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禪者乞偈原文
三世如來所說,開遮或擒或縱。
一切微塵句偈,只明眾生日用。
譬如一室千燈,其光不雜不共。
無色天女擊鼓,四大部洲頭痛。
一切智智清淨,開合不成痕縫。
欽禪一等行腳,莫聽虜子取奉。
若說有法可傳,但作眼見鼻孔。
詩詞問答
問:欽禪者乞偈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欽禪者乞偈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參考注釋
三世
(1) 三代,常指祖孫三代
(2) 在美洲,尤指在美國出生並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如來
佛的別名。梵語意譯。“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 釋迦牟尼 的十種法號之一。《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仰弘如來,宣揚法雨;俯授法師,威儀允舉。”《西遊記》第七回:“眾神隨至 寳蓮臺 下啟知, 如來 召請。” 清 趙翼 《大石佛歌》:“是誰鑿破山骨裂,幻出如來身半截。”
所說
(1).說的話,言論。《五燈會元·西天祖師·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迦葉 問諸比丘:‘ 阿難 所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説。’”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與“海派”》:“我也曾經略略的趕了一下熱鬧,在許多唇槍舌劍中,以為那時我發表的所說,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錯了的。”
(2).說,陳說。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四折:“ 周瑜 領兵趕上,跪在車前,所説他取 荊州 之計。”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四折:“若不是所説原因,險些兒生扭做 單雄信 。”
開遮
佛教語。許可與阻止。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論》:“開遮廢立,不無小異,皆由如來往昔善應物機。” 宋 張商英 《護 * 》:“佛之隨機接引,故多開遮權變,不可執一求也。”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微塵
(1).佛教語。色體的極小者稱為極塵,七倍極塵謂之“微塵”。常用以指極細小的物質。《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應知極微是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正不正,非高非下,無有細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見,不可聽聞,不可齅嘗,不可摩觸。故説極微是最細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聖之妙旨,而欲必無 恆 沙世界,微塵數刼也?”《北齊書·樊遜傳》:“法王自在,變化無窮,置世界於微塵,納 須彌 於黍米。” 唐 張喬 《雨中宿僧院》詩:“勞生無了日,妄念起微塵。”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十方,三世,所有微塵非他,知見而已矣。”
(2).極細小的塵埃。 唐 崔珏 《和人聽歌》:“《巫山》唱罷行雲過,猶自微塵舞畫梁。” 魯迅 《吶喊·阿Q正傳》:“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艾青 《光的讚歌》七:“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人世銀河星雲中的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有自己的能量,無數的微塵匯集成一片光明。”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謙詞。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 劉夫人 曰:‘ 周生 ,爾知積業樹因從何而來,得如今日乎?’ 子良 答曰:‘微塵下俗,實所不究。’”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詞》:“伏念臣獲以微塵,累叨皇澤,入參輔衛,出領藩維。” 康有為 《蘇村臥病寫懷》詩:“縱橫宙合一微塵,偶到人間閲廿春。”
句偈
佛經唱詞的句子。《藝文類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雖精理瑩心,止於句偈。” 唐 劉禹錫 《送深法師游南嶽》詩:“十方傳句偈,八部會壇場。”
眾生
(1) 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動物
芸芸眾生
(2) 〈方〉∶畜生
日用
(1) 日常生活的費用
(2) 日常生活套用的
如一
相同;一致;沒有差別
始終如一
表里如一
不雜
(1).不混雜,不混淆。《國語·楚語下》:“古者民神不雜。”
(2).猶言不奇異。《文子·符言》:“ 老子 曰:聖人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服不雜,行不觀,通而不華,窮而不懾。”
不共
(1).不恭。共,“ 恭 ”的古字。《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公卑 杞 , 杞 不共也。” 杜預 註:“共音恭,本亦作恭。”《管子·四稱》:“不與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共,不友善士。” 明 劉基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抑小民之失其所,而祭祀之不共歟,何上天降鑒之若是也。”
(2).不具備。《國語·魯語下》:“具舟除隧,不共有法。” 韋昭 註:“共,具也。”
(1).不與,不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不共你搖嘴掉舌,不共你鬦爭鬦合。”
(2).不同。 宋 孫光憲 《上行杯》詞:“臨極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色天
同“ * ”。 唐 皎然 《苕溪草堂四十三韻》:“色天夜清迥,花漏時滴瀝。”
擊鼓
打鼓作聲;用鼓聲打出信號或表示願望
擊鼓(吹號)要求休戰談判
四大部洲
即四大洲。《西遊記》第一回:“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 勝神洲 ,曰西 牛賀洲 ,曰南 贍部洲 ,曰北 俱蘆洲 。”詳“ 四大洲 ”
頭痛
(1) 凡整個頭部以及頭的前、後、偏側部的疼痛,總稱頭痛
(2) 比喻感到厭煩或為難
這件事令人頭痛
一切智
佛教關於智慧的名詞之一,梵語sarvajna的意譯。(1)就廣義言,指無所不知的佛智,與“一切種智”同。《四十二章經》:“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法華經·化城喻品》:“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論》卷二七:“問曰: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對於“一切種智”而言。一切智指對總相(即現象的共性,亦稱空性、真如)的認識,是聲聞、緣覺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論》卷二七:“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清淨
(1) 心境潔淨,不受外擾
清淨守節
(2) 安定,不紛擾
圖清淨
(3) 清潔純淨
清淨的山,清淨的水
(4) 簡明不繁
清淨簡易
(5) 佛教語。指遠離惡行與煩惱
出家清淨
開合
(1).分合。 晉 木華 《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
(2).開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裡休聒,不當一箇信口開合。” 黃宗英 《美麗的眼睛》:“她什麼也不能吃,氣管雖已接好,嘴部還不能開合,也難以下咽。”
(3).指詩文結構的鋪展、收合等變化。 清 沉德潛 周準 《明詩別裁集·李夢陽》:“七言近體,開合動盪,不拘故方,準之 杜陵 ,幾於具體。” 臧克家 《文不在長》:“ 王安石 的《讀孟嘗君傳》,共九十字,駁成說,立己見,開合有度,層次分明。”
開閤:亦作“ 開閣 ”。 漢 公孫弘 為宰相,“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見《漢書·公孫弘傳》。後以“開閤”指大臣禮賢愛士。 唐 劉禹錫 《答裴令公雪中訝白二十二與諸公不相訪之什》詩:“玉樹瓊樓滿眼新,的知開閤待諸賔。” 唐 邵謁 《論政》詩:“ 孫弘 不開閣, 丙吉 寧問牛。” 宋 曾鞏 《回亳州知府諫議狀》:“伏惟開閣之初,偃藩甚樂。”
邊開邊關。《收穫》1981年第4期:“忽聽得北窗外有聲響,好像滯重的大黑門在開合。”
不成
——作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或揣度的語氣,常與“難道”、“莫非”等詞相呼應
老五不在這兒,莫非又下廠去了不成
一等
(1).一級台階。《論語·鄉黨》:“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2).一個等級。《國語·魯語上》:“自是 晉 聘於 魯 ,加於諸侯一等。” 唐 杜甫 《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誌》:“凡塗車芻靈,設熬置銘之名物,加庶人一等。”《通志·職官一》:“正九品,從九品,從品同外官各降一等。” 巴金 《真話集·<序跋集>跋》:“我相信他的說法:人生來是平等的。五十四年過去了,可是今天還有人告訴我:人是應該分為等級的,那么根據我幾十年的寫作經驗,我大概屬於挨批的一等吧。”
(3).一樣;相同。 晉 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 崇 常擇美容姿相類者十人,裝飾衣服大小一等,使忽視不相分別,常侍於側。” 宋 王安石 《影福殿前柏》詩:“知君勁節無榮慕,寵辱紛紛一等看。”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敘畫》:“ 河 北絹經緯一等,故無背面; 江 南絹則經粗而緯細,有背面。”
(4).一種;一類。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六:“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頭。”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二折:“有一等婦女每相隨,並不説家克計,則打聽些閒是非。”《紅樓夢》第五四回:“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這些書,著邪了。”
(5).第一等。《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過,宗師著實稱讚,取在一等第一。” 茅盾 《子夜》十五:“ 蘇倫 也算是半個‘理論家’,口才是一等, 瑪金 平時也相當的敬重他。”
行腳
(1).謂僧人為尋師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語錄》卷六:“老僧三十年來行腳,未曾置此一問。”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枚。” 金 趙元 《宿少林寺》詩:“箇中有佳處,行腳恨不早。”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道覡》:“赴會的,都要具膳餐飯,行腳的也要老少異糧。” 蘇曼殊 《與高天梅書》:“衲行腳南荒,藥爐為伍,不覺逾歲。”
(2).引申為行乞。 碧野 《燈籠哨》:“‘今天的行腳好嗎!’‘那裡,只在一家人家裡要到了幾根爛紅薯!’”
(3).見“ 行腳僧 ”。
(4).行走;行路。 宋 楊萬里 《和文遠叔行春》詩:“行腳宜晴翠,看雲恐夕黃。” 劉白羽 《黑》二:“行腳人全把腳步匆匆扯開,往下趕這兩站路。”
(5).謂兩腳不停地移動。《宋書·顧覬之傳》:“ 覬之 不欲與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辭腳疾自免歸。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腳,家人竊異之而莫曉其意。”
虜子
古 蜀 人對中原人的貶稱。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九:“今 蜀 人謂中原人為虜子, 東坡 詩‘久客厭虜饌’是也。因目北人仕 蜀 者為‘虜官’。”
取奉
趨奉,迎合奉承。《朱子語類》卷四三:“小人便愛些便宜,人便從那罅縫去取奉他,故易説(悅)。”《朱子語類》卷一三○:“他卻要恁地説時,是説 王 氏(指 王安石 )較香得些子。這是要取奉那 王 氏,但恁地也取奉得來不好。”
說有
三國 魏 正始 中, 何晏 、 王弼 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 王衍 甚重之,唯 裴頠 以為非,著《崇有論》以譏之。見《晉書·裴頠傳》、《王衍傳》。後用為討論萬物本原之典。 宋 蘇軾 《明日南禪和詩不到故重賦<數珠篇>以督之》之二:“説有陋 裴頠 ,談無笑 王衍 。”
可傳
(1).可以傳後;可以傳授。《禮記·檀弓上》:“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2).可以流傳。 唐 韓愈 《謝自然詩》:“皆雲神仙事,灼灼信可傳。”
作眼
做眼線;做抓捕犯人的嚮導(多見於早期白話)
鼻孔
鼻子的外開口;泛指帶有鼻子外開口的鼻窩的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