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達行在所三首原文
其一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其二
愁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其三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詩詞問答
問:喜達行在所三首的作者是誰?答:杜甫
問:喜達行在所三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其一
盼望鳳翔那邊有人來傳點訊息,但沒有等到人於是決意逃回來。逃竄過程中邊走邊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弔膽幾乎心都涼透。重重煙樹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蓮花似的山峰仿佛為我而打開。初到時親友們驚訝我又老又瘦,感嘆我艱辛地從賊營中逃出來。
其二
黃昏時愁思不已傳來胡笳的悲音,滿目淒涼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能活著回來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從小路逃亡隨時都可能一命歸陰。嚴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剛剛看得到,就像光武中興一樣這裡氣象已新。喜悅的心情達到極點變成了悲傷,嗚嗚咽咽不能自禁淚水沾濕佩巾。
其三
如果在敵國死去,也無人報信。回到自己國家終於有人憐惜自己了。到這裡才能復見漢家天日,慶幸能見到太白、武功山。置身朝班才覺影靜而心蘇,不似在亂軍中時之眼穿而心死。如今大唐國家社稷,一定振興有望。
注釋
⑴此詩《文苑英華》題為“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行在所:指朝廷臨時政府所在地。至德二載(757年)二月,唐肅宗由彭原遷鳳翔,為臨時政府所在地。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為家,謂所居為行在所。”
⑵首二句說明冒險逃歸之故。岐陽,即肅宗行在所在地鳳翔。鳳翔在岐山之南,山南為陽,故稱岐陽。鳳翔在長安西,故曰西憶,信,是信使或信息。自去冬陳陶斜之敗,杜甫急待官軍再舉,故希望那邊有人來。“無人遂卻回”,無人二字讀斷,是說天天盼有人來,能得到一點訊息,但竟沒有人來。遂卻回,是說於是決意逃回來。卻回二字連讀,卻過、卻出、卻入、卻到、卻望、卻去、卻寄等,皆唐人習慣語。卻字有加重語氣的作用。
⑶此二句寫逃竄時的緊張心情。向西走,向西望,故當著落日。一面走,一面望,望得急切,故眼為之穿。當時逃竄是很危險的,一路之上,提心弔膽,所以說“心死著寒灰”。就是心都涼透了的意思。著,置也。《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同可使如死灰乎。”
⑷此二句寫拚命逃竄之狀。一路之上,重重煙樹就好像在招引著自己向前奔。遠樹迷濛,故曰霧樹,正因是遠樹,人望樹行,有似樹之相引,一本作“茂樹”,“茂”字便死。連山,即太白山和武功山,是將到鳳翔時的標誌。“忽”字傳神,真是喜出望外。
⑸此二句寫初到時親友的慰問。
⑹這兩句追憶陷安史叛軍時苦況。入夜則愁聞胡笳,當春則傷心漢苑(如《哀江頭》所云)。漢苑是以漢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⑺此二句是倒敘。活著回來,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為昨天還在逃命,隨時有作鬼的可能。間(jiàn)道,猶小道,伺其間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竄。暫時人,謂生死懸於俄頃,見得十分危險。
⑻這兩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寫所見朝廷新氣象。借古喻今,以漢光武帝比唐肅宗。《後漢書·光武紀》:“更始(劉玄)以光武(劉秀)行司隸校尉,於是置僚屬,作文移,一如舊章。三輔吏士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宮威儀。”又:“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今屬河南),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光武(劉秀)南陽人。司隸,是漢代的司隸校尉,代指朝廷官員。
⑼中興有望,故“喜極而悲”。當歌而哭,當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極。黃生云:“七八真情實語,亦寫得出,說得透。從五六讀下,則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關宗社(國家)之大計。”按謝朓《始出尚書省》詩;“還睹司隸章,復見東都禮”,亦用漢光武事,但兩句一意,未免合掌。於此可見杜詩用事之精密。
⑽這是脫險後的回思,憑誰報,是說如果間道時死去,也無人報信。黃生云:“起語自傷名位卑微,生死不為時所輕重,故其歸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甚確。按韓偓《息兵》詩:“正當困辱殊輕死,已過艱危卻戀主。”心情與此相似。
⑾太白雪,指行在所在地鳳翔的太白山,最高峰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山頂終年積雪。武功天,指陝西的武功縣。《三秦記》:“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此二句是說到此才得復見漢家天日。
⑿國家興復有望,故置身朝班,覺影靜而心蘇,不似在亂軍中時之眼穿而心死,蘇是甦醒、蘇活。七校,指武衛,漢武帝曾置七校尉。
⒀“中”字,這裡讀去聲。浦起龍註:“七八結出本願,乃為喜字真命脈。”又雲;“文章有對面敲擊之法,如此三詩寫喜字,反詳言危苦情狀是也。”
詩文賞析
文學賞析
第一首“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杜甫身陷賊中的唯一念想和寄託,就是行在中的唐肅宗了。《孟子》中說“聖人三日無君則惶惶然。”杜甫雖不是聖人,但“一飯未嘗忘君”(蘇軾評價杜甫語),卻不得不說是聖人對杜甫的影響。杜甫於身陷賊中之際依然西望行宮,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圍抵達,但現實卻是音塵不到,無人卻回,即沒有退回之人。長安本是淪陷區,帝王身邊的人當然不會自蹈死地,卻不知淪陷區依然有人“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就是成語“望眼欲穿”之所本。對著西下的落日,杜甫只能在淪陷中深情凝望。“落日”既暗喻西面的鳳翔行在,也暗指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國。“寒灰”同用兩個典故,一個是莊子的“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表現自己絕望的心理;另一個則是《史記·韓安國列傳》中“死灰復燃“的典故:韓安國曾經坐牢被獄吏折辱,韓安國說:”你認為死灰難道不會復燃嗎?“獄吏說:”死灰復燃,就用尿澆滅。“後來韓安國出獄後做了大官,遇見獄吏後笑著說:”你現在可以用尿澆滅了。“獄吏大恐。杜甫用”死灰“的典故,表現的是自己仍有”復燃“的可能,絕望中仍有希望。”茂樹行相引,連山望忽開。“”茂樹“又作”霧樹“,在”霧樹“的導引下,終於望到了鳳翔周邊的連山,對此杜甫如何不激動?但杜甫卻忽然宕開一筆,不寫自己的激動,卻寫自己的故舊親朋對自己的驚訝:老了,瘦了,但總算從淪陷區活著回來了。通過他人之口來對自己做一個評價,這是詩人高明的地方。
第二首“愁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先追憶曾經在淪陷區四面胡笳的悲愴,和長安漢苑在鐵蹄下淒涼殘破的慘狀,再感慨生還之不易。雖然基本脫險,但杜甫仍覺僥倖,將脫險之後仍視作“生死懸於頃刻”(仇兆鰲語)的“暫時人”,這既是自憐,又不乏自嘲。杜甫找到了“組織”,自然萬分欣喜。“司隸章初睹”雖不算警句,然也化用了南朝傅亮《進宋元帝詔》“東京父老,重睹司隸之章”一語,可見杜詩“無一字無來處”(黃庭堅語)的特點。“南陽氣已新”同樣用典,《後漢書·光武本紀》記載“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以望氣者(觀察天象的人)見王者之氣之喜,代指自己接近行在和國君之喜。“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是杜甫詩歌常見的以悲寫喜之手法。激動得沾巾,喜不自勝,溢於言表。高步瀛評道:“五六句明寫達,暗寫喜,七八句明言喜,反說悲而喜彌甚,筆彌幻矣。”杜甫詩歌的藝術,就在於曲折地表現原本簡單的感情。
第三首開頭劈空而至。一開始便假設了自己的死,死且無人知曉,是多么的慘澹,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還,足堪“自憐”。而“猶瞻”再次表達杜甫的“僥倖”和欣喜。“影靜千官里”指自己暫時恢復了平靜的生活,和眾朝臣一樣侍奉天子,王夫之評價此句“寫出避難倉皇之餘,收拾仍入衣冠隊里一段生澀情景,妙甚。非此則千官之靜,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漢代的七種校尉,這裡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蘇”一個“蘇”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後“新數中興年”既是對自己報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對朝廷能夠自振的期望。
名家點評
其一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看他“當”字、“著”字,用虛字落泊處(“眼穿”二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眼穿當落日”,望之切也,應“西”字。“心死著(“著”同“著”)寒灰”,則絕望矣,應“憶”字。於是拚死向前,望樹而往,指山而行,見“蓮峰”或開或合,俱實歷語。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眼穿”起下聯“望”字,“心死”終上聯“憶”字,為“喜達”作遠勢(“眼穿”一聯下)。“辛苦”二字,上包“眼穿”“心死”,下含(次首)“愁思”、“淒涼”(“辛苦”句下)。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李因篤曰:抗賊高節而以“老瘦辛苦”四字隱括之,所謂蘊藉也。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起倒提鳳翔,暗藏在京。四句一氣下,是未達前一層也。五為竄去之路徑,六為將至之情形,七、八,就已至倒點自京。著“西憶”、“眼穿”、“心死”等字,精神已全注欲達矣。又妙在結聯說至鳳翔處,用貼身寫,令“喜”字反迸而出;而自身“老瘦”,又從旁眼看出:筆尤跳脫也。
清代黃生《唐詩矩》:樹為霧所漫,初時不見,故曰“行相引”,他人此等情豈暇如此寫景,縱寫景豈能寫得如此精細!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四句追敘;二句途中景(“眼穿”四句下)。
近代高步灜《唐宋詩舉要》:張上若曰:四句追述陷賊中馳想(“西憶”四句下)。吳曰:字字血性中語(“所親”二句下)。
其二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劉云:五字可傷。即“旦暮人”耳。“暫時”,更警。(“間道”句下)。)劉云:此豈隨時憂樂語(“司隸”四句下)。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此意他人十字說不出(“生還”二句下)。鍾云:喜極而泣,非實歷不知(末二句下)。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趙汸曰:先言“生還”,亦倒裝法。以光武中興比肅宗興復,蓋其所喜在此。
明代王嗣奭《杜臆》:“胡笳”、“漢苑”,追言賊中愁悴之感。直到今日,才是生還;向在“間道”,不過“暫時人”耳:說得可傷。“司隸”二句,以光武比肅宗之中興。喜極而嗚咽者,追思道途之苦,從死得生也。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接上“賊中來”。忽“賊中”,忽“行在”,筆勢出沒無端(“愁思”句下)。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前首本從未達時起也,卻預憶行在;此則寫初達之情矣。起反轉憶賊中,筆情往復人妙……五、六,明寫“達”,暗寫“喜”。七、八,明言“喜”,反說“悲”,而喜彌深,筆彌幻矣。此為“喜”字點睛處,看翻點法。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沈著語有深痛(“生還”二句下)。)邵云:接得氣色(“司隸”二句下)。
近代高步灜《唐宋詩舉要》:吳曰:五字驚創獨絕(“間道”句下)。
其三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此主情,《諸將》主議論,自有分別。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佳句。鍾云:“影靜”二字深妙可思(“影靜”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死憑誰報”,“歸來自憐”,須溪云:“他人累千百言不自訴者,一見垂淚。”“影靜”,見乍歸無侶,“心蘇”,見從死得生,意苦語工。
明代王夫之《唐詩評選》:“影靜千官里”,寫出避難倉皇之餘,收拾仍入衣冠隊里,一般生澀情景,妙甚。
明代王夫之《姜齋詩話》: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長安一片日”,自然是孤棲憶遠之情;“影靜千官里”,自然是喜達行在之情。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接“生還今日事”來。前此憶信不得,何意竟生達耶!間道辛苦,忽睹中興,宜乎其喜倍也(“死去”二句下)。“喜”字足。反覆頓挫,“喜”字在中篇點出,卻仍不即正落,留在第三篇作結(“今朝”二句下)。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猶瞻”,從死去說來,死則不得瞻,今猶得瞻矣;來歸而遇堯天,“喜”而知矣。五、六,才是面君;而以“心蘇”對“影靜”,仍不脫竄至神理也。七、八,結出本願,乃為“喜”字真命詠。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兩首起句俱承前首末說下(“死去”二句下)。張云:脫險回思。情景逼真。只“影靜”、“心蘇”字,以前種種奔竄驚危之狀,俱可想見。
標籤:五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