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峰歌原文
一峰特立天地間,仰望不及徒躋攀。
知有何人住絕頂,菜葉流出清溪灣。
霧捲煙舒日千變,枯木岩前路迴轉。
善財到此亦躊躇,何處親承德雲面。
華開華落春復秋,太華未足為朋儔。
石背蘿陰臥麋鹿,風前日下啼栗留。
千奇萬怪狀不盡,得趣忘言心自領。
栽田博飯老楊岐,見說年來賦歸隱。
詩詞問答
問:特峰歌的作者是誰?答:無慍
問:特峰歌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無慍的名句有哪些?答:無慍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七十六
參考注釋
特立
(1).謂有堅定的志向和操守。《禮記·儒行》:“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東觀漢記·周澤傳》:“少修高節,耿介特立。” 宋 歐陽修 《<蘇氏文集>序》:“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醉反恥》:“聖王重特立之人,而遠苟同之士。”
(2).獨立;挺立。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漸臺臨池,層曲九成,屹然特立,的爾殊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北城上有 齊斗樓 ,超出羣榭,孤高特立。”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清 陳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綿花歌》:“挺生奇樹號木綿,特立南州持絳節。”
(3).孤立。 明 張煌言 《上監國啟》:“萬里孤蹤,一軍特立。” 魯迅 《三閒集·在鐘樓上》:“孤孑特立,無從考查。”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仰望
(1) 抬頭向上看
(2) 敬仰而有所期望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幾年前
(2)
趕不上,來不及
躲避不及
後悔不及
(3)
夠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為對風采的描繪…,這部書是其他任何書都不及的
躋攀
亦作“ 躋扳 ”。猶攀登。 唐 杜甫 《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清晨陪躋攀,傲睨俯峭壁。” 宋 劉克莊 《沁園春·送孫季藩吊方漕西歸》詞:“儘緣雲鳥道,躋攀絶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長白山》:“雲霧開散, 長白山 歷歷分明,臣等不勝駭異。又正值一路,可以躋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捐科分》:“獨癸巳諸君,躋扳尺寸,竭蹶終身。”
有何
有什麼。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幾日試來那幾日唱名?得意那不得意?有何傳示、有何書信?”《水滸傳》第五三回:“風過處,一尊黃巾力士出現,躬身稟復:‘我師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難哉。
絕頂
(1) 超群的;卓越的;極端的;異常的
聰明絕頂
(2) 最高級的;最高程度的
如此絕頂的漂亮
溪灣
指溪水彎曲處。 唐 李賀 《昌谷詩》:“溪灣轉水帶,芭蕉傾 蜀 紙。” 唐 許渾 《溪亭》詩之一:“溪亭四面山,橫柳半溪灣。” 清 金侃 《雨泛湖上觀梅》詩:“細雨春波遠浸天,梅花爛漫滿溪灣。”
千變
極言變化之多。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 宋 范成大 《刺濆淖》詩:“ 峽 江饒暗石,水狀日千變。” 元 柳貫 《次韻魯參政觀潮》:“倒排山嶽窮千變,闔闢雲雷竦百靈。”
枯木
(1).老樹;枯樹。《管子·度地》:“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枯木復生,人君亡子。”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如因榮木變為枯木,枯木之質,寧是榮木之體!” 唐 盧照鄰 《行路難》詩:“君不見 長安 城北 渭 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新唐書·五行志一》:“ 武德 四年, 亳州 老子祠 枯樹復生枝葉……占曰:‘枯木復生,權臣執政。’”
(2).比喻頹喪之心或老朽之人。 北周 庾信 《小園賦》:“心則 歷陵 枯木,髮則 睢陽 亂絲。” 宋 范成大 《與時敘現老納涼池上》詩:“笑我兩枯木,獨與三冬期。”
(3).指刑具。 唐 高彥休 《唐闕史·秦中子得先人書》:“富室少年列狀始末,訴於縣官,詰問伏罪,遂寘枯木。” 宋 陶穀 《清異錄·肉雷》:“ 來紹 ,乃 唐 酷吏 俊臣 之裔,天稟鷙忍……每肆枯木之威,則百囚俱斷,轟響震動一邑,時呼肉雷。”
(4).指神主;棺材。 宋 孔平仲 《續世說·直諫》:“今兵士之徒無罪,乃驅之行陣之間,委之鋒鏑之下,使肝腦塗地,魂魄無歸,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車而掩泣,抱枯木以摧心。” 宋 黃庭堅 《母安康郡太君祭亡女陳氏十娘文》:“惟女面目,永隔枯木。嗚呼昊天,忍此荼毒。”
前路
(1) 前面的道路
(2) 比喻以往的歲月或未來的歲月
茫茫前路
迴轉
(1) 像旋轉物體那樣運動的
迴轉爐
(2) 旋轉
(3) 沿旗門所規定的線路,穿越旗門、躲越障礙連續轉彎向下滑行的滑雪運動
善財
(1).梵語sudhana意譯。亦稱“ 善財童子 ”。佛教菩薩之一。《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的求道者。經中說他是 福生城 長者之子,因 文殊 指點,參訪了五十三個善知識而成菩薩。因其參過 觀音 ,故 觀音 的塑像或畫像旁,一般常有 善財童子 之像。《羅摩伽經》卷下:“爾時 善財童子 ,皆得見聞,善知解了諸奇特事。” 南朝 陳 徐陵 《齊國宋司徒寺碑》:“ 善財童子 南行未窺, 目蓮沙門 北游不見。” 宋 李綱 《雷陽與吳元中書》:“君子觀象, 善財 徧參也。”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善財 入已,見百千萬億樓閣,一樓閣內有一 彌勒 ,領諸眷屬,並一 善財 而立其前。”
(2).見“ 善才 ”。
躊躇
(1) 猶豫不決
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 。——《三國演義》
(2) 思量,考慮
他兩個眉來眼去,不由我暗暗躊躇,似這般啞謎兒怎猜做?——元· 關漢卿《魯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躊躇。——宋玉《九辯》
(4) 得意的樣子
躊躇滿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山坡羊》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德雲
佛經中人名。 善財童子 所參的五十三知識之一。《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 問法於 德雲 比丘。” 宋 蘇軾 《金山妙高台》詩:“何須尋 德雲 ,即此比丘是。”參見“ 五十三參 ”。
太華
山名。即西嶽 華山 ,在 陝西省 華陰縣 南,因其西有 少華山 ,故稱 太華 。《書·禹貢》:“ 西傾 、 朱圉 、 鳥鼠 ,至於 太華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里,曰 太華之山 ,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
未足
(1).不足,不能。《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舂陵 去 宛 三百里耳,未足為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引》:“今所撰諸書,盛行海內,大而穹宇,細入肖翹,耳目八埏,靡不該綜。即 惠施 、 黃繚 之辯,未足侈也。”
(2).猶言算不得。《太平廣記》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支遁》:“ 遁 幼時,嘗與師共論物類,謂鷄卵生用,未足為殺,師不能屈。”
朋儔
朋輩;伴侶。《世說新語·品藻》“不得稱詣,政得謂之朋耳”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 謝 王 於理,相與為朋儔也。” 唐 唐彥謙 《和陶淵明貧士》之七:“健者道路間,什百成朋儔。” 元 薩都剌 《無題》詩:“時有山禽呼姓字,或從海鳥作朋儔。” 清 姚鼐 《次韻答朱二亭》:“風雨 白門 尋史傳,邱山黃土想朋儔。” 吳梅 《莫更二首和小洲》之一:“濁世文章增涕淚,中年絲竹動朋儔。”
麋鹿
亦稱“四不像”。中國著名的特產動物,但野生的早已滅絕,現存者都是北京南苑皇家獵苑的孑遺,特徵是尾特別長,眉杈特別發達,形成主杈模樣
麋鹿滿之。——《墨子·公輸》
取其麇鹿。——《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前日
前天,昨天的前一天
招前日賓客。——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栗留
“ 黃栗留 ”的省稱,即黃鶯。 金路鐸 《高唐劉氏駐春園》詩:“醉鄉天地白日永,鶗鴂栗留皆好音。” 清 查學 《女冠子·春恨》詞:“栗留啼也,喚起多少情緒。”
不盡
(1)
不完全
不盡合理
(2)
沒有盡頭;不完
感恩不盡
得趣
(1).謂合乎禮之旨意。《文選·張衡<東京賦>》:“規遵王度,動中得趣。” 薛綜 註:“趣,意也……舉動合禮之意也。”
(2).領會情趣。 宋 林逋 《贈胡明府》詩:“一琴牢落倚松窗,孤澹無君得趣長。”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詩話·陶杜酒詩》:“ 陶淵明 詩‘酒能消百慮’, 杜子美 雲‘一酌散千憂’,皆得趣之句也。”
(3).獲得樂趣。有趣味。 清 捧花生 《畫舫餘談》:“各攤數十文於前,斤斤較量,汗流滿背,自以為得趣,旁觀者殊作惡也。”
言心
(1).傾吐心意。 南朝 梁 丘遲 《為王博士謝表》:“臣聞撫臆可以言心,量能則知所止。”
(2).言語和思想。 唐 賈島 《題長江》詩:“言心俱好靜,廨署落暉空。”
楊岐
謂歧途。喻錯誤的道路。 明 王衡 《郁輪袍》第七出:“兄弟也,我替你磨穿 墨 踵,你為人莫守 楊 岐。”參見“ 楊朱泣岐 ”。
見說
(1).告知,說明。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
(2).猶聽說。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見説 蠶叢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説,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 蘇州 所遇,果非虛話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離愁》:“見説紅顏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賦歸
《論語·公冶長》:“子在 陳 曰:‘歸與,歸與!’”後因以“賦歸”表示告歸,辭官歸里。 宋 朱熹 《宿密庵分韻賦詩得衣字》:“明朝驛騎黃塵里,莫待迷塗始賦歸。” 明 宋濂 《送許時用還越中序》:“ 濂 竊自念時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鳳閣將以次而升,何日能賦歸?”亦作“ 賦歸歟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而翁南下賦歸歟,值我新婚北上初。”