堈碓

作者:王禎 朝代:元代

堈碓原文

杵臼搜奇作碓堈,米翻堈滑恣舂撞。

鐵籠木末裝全杵,皮護篘材倚半腔。

頻作低昂身與共,慣成踏躡足須雙。

近隨文軌通南北,不獨鏗鍧在楚邦。

詩詞問答

問:堈碓的作者是誰?答:王禎
問:堈碓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堈碓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江韻

參考注釋

杵臼

(1).杵與臼。舂搗糧食或藥物等的工具。《六韜·農器》:“戰攻守御之具盡在於人事:耒耜者,其行馬蒺藜也……钁鍤斧鋸杵臼,其攻城器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東廂石山猶傳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宇處,尚髣髴前基。” 唐 杜甫 《九成宮》詩:“蒼石八百里,崖斷如杵臼。”

(2).以杵搗臼。《漢書·楚元王劉交傳》:“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碓舂於市。”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高肱舉杵,正身而舂之。”《南史·宋紀上·武帝》:“明日復至洲,里聞有杵臼聲,往覘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榛中擣藥。” 唐 張籍 《太白老人》詩:“洞裡仙家常獨往,壺中靈藥自為名。春泉四面遶茅屋,日日唯聞杵臼聲。”《當代》1984年第3期:“噸,噸-咚……沉悶的杵臼聲,似乎從 瀘沽湖 底,從 獅子山 肚子裡滾來。”

(3).指 春秋 晉 人 公孫 杵臼 。 晉景公 佞臣 屠岸賈 殘殺世卿 趙氏 全家,滅其族,復大索 趙氏 遺腹孤兒。 趙氏 門客 公孫杵臼 捨出生命保全了 趙氏 孤兒。事見《史記·趙世家》。 明 何景明 《下宮行》:“千金詐賣 趙氏 子,真孤乃存 杵臼 死。”

(4).借為別人保全後嗣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但憐此褓中物,恐墜宗祧。君義士,能為我 杵臼 否?”

搜奇

謂尋求奇特語句或傑出人才、奇異事物。 唐 司空圖 《爭名》詩:“爭名豈在更搜奇,不朽纔消一句詩。” 明 黃周星 《登洞庭西山縹緲峰放歌》:“我來終是苦驕陽,搜奇討勝空徬徨。”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今天子仁聖,邁於 成周 ,搜奇拔滯,鑾輿所至,無遺賢焉。” 汪辟疆 《<集異記>敘錄》:“此書雖為小説家言,然 唐 宋 以來,其所以流傳不廢者,實以文辭雅飾,搜奇述異,雋永可觀。”

舂撞

衝撞;衝擊。 宋 蘇軾 《江西》詩:“舟行十里磨九瀧,篙聲犖確相舂撞。” 宋 趙希鵠 《洞天清祿集·石辨》:“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

鐵籠

(1).車軸頭上的鐵箍。《史記·田單列傳》:“﹝ 田單 ﹞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資治通鑑·周赧王三十六年》:“初, 燕 人攻 安平 , 臨淄 市掾 田單 在 安平 ,使其宗人皆以鐵籠傅車轊。” 胡三省 註:“卷鐵以傅車轊,故謂之鐵籠……轊音衛,車軸頭謂之轊。”

(2).鐵制的籠子。用作刑具。《新五代史·雜傳十三·董璋》:“獲其逃者,覆以鐵籠,火炙之。”《資治通鑑·後梁太祖乾化元年》:“ 燕王 守光 既克 滄州 ,自謂得天助, * 滋甚,每刑人,必置諸鐵籠,以火逼之。”

(3).比喻沒有人身自由的社會環境。 阮章競 《漳河水·自由歌》:“減租減息鬧土改,婦女飛出鐵籠來。”

木末

樹梢。《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漢 張衡 《西京賦》:“陵重巘,獵昆駼,杪木末,擭獑猢。” 南朝 梁 劉孝標 《東陽金華山棲志》:“夫鳥居山上,層巢木末;魚潛淵下,窟穴泥沙。” 明 王守仁 《宏上人所蓄秋山圖》詩:“仙槎影沒銀漢遠,木末芙蓉為誰剪?” 清 鄭珍 《江邊老叟詩》:“君不見壬寅 松滋 決七口,閭殫為江 * 吼;北風三日更不休,十室登船九翻覆。老夫無船上木末,稚子衰妻復何有!”

低昂

起伏;時高時低

這條道路低昂不平,極不適於開車

良時無停景,北斗勿低昂。——傅玄《雜詩》

與共

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分開

榮辱與共

踏躡

亦作“ 踏籋 ”。謂織布時踩踏織機的踏板。 南朝 梁 劉孝威 《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度梭環欲動,踏躡佩珠鳴。” 宋 文同 《織婦怨》詩:“擲梭兩手倦,踏籋雙足趼。”

文軌

(1).文字和車軌。古代以同文軌為國家統一的標誌。語本《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晉書·謝安傳》:“ 安 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 唐 李德裕 《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簫勺可致於治平,文軌盡同於元化。”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樑文》:“一戎而倒載干戈,萬國而混同文軌。”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至今日而地球九萬里風氣大通,以日行百里計之,環球一周,累年不能達,文軌何由一,聲問何由通乎?”

(2).引申指疆域。《周書·樂運傳》:“文軌之內,奔赴未盡;隣境遠聞,使猶未至。”

(3).作文的規範。 漢 王充 《論衡·超奇》:“ 長生 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徵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隋書·杜正藏傳》:“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後進所寳,時人號為文軌。”

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不獨

連詞。不但

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魯迅《祝福》

鏗鍧

(1).形容聲音洪亮。《文選·班固<東都賦>》:“鐘鼓鏗鍧,管弦燁煜。” 李周翰 註:“鏗鍧,聲也。” 唐 白行簡 《三夢記》:“羣女旋進,金石絲竹鏗鍧,震響中署。”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江右游日記》:“入一門,黑暗漫無所睹,但聞傳響鏗鍧,比明處更宏遠。” 清 繆鍾渭 《紀大東溝戰事吊鄧總兵世昌》詩:“兩軍鏖戰洪濤中,雷霆鏗鍧天異色。”

(2).形容文詞鏗鏘有力。 唐 楊炯 《<王勃集>序》:“兄 勔 及 劇 ,磊落詞韻,鏗鍧風骨,皆九變之雄律也。” 宋 劉克莊 《<辛稼軒集>序》:“公所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鍧,橫絶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 清 宋犖 《漫堂論詩》:“獨 唐 人諸體鹹備,鏗鍧軒昂,為風雅極致。”

楚邦

指 楚 境。 前蜀 貫休 《秋末入匡山船行》詩之六:“謾有歸鄉夢,前程是 楚 邦。”

詩詞推薦

堈碓原文_堈碓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