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津閣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題文津閣原文

一年一詠例應循,況值今秋慶八旬。

塞北瀛南虔彼祝,益謙損滿惕吾寅。

雖然萬理書該古,可識兩言行以身。

豈不典謨熟背讀,勉乎弗易曰知津。

詩詞問答

問:題文津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文津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文津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八

參考注釋

塞北

指 長城 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後漢書·袁安傳》:“北單于為 耿夔 所破,遁走 烏孫 ,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 南朝 梁 江淹 《侍始安王石頭》詩:“何如塞北陰,雲鴻盡來翔。” 隋 江總 《贈賀左丞蕭舍人》詩:“ 江 南有桂枝,塞北無萱草。”《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居塞北者,不知江海有萬斛之舡。” 宋 劉過 《清平樂》詞:“新來塞北,傳到真訊息:赤地居民無一粒,更五單于爭立。” 清 吳偉業 《贈遼左故人》詩:“雁去雁來空塞北,花開花落自 江 南。”

謙損

謙讓;謙退。 漢 王符 《潛夫論·遏利》:“有勛德於民而謙損者,未嘗不光榮也。”《新唐書·田神功傳》:“始,嘗倨驕自如,見 光弼 待官屬鈞禮,乃折節謙損。”《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元佐 等尚幼,欲其知謙損之道,卿勿多辭!”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理書

(1).處理文書。《淮南子·泰族訓》:“ 趙政 晝決獄而夜理書,御史冠蓋接於郡縣。”《漢書·刑法志》:“至於 秦始皇 ……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

(2).溫書。《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倒是這理書的工夫,切忌自欺,不可涉獵一過。”

言行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典

(1).不守常道;不合準則。《書·康誥》:“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 曾運乾 正讀:“典,法也。”《漢書·敘傳下》:“皆陷狂狷,不典不式。” 顏師古 註:“典,經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古三·宋祠祿》:“此蓋 安石 增置之法,非祖宗故事,然終 宋 之世不改,亦不典甚矣。”

(2).不典雅,粗俗。《梁書·馬仙琕傳》:“初, 仙琕 幼名 仙婢 ,及長,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雲。” 金 王若虛 《文辨》:“ 王元之 《待漏院記》文殊不典,人所以喜之者,特取其規諷之意耳。”

熟背

精熟地背誦。《朱子語類》卷十:“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至於講誦者也是都背得,然後從師學習。”

知津

認識渡口。猶言識途。《論語·微子》:“ 長沮 、 桀溺 耦而耕。 孔子 過之,使 子路 問津焉。 長沮 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 曰:‘為 孔丘 。’曰:‘是 魯 孔丘 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唐 許敬宗 《安德山池宴集》詩:“獨嘆 高陽 晚,歸路不知津。”

詩詞推薦

題文津閣原文_題文津閣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