 《集詩述感》詩:“門巷蕭條酬應懶,英雄末路一青氈。”

行復

且又。《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 李善 註:“行,猶且也。” 晉 葛洪 《神仙傳·王遠》:“ 遠 嘆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

皇猷

帝王的謀略或教化。 南朝 梁 沉約 《齊太尉文憲王公墓銘》:“帝圖必舉,皇猷諧煥。”《北史·牛弘傳》:“今皇猷遐闡,化覃海外。” 唐 岑參 《送顏平原》詩:“吾兄鎮 河朔 ,拜命宣皇猷。”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鄒孫準奏》:“只為奸邪元老,濟惡羣雄,濁亂皇猷。”《清史稿·禮志一》:“ 太祖 肇興帝業, 太宗 繼述皇猷,功德並隆,鹹宜崇祀。”

詩詞推薦

送汪叔志之岳州路平江州同原文_送汪叔志之岳州路平江州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