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沈周寫生各種·其十七·驢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吁嗟乎驢不見六經之中,間出漢晉之書。

題面學鳴,頹盪已甚,豈知名教之樂非虛。

旅食京華,灞橋風雪,斯則詩人所以愛諸。

異哉石田淡墨閒掃,而長耳四蹄之形神畢肖無餘。

是忘筌也,是契筦也,豈類乎刻楮者之分疏。

詩詞問答

問:《題沈周寫生各種·其十七·驢》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三

參考注釋

嗟乎

亦作“ 嗟呼 ”。亦作“ 嗟虖 ”。嘆詞。表示感嘆。《韓非子·內儲說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漢書·龔勝傳》:“嗟虖!薰以香 * ,膏以明自銷。” 唐 玄宗 《<孝經>序》:“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絶,異端起而大義乖。”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嗟乎!不復見乎!”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譽美失實,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歟?嗟呼!”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六經

六部儒家經典。《莊子·天運》:“ 孔子 謂 老聃 曰:‘ 丘 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漢書·武帝紀贊》:“ 孝武 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顏師古 註:“六經,謂《易》、《詩》、《書》、《春秋》、《禮》、《樂》也。” 漢 以來無《樂經》。今文家以為“樂”本無經,皆包含於《詩》、《禮》之中;古文家以為《樂》毀於 秦始皇 焚書。參見“ 六藝 ”。

題面

謂寓藏文章旨意的標題。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二·李泰伯》:“第今世士人,白首《論》《孟》,主司出題,尚有憒憒者。 李 ( 李泰伯 )既與 軻 不合,則塲中題面,或有不省,亦奚疑焉。”《鏡花緣》第八一回:“ 素輝 道:‘這個題面雖別致,但 孟子 何能有這湊巧句子來配他。’”

已甚

過分;過甚

不為已甚

知名

(1) 出名。聲名為世所知

知名人士

(2) 聞知其名聲或名字

岸旁草樹密,往往不知名

(3) 告知姓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禮記》

旅食

(1).古代謂士而無正祿者的宴飲。《儀禮·燕禮》:“尊士旅食於門西。” 鄭玄 註:“旅,眾也。士眾食,謂未得正祿,所謂庶人在官者也。”

(2).謂平民百姓的飲食。《晏子春秋·雜上一》:“君子有力於民則進爵祿,不辭富貴;君子無力於民而旅食,不惡貧賤。” 唐 白居易 《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全定皇甫公墓誌》:“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旅食而廟饗祖考。” 宋 司馬光 《投梅聖俞》詩:“薄游困京師,旅食止脫粟。”

(3).客居;寄食。 南朝 齊 江孝嗣 《北戍琅琊城》詩:“薄暮苦羈愁,終朝傷旅食。” 唐 韓愈 《祭十二郎文》:“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清 周亮工 《與高康生書》:“兩尊人遠在數千里外,妻孥復旅食 榕城 。”

京華

國都

譽滿京華

灞橋

橋名。本作 霸橋 。據《三輔黃圖·橋》: 霸橋 ,在 長安 東,跨水作橋。 漢 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唐 鄭谷 《小桃》詩:“和煙和雨遮 敷水 ,映竹映村連 灞橋 。” 宋 賀鑄 《連理枝》詞:“想 灞橋 春色老於人,恁 江 南夢杳。” 明 徐復祚 《紅梨記·再錯》:“則看他迎風襲襲,籠煙裊裊,腸斷 灞橋 濱。”《紅樓夢》第五十回:“吟鞭指 灞橋 。”

詩人

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石田

(1).多石而不可耕之地。亦喻無用之物。《左傳·哀公十一年》:“得志於 齊 ,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 唐 寒山 《詩》之六六:“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清 薛福成 《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得之則曰猶獲石田,失之則曰不勤遠略。” 梁啓超 《論生利分利》:“顧同一土地也,在野蠻民族之手,則為石田;在文明民族之手,則為奇貨。”

(2).貧瘠的田地。 宋 秦觀 《次韻子由題蜀井》:“ 蜀 岡精氣滀多年,故有清泉發石田。” 元 王逢 《贈龍虎山人鄭良楚》詩之二:“石田歲稔茅屋好,種菊乞詩 虞翰林 。”《剪燈新話·天台訪隱錄》:“有居民四五十家,衣冠古樸,氣質淳厚,石田茅屋,竹戶荊扉,犬吠雞鳴,桑麻掩映,儼然一村落地。”

(3).指石硯。 清 鈕琇 《觚賸·石言》:“ 石戶 之封可守,石田之穫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 清 方文 《病中寄鄧柬之》詩:“藥裹但隨庭草積,學徒應共石田荒。”

長耳

驢的別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賢妻激勸而得者》:“時 伉 ( 彭伉 )方跨長耳縱游於郊郭。”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王叟陰德》:“今商販家,自 臨洮 山外,以長耳負甘草來。”

形神

(1).形骸與精神。《史記·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 唐 吳融 《谷口寓居偶題》詩:“不能塵土爭閒事,且放形神學散仙。” 明 張居正 《答督撫吳環洲言敬事後食之義》:“僕以菲薄,待罪政府,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息,形神俱瘁,心力並竭,於國家豈無尺寸效?”

(2).形貌神情。 宋 孔平仲 《續世說·棲逸》:“ 鋭 在 澤潞 ,有道人自稱 盧老 , 鋭 館之於家。一旦辭去,且曰‘我死當為君子。’因指口下黑子為志。及生 鹹 ,果有黑子,其形神,即 盧老 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猴盜》:“次日,客酬讌,邀至其室,見柱上鎖一小猴,形神精狡。”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學士戴公墓碑》:“其形神清和舒平,動若有餘。”

(3).指造型藝術的外在物象和內在神韻。亦泛指文藝作品的形式和內容。 邢煦寰 《“意境”新識》:“它們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徵是:情景交融,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形神兼備。”

(4).謂形肖神似。 宋 蘇軾 《與何浩然書》:“且喜起居佳勝,寫真奇絶,見者皆言十分形神,甚奪真也。”

畢肖

完全相像

忘筌

(1).忘記了捕魚的筌。比喻目的達到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藉。語出《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 筌 ”。 晉 何劭 《贈張華》詩:“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唐 韓偓 《感事三十四韻》:“ * 常獨泣,多士已忘筌。”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 劉 始大悟,不覺洒然曰:‘君去固自得矣,將無使吾為忘筌忘蹄之人哉!’”

(2).引申喻不值得重視的事或物。 唐 劉禹錫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詩:“曾向空門學坐禪,如今萬事盡忘筌。” 元 王禎 《農書》卷二二:“資爾屈伸功用畢,莫將良器等忘筌。”

類乎

好似;接近於

這個故事很離奇,類乎神話

刻楮

語本《韓非子·喻老》:“ 宋 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象,指象牙。後因以喻技藝工巧或治學刻苦。 唐 黃滔 《刑部鄭郎中啟》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虛蕪,榮流咳唾,誨以磨鉛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陸游 《別曾學士》詩:“畫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鼓吹續音》:“仍自為八句題其後云:……半生莫售穿楊技,十載曾加刻楮功。”

分疏

亦作“ 分疎 ”。1.辯白;訴說。《北齊書·祖珽傳》:“ 珽 自分疏,並雲與 元海 素相嫌,必是 元海 譖臣。” 唐 張鷟 《遊仙窟》:“娘子莫分疎。”《朱子語類》卷六六:“信也得,不信也得,無許多氣力分疎。” 魯迅 《墳·說鬍鬚》:“然而接著就招了改革家的反感,這也是應該的。我於是又分疏,一回,兩回,以至許多回。”

(2).指一樣一樣講清楚。《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來到 賈 家,把這兩項銀子交付與 賈婆 ,分疏得明明白白。”

(3).疏遠。《北齊書·神武帝紀下》:“本望君臣一體,若合符契,不圖今日分疏到此。”

詩詞推薦

題沈周寫生各種·其十七·驢原文_題沈周寫生各種·其十七·驢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